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毫米!4000年前燒制,至今無法仿製的「蛋殼黑陶杯」

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裡,有一件黑色的、酷似現代高腳杯的一個陶質酒杯,高20多釐米,最寬處直徑9釐米。看上去似乎很不起眼,但仔細測量後讓人大吃一驚。

這件黑不溜秋的杯子仔細觀看,它黑中透亮,拿在手中溫婉如玉,杯身光滑沒有絲毫雜質,最令人叫絕的是,它只有0.2毫米的厚度。

0.2毫米是什麼概念呢?相信大家都生病去醫院打過針,最小的針孔是0.5毫米,還有雞蛋殼也有0.5毫米厚,它比針孔和雞蛋殼還要薄一半還多。

因為它比蛋殼還要薄,所以被冠名“蛋殼黑陶杯。”它不但非常薄,而且非常的堅硬,說它堅硬是因為它是4300年前,龍山文化時期的東西。

0.2毫米!4000年前燒製,至今無法仿製的“蛋殼黑陶杯”

它出土于山東省日照市,也是黃河入海不遠的地方。專家分析黑陶杯的原料是用黃河裡最細的泥土,這種泥土從黃河上游開始,順著黃河從西向東而來,經過億萬次的摩擦和碰撞,才能形成符合黑陶杯需要的原料。

經過專家的實地勘測,這個地方的泥不含沙。雖然不含沙但是裡面還是有一些大的顆粒和其他雜質。那麼問題就來了,在4000多年前的龍山文化時期,我們的祖先是用什麼樣的方法泥土中的雜質去除出去的呢?怎樣留下全部都是小於0.2毫米的泥土呢?要知道那個時候別說是高密度的過濾網,就連青銅器也沒有啊。

現在一些專家不借助現代化的工具,用了很多種過去的方法,根本篩不出來這麼細膩的泥土,所以這是一個讓人猜不透的謎。

0.2毫米!4000年前燒製,至今無法仿製的“蛋殼黑陶杯”

去玩過陶泥的朋友都知道,想把陶泥製成圓柱體或者圓錐體,必須要把陶泥放在高速運轉的轉盤上面,才能夠均勻的拉胚,即使是這樣也要經過很長時間的實踐,才能夠掌握器型的標準。

但在4000多年前,我們的祖先是怎樣掌握酒杯的器型呢?因為泥土是很鬆軟的,即使在有機器輔助的今天,也不能做到百分之百的精確。

我們見過很多的陶製品,包括漢代的的陶罐,但這些東西都比較厚重,相對好做一些。但這隻杯子的厚度只有0.2毫米,在沒有機械輔助,甚至連簡單的工具都沒有的4000年前,他們是怎麼做到的呢?

不僅如此,黑陶杯中間的手柄部分還是鏤空的,裡面還有一顆泥丸,隨著杯子的移動而滾動,發出清脆的響聲,聽著十分舒服。

0.2毫米!4000年前燒製,至今無法仿製的“蛋殼黑陶杯”

那麼問題是他們怎樣做出的鏤空?又怎樣把泥丸放進去的呢?(泥丸肯定要大於鏤空的面積)據專家介紹,陶製品的燒製,溫度要達到900度以上才行,我們現在家用反而蜂窩煤溫度一般在600到700度左右。那麼,4000年前的他們在只有樹枝作為燃料,也沒有保溫材料的時期,怎樣把溫度提上去的呢?

曾經有一位多年燒製陶器經驗的師傅,經過上百次的實驗,他在不借助任何現代化工具的情況下,燒製出了一模一樣的黑陶杯,但是厚度卻始終無法達到0.2毫米。

所以這種4000年前黑陶杯的製作方法,到現在還是個謎,很多人經過努力,始終無法仿製出一樣的杯子。真的由衷佩服我們的祖先們,如此的聰明絕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