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之道:君子常溫,「溫良恭儉讓」之溫

《論語》:見齊衰者,雖狎,必變。見冕者與瞽者,雖褻,必以貌。凶服者式之。式負版者。有盛饌,必變色而作。迅雷風烈,必變。

大意:孔子見到穿喪服的,即使很親近,一定變嚴肅。見到當官的和盲人,即使熟稔的,一定有禮貌。見穿喪服的就撫車前橫木。見揹負國家圖籍的也這樣。遇豐盛筵席(祭祀),一定變神色而站起。遇迅雷大風一定變神色。

有道是:君子常溫,“溫良恭儉讓”之溫。一般說,君子如孔子者,平時是溫和恭順,然也有變色而作之時。

那就是,遇穿喪服的,遇當官的和盲人,遇豐盛筵席,還有遇迅雷大風,也必然變色而作,它們分別是嚴肅而低沉,禮貌而恭敬,禮節而致謝,收斂而敬畏。

所變著,都是各自的禮節,表達自己的心態。如果,路遇穿喪服的和揹負國家圖籍的,就撫車前橫木,以表示同情與尊重也就沒有可奇怪的了。

君子之道:君子常溫,“溫良恭儉讓”之溫

凶服指的是喪服,又稱孝服、喪服,是在喪禮上為死者穿戴的孝服。

式,通"軾"。以手撫軾,為古人表示尊敬的禮節 。字從車從式,式亦聲。"式"意為"規範、秩序"。"車"與"式"聯合起來表示"乘車規範"。本義:乘車的規範性要求。乘車的安全規定。特指:乘員必須用手抓住的把手。古代車輛的"軾"同樣也是經過無數血的教訓而提出的安全措施。

"軾",是古代車廂前面用做扶手的橫木。古時候車子前方有一個橫木,供人在車子顛簸時抓扶。大多數情況下沒什麼用,可是少了它也不行。比喻不要顯山露水,不要鋒芒畢露,為人老老實實,安守本分。

負版:手持國家圖籍,指國家版圖。

迅雷風烈,古時候,風雨雷電等自然現象都被視作神的行為。每逢大旱,老百姓就殺豬宰羊。送上祭壇,磕頭求神,聽命道士呼風喚雨。在今天看來,這些似乎太愚蠢可笑了,然而它正是沒有知識而導致的必然結果。現在我們有了科學知識,有了人工降雨的辦法,即使遇上大旱,莊稼照樣可以長得很好。

求雨習俗並非中國所獨有,在世界上的很多地區,不同文明的民族中都曾有過求雨習俗。求雨是萬物有靈觀念的產物,也是人們使用某種類似的巫術的方法祈求上蒼滿足自己願望的古傳習俗。

君子之道:君子常溫,“溫良恭儉讓”之溫

古代中國是一個以農牧生產為主的國度,雨水是農牧生產的命脈,影響到糧食收成的好壞,直接關係到國庫的收入與王朝的穩定。所以,求雨受到了歷代朝廷的重視,從皇帝到知縣,每遇天旱,都要設壇祭祀。

祭祀時,貴為一朝之君的天子也要向龍王下跪、並作為一種典章儀式,有專門的規範載於典籍。如山西,每逢歲旱,“設壇於城隍廟。先期,縣公行二跪六叩首禮畢,復跪拈鬮,請某處龍神取水。傳示鄉民灑掃街道,禁止屠殺活命,各鋪戶、家戶門首,供設龍神牌位、香案。僧眾、架鼓吹手,出城取水迎龍神。知縣率僚屬素服步行出城外,迎接入城,供奉雨壇,行二跪六叩首禮。每日辰、申二時,行香二次,鄉老、僧眾輪流跪香,諷經、典史監壇,利房照料香燭。如是者,三日,得雨,謝降撤壇,派鄉老送水;旱甚,率僚屬齋戒,出禱風去,雷雨,山川壇,進遍禱群廟。”

而在中國民間,農民普遍認為,天旱是因為得罪了龍王爺,為求得龍王爺開恩,賜雨人間,就舉行一系列形式各異的祭祀、祈禱儀式來求雨。求雨習俗在中國北方的河南、山東、河北、山西、東北、西北都流行甚廣,但尤其以山西為最。人們為求風調雨順,採用各種辦法求助於神靈,有以牲畜供獻的,有以人禱者,還有抬著神位神像遊鄉展示以娛神的。此外,還有專門用於懲罰旱魃的象徵性表演;有求雨神的,有扎泥龍、草龍揮舞,也有在大門垂柳插技、還有的捕捉蛇、魚、蛙等戲水動物作祈雨生物。

博學書院:通過傳承數千年的國學智慧精髓和先哲們的思想,結合現代企業需求,全面提升企業的軟實力,提升企業家的人文素養與人生智慧,培養一批兼具東方傳統智慧與現代管理理念的卓越企業領袖,幫助企業家獲得身心自由、提升人生的幸福指數,推動中華傳統文化與商業文明的發揚光大。

君子之道:君子常溫,“溫良恭儉讓”之溫

《國學與商道大智慧峰會》:峰會分享嘉賓江英教授《毛澤東統帥之道》、卞華舵導師《企業成功靠什麼》、李厚德《國學與商道大智慧》、康華蘭《國學智慧.齊家治企》

更多精彩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