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呼萬喚」的光明冷飲,還在等什麼?

“千呼萬喚”的光明冷飲,還在等什麼?

正值盛夏酷暑,作為曾經的“國民網紅”,光明冷飲不僅“難覓蹤跡”,如今更面臨著斷供的危機。近日,對於能買到光明冷飲的渠道越來越少的現象,不少忠實消費者的呼聲越來越高,表示“再不漲價我們就買不到你了”的言論鋪天蓋地。由於這些連日來的“刷屏”,讓沉寂已久的光明冷飲生產商似乎有點“受寵若驚”。

實際上,如今在全家、7-11、羅森等便利店中,冰櫃裡大部分都被雀巢、明治、和路雪等中高端冷飲佔據,並沒有光明的一席之地。在這樣的銷售渠道內,使得消費者要麼找傳統的批發商,要麼去街邊的煙雜店,才能勉強找到心儀的光明。而隨著上海的城市化不斷升級,煙雜店不僅已略有減少,有時還會出現店內斷貨的情況。除此外,由於過低的價格定位,光明冷飲利潤微薄,個別品種還有可能發生虧損,一度成為進貨商“排斥”的對象。在這樣的困境下,如果再不漲價,光明可能真的要被“拋棄”了。

“千呼萬喚”的光明冷飲,還在等什麼?

不過,光明似乎並不著急。據資料顯示,光明在斟酌了消費者的建議後做出了相關的價格調整。但是,其經典的鹽水棒冰,赤、綠豆棒冰卻僅僅增長了0.3元。而市場上消費者最為關注的冰磚、三色杯、白熊中磚等三十多個品種依然維持原價。同時,光明冷飲2元以內的產品仍有多種選擇,除了棒冰三兄弟以外,還有雪橙、奇形娃娃、光明簡磚等。至此,光明冷飲仍有60%的產品定價在3元以下。

很顯然,這份被“呼喚”後的漲價,實則顯得非常“小心翼翼”。除了價格外,一直以來“兩耳不聞窗外事”的光明,突然開始在產品創新上下功夫,但結果卻“微不足道”。在如今消費升級的大環境下,即使被一眾“高大上”的洋品牌和人氣爆棚的新興品牌壓得喘不過氣,低調的光明卻依然擁有著大批忠實的“粉絲”。在消費者都“急不可耐”的情況下,光明在老字號創新道路上的姍姍來遲,是否顯得太過於“遲鈍”?

“千呼萬喚”的光明冷飲,還在等什麼?

實際上,現代冷飲在上海出現的很早,但是一直沒有國產品牌。1892年,英國人麥克裡格在上海最先製造“正廣和”汽水,幾乎壟斷了上海的汽水市場。隨後,美商海寧洋行開始工業化生產棒冰雪糕,取名“美女牌”,開創了冷飲界的新品類。那時,上海的冷飲品牌幾乎為洋品牌佔領。

直到1950年,“光明”的問世一度被稱為中國冰淇淋工業“創史者”。當時,益民食品一廠的領導帶領職工走上街頭,在一輛裝有喇叭的改裝車上,沿途宣傳“光明牌”冷飲,並在全市街頭開設流動的冷飲供應點,走街串巷向廣大市民推銷,引起了不小的轟動。自那時起,“光明”二字伴隨著幾代滬上人的成長,也逐漸成為了人們夏日酷暑裡,最不可缺少的冷飲之一。據悉,在1993年之前,光明冷飲曾連續幾十年在國內冷飲市場佔有率第一,最高達到80%,在上海本地市場則更長期地佔據龍頭地位。

顯然,作為一個擁有深厚品牌沉澱的老字號,它不僅僅是上海人的“專屬”,更有機會走向全國更廣闊的市場。可令人沒想到的是,幾十年後,它卻會以這種出其不意的方式走紅於如今的市場。事實上,對於消費者來說,老字號不僅沒有老,反而是長期以一種鮮活的形象存於每個人的記憶裡。即使來自中外各國品牌的競爭日益激烈,中國大批老字號卻一直都有機會。而大多數真正老去的,是原始的味道和最初的信心。如今,光明冷飲即使沒有價格、渠道的優勢,但依然能在市場上依然保持良好的口碑,靠的不僅僅是消費者對老品牌的情懷,更多的是始終如一的品質堅守以及對自身產品的足夠自信。這樣的情況,在冷飲界其實屢見不鮮。

“千呼萬喚”的光明冷飲,還在等什麼?

同樣都是以冰棍聞名的馬迭爾,可謂哈爾濱的一張特色名片。如今看來,這個創立於1906年的老牌,不僅沒有老去,反而活的相當年輕,人氣不亞於光明。據悉,僅僅在哈爾濱的中央大街,馬迭爾冰棍每天銷售額就高達一萬多根。100多年來,馬迭爾在哈爾濱只有一家店,但這家店在去年的銷售額就能達到3000萬元。“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概念,似乎在馬迭爾這裡行不通。

無獨有偶。2011年底,伴隨幾代人成長的“北冰洋”也開始重返消費市場。它的迴歸,不僅勾起了大批北京人濃烈的懷舊情懷,更成為了當時汽水界最強的競爭對手之一。如今,這個國民飲料已經迴歸五年之久,但熱度似乎還未褪去。據悉,2017年北冰洋汽水賣出了近600萬箱,而北京地區依舊是貢獻最大的銷售市場。

民以食為天。其實,從古至今,食物不僅可以解決溫飽,更是成為了人們的一種情感慰藉。這些來自南北各地的冷飲產品們,不單單解了消費者的“渴”,更是解了背井離鄉或是年紀漸長的人們對家鄉、對一座城市的思念之結。如今的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兒時的回憶”似乎越來越難尋到印記。但是,這些在變與不變中經歷更迭的老品牌們,卻一直在記錄著歷史的變遷,凝聚著我們的情感。它們不僅是城市重要的歷史文脈,也曾經是我們認同的一種生活方式。

當下,大大小小的老字號或許都會面臨著被市場“拋棄”的風險。但是,從光明冷飲的呼聲中,似乎也看到了老字號重返“巔峰”的希望。不過,品牌需要牢記的是,單一的“情感牌”或許只是一種短暫的效應,想要吸引消費者持續的購買,仍然需要“老樹發新枝”。作為一個特殊的載體,老字號充滿了回憶與故事。不過,在萬品來朝的今日,產品不應該只具備情感屬性,更需要具備有別於其他產品明顯差異的能力。在節奏越來越快的消費市場,不論是衝在前線亦或是暫時掉隊的品牌們,唯有在發展中平衡腳步前進的快與慢,才能“越活越年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