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解读:西安地铁站,首次更名的背后故事!

独家解读:西安地铁站,首次更名的背后故事!

文=聂海峰

2018年7月6日,西安地铁官网发布了《西安地铁四号线李家村等三个车站更名公告》消息。

为进一步提升西安高校的知名度,体现现市‘大学之城’的城市特色,充分考虑网民呼吁,借鉴上海、南京和成都等城市用大学校名命名地铁车站站名的成功经验”。年底开通的地铁四号线,“李家村”站更名为“建筑科技大学·李家村”站,“鲁家村”站更名为“西安科技大学”站。

独家解读:西安地铁站,首次更名的背后故事!

至此,四号线成为西安第一条因大学更名的地铁。这次堪称“地铁大事件”的现象,它释放的信号远非“更名”这么简单。

回顾:大学入地铁站名

2017年10月10月,西安城记发表《作为拥有最多高校的城市之一,西安却没有一座地铁站为它命名》署名文章,呼吁大学入名地铁站。三个选项、四千多张投票中:74%市民表示赞成,仅有12%反对。

独家解读:西安地铁站,首次更名的背后故事!

地铁是现代都会的象征,也是重要的城市标志性符号。当时,我们统计了中国高校最多五个城市的地铁站名。整体来说,大学入地铁站名情况如下:

南京的比例最高,达到九个,占比约为7%;北京和上海这两座超级都市,目前开通地铁站点超过三百多个,入地铁站名分别为五个和三个,占比大概为0.8-1%——西安为“0。若地铁四号线开通,西安地铁站点将有上百个。

在此基础之上,「城记智库」再次对标西安、成都、南京三城,对已开通的四百多个站名进行大数据分析。之选择这三所城市,有以下三个因素:

第一,皆是千年历史的现代大都会,对历史古迹、文化有传承的使命;第二,作为新一线城市,城市规制、等级和发展模式等有相似之处;第三,三座城市地铁建设时间相近,命名规范相对较强(这也是未选择京沪穗深的原因)。统计结果如下:

独家解读:西安地铁站,首次更名的背后故事!

2017年11月4日,因为该次呼吁,「西安城记」受邀参加了【西安地铁四号线站点命名座谈会】。在座谈会上,西安城记提出地铁命名“4+2”模式:“4”:历史遗存、道路交通、片区名称和公共场所;“2”:村庄寨庙、知名大学。

这次讨论会上,我们遇见了八十八岁的西安地名专家——葛慧先生。唐延路,亦因他当年“唐朝延平门遗址在此”提议而得名。以及,《西安中轴之痛:四百年历史的地方,为何说改就改?》作者等人。如今,大学入地铁站名终于尘埃落定:

▶2017年11月4日,西安地铁大厦举行了“西安地铁四号线站点命名座谈会”。

▶2018年6月20日,西安市轨道交通公司方面将地铁四号线更名方案,报请西安市政府审定。

▶2018年6月25日,在《梦回长安-百万校友回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专场签约会上,王永康提出“地铁四号线李家村站将更名为西建大站”。

▶2018年7月6日,西安地铁官网发布《西安地铁四号线李家村等三个车站更名公告》。

大学入地铁站名,引发高度重视并形成良性互动,是这两年西安大发展的一个缩影。除世人皆知的人文和知识价值之外“地铁更名”的背后,实际上站着西安重估大学价值、重估产业价值!

重估:理解大学经济价值

目前,大西安都市圈常驻人口上千万,西安各类在校大学生超百万,占比超10%。“流水不腐”,大学给西安带来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

从经济数据来看,2017陕西百强企业中民企仅29家,国企占比高达71%。对比浙江,国企占比仅有17%;从分布上来看,关中地区有96家企业。考虑到第三产业在西安占比达61.5%。说明为数众多的科研、文化、服务、教育等产业,撑起了西安的“半壁江山”。这,与众多大学提供的年轻人才、专业知识有直接关联。

中国当下,有一种现象叫“东北现象”:经济负增长,人口持续外流!

地处西北的西安,未变成“第二个东北”的一个很重要因素——大学。

独家解读:西安地铁站,首次更名的背后故事!

▲大学,既需要大师,也需要大楼(摄影/聂海峰)

著名的美国硅谷、北京中关村和武汉光谷,就依托著名大学形成以高新技术新城,聚集了大量以科学、技术、生产为一体的中小公司集群。就这样,人、校园和城市之间,形成“科研+发展+产业+就业”良性循环。世人皆知的三星、华为、阿里巴巴等进驻西安,是因为这座城的极强科研能力。

从经济角度讲,作为一个”特殊工厂“,大学造就的是人才。现代城市的发展,大学所在的城市变为新经济策源地——这是“大学经济”的最高端表现形式。

大家可以看到,自2017年开始无论是武汉、长沙还是成都,都开始史无前例的“抢人大战”。曾经的西安,是一个重要的人才输出基地。今日西安,通过人才大战破解了“孔雀东南飞”难题!

