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邊上的這條路·黃河行(三):豐圖義倉和它的守護人

黄河边上的这条路·黄河行(三):丰图义仓和它的守护人

黄河边上的这条路·黄河行(三):丰图义仓和它的守护人
黄河边上的这条路·黄河行(三):丰图义仓和它的守护人

雨中的豐圖義倉

豐圖義倉坐落在大荔縣朝邑鎮仰聖堡(南寨子)村內的黃河西岸老崖上,是1886年(清光緒十二年)至今仍在存糧的全國唯一一座古代糧倉,是全國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記載,1877年(清光緒三年),關中大旱,餓死很多人,朝邑尤其嚴重。1882年(光緒八年)由東閣大學士、戶部尚書、軍機大臣朝邑人閻敬銘倡議修建的民倉,1885年(光緒十一年)竣工,一共用白銀四萬餘兩,一部分由當地人捐獻,一部分朝廷撥付,於1886年正式投入使用,開始存糧,慈禧太后硃批為“天下第一倉”。建成後十多年,就遇上1900年(光緒二十六年)的關中大災荒,豐圖義倉開賑放糧,救活無數人,閻敬銘被人們尊稱為“救時宰相”。

“平時只開東門,不開西門,東門是進糧的,說明豐收了,打開西門的時候,是天下遭災了,需要放糧了。”豐圖義倉的工作人員劉彎彎說。豐圖義倉是民倉,與官倉的層層管理和手續繁雜不同,民倉相對靈活,日常都由民間組成的機構管理,儲糧放糧手續簡便,管理認真細緻,災害年份作用巨大。豐圖義倉還是朝邑起義的指揮舊址。

豐圖義倉現在有22孔倉庫為中央糧食儲備庫代儲2697噸糧食,庫存糧食的時間不一,不停地輪換,最早的是2015年入庫的,明年這些糧食將出庫,重新存入新的糧食。

“我們這裡沒有保安,沒有保潔,沒有門衛,所有的事情都是我們自己動手幹。”劉彎彎說。

豐圖義倉一共有15個人,早上7點上班,下午6點下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保潔區域,從儲糧到給遊客講解全部都幹。

幾個展館裡,有全國糧票展、關中文物展、糧食器具展、糧食品種展等等。劉彎彎說,這幾年來,他們到處蒐集各種與糧食有關的文物,花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布展,豐富糧食文化。

義倉內外整潔壯觀,內容豐富。但是說起倉庫內外的生活,劉彎彎有點不好意思。因為遠離縣城,加之精力都放在經營、管理和服務糧倉上,全部15個員工很少休假。因為離家遠,也很久不回家一趟,除非有特別的事才回去。

在豐圖義倉西北角,她指著不遠的古樓和古塔說:“那是金龍寺塔,始建於唐貞觀元年(627),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地震倒毀,明末重建。旁邊是岱祠樓,俗名東嶽廟戲樓。始建於宋政和八年(1118),明清多次重建。一眼能看完唐、宋、清時期的歷史建築。”

大荔朝邑有著3000多年的歷史,在這裡發生過很多改變政治時局的歷史事件,豐圖義倉作為其中的一個重要標本,在15個人的守護下,繼續向世人展示綿延不絕的歷史。(記者 石俊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