大雨,成了城市建設的試金石

引子

下午4點10分,天漸漸的黑了下來。片刻,閃電,雷聲,雨滴接踵而至,敲打著窗戶玻璃,啪啪作響。

我看了看看窗外,閃電照亮了從天而傾的雨水,如同桑拿房裡一盞燈具接觸不良一樣,忽閃忽閃,南方梅雨季節的特性,全身粘糊糊的,很是難受,但心裡更是掛念的是早上曬在陽臺的衣服。

“該死,怎麼早上沒去看天氣預報”自己抱怨道。“得早點回去看看,窗戶還沒關”。

鎖好辦公室的門,正準備下樓,樓下傳來了同事的驚呼:“快下來幫忙,進水了”。

我還納悶,下樓一看,一樓大廳已經宛然成了一個小小的池塘,未來得及發貨的包裝箱,都靜靜飄在這個20平方的人造小池塘裡。

淌著水,走到門前一看,更是傻眼了,水已經快沒過了半個車輪,園區的下水道,突突的冒著從下水道倒流上來的水,如同趵突泉公園裡的泉水一樣,蔚為壯觀。

捲起褲腳,和搬完紙箱的同事們各自奔向了自己的車,晚上可不能停這,得趕快回去。

5分鐘過後,我們放棄了這個打算,相比外面的馬路及園區其它地方,這裡還算安全,其它地方,已經可以完美的看海。

等回到小區已經是晚上7點,小區道路幾乎完全被水完全覆蓋了,每座樓房之間的通道,都成了一條彎彎的小河,只好在齊膝蓋深的水中蹚水回到了家裡。

大雨,成了城市建設的試金石

夏天看海,已成了許多城市的一個“景點”

小編所居住的A城市,是一座號稱1.5級的城市,城市建設日新月異,從舉辦一次國際會議過後,即將迎來又一場的國際運動盛會,建設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著,隨處可見的工地,一條街道如果你幾月不去,再去的話你可能已經認不出他原來的模樣了。改革開放後,經濟發展越來越好,GDP一路高歌猛進。

城市的摩天大樓,也如同雨後春筍般,似乎在一夜之間,矗立在城市的每個角落。不得不驚歎城市建設者們的能力,也難怪老外經常讚歎“中國速度”,在國外通常多年才能建成的一項工程,在中國,多則幾年,少則幾月,能魔術般的變出來。城市的飛速發展,給百姓帶來方便的同時,各種問題也會接踵而來。

大雨,成了城市建設的試金石

大雨,成了城市建設的試金石

一場大雨,可能就能就檢驗出一座城市。

或許,我們已經習慣了,各種問題展於各種媒體及報端:在雨天早晨就會擔心城市的內澇,路上漫長的堵車。新修的路面被來回翻動;建設不久的房子因影響到規劃需要拆毀。平改坡的便民改造僅僅是靠近路邊的一排房屋,改後不久就會漏水;新建的小區被一陣風颳的外牆脫落;更有甚者,一面本沒有窗戶的大樓,被硬生生的畫上一排窗戶,一座光禿禿的山崖刷上油漆為了“裝嫩”只是為了景觀.......

需要說的是,小編居住的A城經過多年的建設,政府在市政排水管網建設上增大了力度,內澇的災害也比往好了很多,但這種內澇現象還是依舊存在,尤其是管網建設不發達的城郊。

城市建設中的痼疾

《法制日報》曾報道,早在2011年全國政協十一屆四次會議第二次全體會議上,潘祖堯委員在大會發言時指出,近30年來,我國城市建設取得了大發展。但城市建設中的痼疾沒有得到根治,而有新的發展,令人憂心忡忡。

一是城市規劃論證不充分、不合理。“規劃規劃,牆上掛掛”等問題無法得到根治。

二是跟隨效應。就是其它一線城市幹什麼,外地也跟著幹什麼。各地許多標誌性建築都存在經營成本過大、後續利用困難等問題。

三是千城一面。類同的規劃,類同的建築,類同的景觀,甚至連樓盤的名稱也類同。

四是高大全思想盛行。各地競相攀比高、大、全你高我比你還高,你大我比你還大。

五是建築師缺乏話語權。建築的決策權不在建築師的手裡,建築師往往只能起到參謀、陪襯的作用。

六是非洋莫取。近年來,我們對外國人的建築方案奉若神明,總認為洋和尚會念經,瞧不起中國建築師。

七是被破壞的近現代建築和被不斷複製的假古董。在城市大發展中,不知拆了多少有歷史意義的近現代建築。相反,各地卻熱衷於造假古董,“明清一條街”等不一而足。

八是建築質量問題。據有關資料介紹,大陸建築物的平均壽命只有30多年。

九是獻禮工程、政績工程、標誌性工程仍大量存在。不少建築缺乏充分的前期論證和準備,匆匆上馬,剛剪完彩又花大錢改造,老百姓受不了,國家也受不了

大雨成了城市建設的試金石

正如潘委員所說的那樣,我們今天舉例的內澇只是城市建設中其中一個問題,其它的問題還更多。一場雨,可能就會讓城市建設中的各種問題體現出來。

下水道本來是外來詞,之所以成為道,指的是準確描述了以巴黎、東京為代表的“地下廊道式”城市排水設施。這樣的排水廊道往往深埋在地面幾十米以下,有著巨大的、宮殿般的物理空間。而中國城市中普遍採用的是“地下管網式”排水設施,在較淺的地下埋藏著口徑多在一米左右的排水管,實在是當不起這個“道”字的。這樣的排水管道,設計偏保守,小口徑的排水管承載能力也有限,很難應對大流量的來水。而且,由於經常缺少應有的維護,管內泥沙堆積,排水不暢、無法排水就不在意料之外了。

出了問題,一批“專家”解釋紛紛紛至沓來:什麼雨島效應,道路硬化問題,原有河道消失失去外排功效,排水管道的資金建設問題吧啦吧啦。

有些城市的老城區可能因管道改造的侷限問題,先前規劃標準問題,如果內澇姑且可以理解,那新建城區內澇依舊,比起老城區有過之無不及,這是為何?

一個人如果太好於面子,極有可能會丟了裡子,當然城市建設也是如此,關注地面的,更要關注地下的,只有表裡如一,才是優秀成功城市規劃和建設的典範。改掉大躍進的思維,才能從根本上解決一個城市的這樣或者那樣的問題。

大雨,成了城市建設的試金石

當然我們不乏有著名的工程典範,位於錢塘江上的錢塘江大橋,由茅老設計和主持施工,大橋於1934年8月動工興建,1937年9月建成,截至2017年10月22日,80歲的錢塘江大橋,已經實現了行車安全和人身安全22965天,到今天無不驚歎橋的質量和在當時環境下的對工程精益求精的態度。

小編在本篇文章中並未引用大量的數據,更直接的是我們的直觀感受。因為再多的數據,也未實際的感受來的更加真實和強烈。城市的規劃和建設並非一朝一夕,面臨的各種問題當然沒有文中所解釋的這麼淺顯,當然也就不在本文的討論範圍。

希望有一天,當外面大雨滂沱,我們只是依窗品茗,靜靜地觀賞這個季節的雨,而不用去擔心晚上如何回去?家裡進水了沒有等等這樣或者那樣的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