城兴或国兴,自然条件这些“硬件”固然重要,但是制度和人才这些“软件”才是长久之道。如果再不能留住人才,创造留住人才的土壤,在新一轮城市竞争中必将丧失主动权。有资源未利用,这是战略失误;当战略确定,执行就有效果。

独家解读:西安地铁站,首次更名的背后故事!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摄影/聂海峰)

实际上,尽管西安拥有众多的大学,但是这些方面做得其实并不好,就比如:

第一、城市管理方面:无论是公共交通的组织和管理、轨道交通的规划、区域治安管理等方面,“诟病”多多。这一点,在长安大学城尤其明显。

第二,城市规划方面:城市发展无一体化规划,导致“城是城”、“校是校”,不兼容导致各自为战。大学与区域融合性不足,价值无法最大化体现。

第三,城市配套方面:在“老龄化”严重的时代,早期在留住青年人才方面的措施严重不足,就比如“户籍革命”开启前的落户问题、目前的上学难问题……

所以,城市与大学互动的基本功课都相差甚远,怎谈其它“金字塔尖”上的事情?

西安如此之多的大学,带来如此之多的人才、如此之多的新鲜血液……

这无比珍贵的“宝库”,可以说是被浪费,用“抱着金饭碗讨饭”来形容丝毫不为过。

改变:百万校友回长安

回到主题,在2018年6月20日《梦回长安-百万校友回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专场推介会上,王永康专门提到了以下几点:

“第一,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就业率高,就业质量高,建议扩大招生;第二,地铁四号线李家村站,更名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站;第三,尽快开通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雁塔校区和草堂校区公交专线;第四,地铁十五号线延长至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草堂校区。

独家解读:西安地铁站,首次更名的背后故事!

▲王永康在《梦回长安-百万校友回长安》上讲话

▲王永康在《梦回长安-百万校友回长安》上讲话

新时代的西安,大学将是西安未来发展的命脉之一。“地铁站更名”等信号显示,西安与各大高校之间正处于新的“蜜月期”,用一个词汇来形容就是“命运共同体”!

作为世界四大古都,历史是“过去的资产”。星罗棋布的大学,是现代西安最大的财富。这背后,站着看得见数以百万计的人、看不见文化和经济基石。

进入新时代,“知识经济”成为核心,大学是企业家的摇篮:任正非之于重庆大学、史玉柱之于浙江大学、马化腾之于深圳大学、雷军之于武汉大学、刘强东之于人民大学、柳传志之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王永康在用“123456”介绍西安时,这样说:“西安有65所高等院校,在校大学生120多万人,每年毕业生近30万人。”如今,西安全力支持高校院所建设,大力发展“大学生创业经济、校友经济、院士经济、院所经济、教师经济”等五大经济。

2017年8月19日,「首届世界西商大会 科技人才峰会暨“梦回长安校友行”」大会结束后,主持人说:“请院士们先走”,全场官员起立。这一个细节,意味深远。

此后,《梦回长安-百万校友回长安》活动拉开帷幕。数千位来自全国各地的杰出校友再聚西安,影响波及海内外。静水流深!在国内仅次于京沪汉的西安高等教育,它带给西安的改变已有新的开始。

第一场:西安交通大学

独家解读:西安地铁站,首次更名的背后故事!

时间:2017年12月25日

概况:两百多位来自各地的西安交通大学校友回归母校,现场签约十余个项目,涵盖物流总部、新材料、3D打印、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特色小镇、交大全球校友协同创新产业基地、校友创业投资基金、双创基地等重大项目,投资总额达1206亿。

第二场:西安理工大学

独家解读:西安地铁站,首次更名的背后故事!

▶时间:2018年3月25日

▶概况:近两百位来自全国各地的西安理工大学校友回归母校,本次签约十组二十一个项目,主要涉及环境保护、智能制造、手机芯片、健康智慧、印包基地等,总签约金额1225.6亿。

第三场:西北工业大学

独家解读:西安地铁站,首次更名的背后故事!

▶时间:2017年12月25日

▶概况:共有三百多位活跃在全国各地的技术人才、商业精英、专家到场。同西安市、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经开区等进行合作签约,涵盖飞天小镇、翱翔小镇、三航特色小镇建设、环西工大军民融合创新带、智能机器人未来科学城等16个重大项目,总金额2028亿。

第四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独家解读:西安地铁站,首次更名的背后故事!

▶时间:2018年5月27日

▶概况:包括联想柳传志在内等近四百位来自各地的西电校友参加,签约项目涉及军民融合类、科技小镇类、信息技术硬科技类、教师科技成果转化类、学生创新创业类、创投基金项目类等六大类,涉及十余家知名上市公司,总签约金额为3612亿。

第五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独家解读:西安地铁站,首次更名的背后故事!

▶时间:2018年6月25日

▶概况:这次专场签约活动中,三百余位来自各地的校友回归母校。中国冶金科工集团、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老钢厂文化创意科技小镇、环大学数据智能小镇等两镇一园、创新创业投资基金,产学研合作27个项目签约,签约金额4015亿。

汉唐时长安城,因开放国度、首都之威和经济之基,这里成为“海内人士咸聚之地”。

中心地位和高校云集,让西安本质上仍是“移民之都”,潜力也许比想象中的更大。现代城市发展,只要有年轻的人、年轻的产业,城兴可期。

文=聂海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