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肯錫預測顯示:全球50%的工作可以被自動化取代,機器人興起

2010年,中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商品製造國,取代了美國,大約四分之一的全球商品是中國製造的。經過幾十年的經濟增長,不斷上漲的工資正在減低產品利潤,並將製造業推向東南亞國家。例如,上海的最低月工資是2420元(366.62美元),是十年前的2.5倍。2017年上海人均GDP首次超過12萬元,北京12.9萬。已逼近2萬美元的發達經濟體標準,雖然上海在總經濟水平上仍然是全國第一,但北京、深圳、廣州、蘇州、武漢、杭州、南京、長沙、無錫、寧波、佛山、常州這十二個城市都已經在人均GDP方面超越了上海。

麥肯錫預測顯示:全球50%的工作可以被自動化取代,機器人興起​​

當前,企業已經不再是依靠廉價勞動力的競爭。開始需要“提高整體的製造能力。”

一個例子是大型iPhone生產商富士康,官方名鴻海精密工業。2012年至2016年期間,富士康的營業收入略有增長,但員工數量減少了近三分之一。由於部署了數以萬計的“富士康機器人”。工廠機器人使超過40萬個工作崗位被淘汰。富士康的目標是到2020年實現30%的自動化。

麥肯錫預測顯示:全球50%的工作可以被自動化取代,機器人興起​​

機器人噴霧,衝壓,組裝,拆卸,焊接,包裝和跟蹤貨物。他們工作24小時,不需要假期休息,並且嚴格按計劃行事。工廠機器人提高了效率,提高了質量,降低了風險。

中國企業不僅採用機器人,而且還製造機器人。2015年5月,《中國製造2025》戰略出臺,要求“大力推動重點領域突破發展”,其中包括2025中國製造業自動化流程和智能製造的將全面提升,那將實現所謂的“人機新世代”。去年夏天(2017),李總理呼籲國內企業生產更多的機器人。實質上,在地方和國家政府的資助和政策支持下,2014年至2016年期間,就約有3 000家機器人制造商或解決方案提供商湧現。到目前(2018年2月底),全國機器人企業的總數為6874家。

總部位於北京的geekplus機器人公司開發物流和倉儲應用程序,電子商務網站、製造商、快遞員、大賣場、零售商和製藥公司使用對庫存進行分類、挑選和移動的應用程序。

美的2016年收購了全球四大機器人企業之一的德國庫卡94.55%的股權之後,機器人業務飛速發展。根據機器人相關行業協會的數據,庫卡在2017年實現35億歐元營收的基礎上,計劃2020年實現40億~45億歐元的年營收。

2016年中國汽車公司每名工人的利潤為4.8萬美元。在機器人密度更高的韓國,這個數字是15.2萬美元。根據傳媒集團電通網的調查,中國公民對人工智能對他們的生活和工作的影響是世界上最樂觀的。在未來的十年裡,在受訪者中將近三分之二的人認為機器人和人工智能將創造就業機會,而不是削弱就業。

麥肯錫預測顯示:全球50%的工作可以被自動化取代,機器人興起

然而,並非所有的工作都能倖免被機器人取代。根據世界銀行的研究,自動化可能會威脅到中國77%的就業機會。香港理工大學助理教授陳淑儀說:“要創造新的就業機會和新的技能,就需要培訓。”“中國有嚴重的收入不平等,機器可能加劇它”。“擔心低收入,低學歷的工人未來更收到機器人的競爭,我真的很擔心社會不平等”她說。

為此,智庫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蔡芳(音譯)主張對工人機器人徵稅,以資助受影響工人的社會保障項目。“我們必須限制機器人發展的速度,限制機器人的發展方向,以避免對人類造成任何不良影響,”新聞報道援引他的話說。

麥肯錫預測顯示:全球50%的工作可以被自動化取代,機器人興起

張說:“政府需要儘早採取行動,作整體規劃,如何能夠幫助那些失業的人。”

目前,雖然許多公司都採用了自動化技術,但這還是處於起步階段。根據IFR(國際機器人聯合會)的數據,2016年韓國每10,000名製造業僱員就安裝了631個機器人。美國有189人。中國只有68人。

麥肯錫全球研究院報告預測顯示,全球約50%的工作內容可以通過改進現有技術實現自動化;根據應用速度的不同,在中國人工智能每年可貢獻0.8至1.4個百分點的經濟增長,為中國帶來生產力的提升。

未來已來,機器人將蓬勃興起,我們已經進入與機器人握手的時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