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投降73周年之際,有這樣一家法學院值得被我們重新認識

73年前的8月15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在回顧那段歷史的時候,有這樣一群法律人值得我們去銘記。

在日本投降73週年之際,有這樣一家法學院值得被我們重新認識

在隨後的1946年初,國際上成立了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在東京審判日本戰犯。圍繞這場東京審判,國內有很多經典的影視作品和文學著作,其中最為有名的就是2006年由高群書導演的《東京審判》。

在日本投降73週年之際,有這樣一家法學院值得被我們重新認識

其中,我們印象最為深刻的有這樣三位律師。

第一位就是大法官梅汝璈。他和來自其他國家的同行們一起盡心竭力地工作,出色地完成了這一註定被載入史冊的國際審判任務。在長達兩年半的審判過程中,梅汝璈始終堅持法律原則,有禮有節,在法官席位之爭,起草判決書和堅持死刑處罰等關鍵時刻,對第一批28名日本甲級戰犯的定罪量刑工作作出了突出的貢獻,以自己的智慧,勇氣和學識維護了祖國的尊嚴和人民的利益,贏得了世界的讚賞與尊重。

第二位是作為檢察官的向哲浚。在遠東國際軍事法庭要求中國派遣一位精通英語、有英美法和國家法知識背景的法官時,當時的中央政府首先想到的就是向哲浚。但是他綜合了各種考慮之後,推薦其師弟梅汝璈作為首席法官,而他作為檢察官成為其中的一員。

第三位是作為首席顧問的倪徵燠。在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審判日本戰犯時,因中方因為證據不足,難以使土肥原、板垣等十惡不赦的戰犯伏法。而深諳英美法律的倪徵燠臨危受命,挺身而出,決心為國家和民族討回公道。“雖然採證艱難,但是如果我們不能把對中國人民犯下滔天罪行的日本戰犯繩之以法,天理難容!我們無臉再見父老鄉親!”。倪徵燠不辱使命,最終用他豐富的學識和高超的辯論技巧對侵華主要戰犯提出了有力的控訴,維護了中華民族的利益和尊嚴。

在日本投降73週年之際,有這樣一家法學院值得被我們重新認識

我們今天要提到的這家法學院就和這其中的後兩位律師有關,因為他們都來自東吳大學法學院。當年,東京審判採用的是英美法程序,而東吳大學法學院是中國在教授中國法之外惟一系統地講授英美法的學院。正因為這個原因,中國赴遠東國際軍事法庭的法官、檢察官和顧問等,絕大多數都來自該校,其中包括:向哲浚(檢察官)、倪徵燠(首席顧問)、桂裕、鄂森(檢察官顧問)、裘邵恆(首任檢察官秘書)、高文彬(翻譯、檢察官秘書)、方福樞、楊壽林(法官秘書)、劉繼盛、鄭魯達(翻譯)。

經過11個國家的審判,第一批確定了被告28人,除松岡洋右等3人已死亡或喪失行為能力外,實際受審25人。

起訴書控告被告自1928年1月1日至1945年9月2日期間犯有破壞和平罪、戰爭罪和違反人道罪。審訊自1946年5月3日開始。1948年11月12日法庭宣佈判處東條英機、廣田弘毅、土肥原賢二、板垣徵四郎、松井石根、武藤章、木村兵太郎絞刑,木戶幸一等16人被判處無期徒刑,東鄉茂德被判處20年徒刑 ,重光葵被判處7年徒刑 。1948年12月23日有7人在東京巢鴨監獄執行絞刑。

在日本投降73週年之際,有這樣一家法學院值得被我們重新認識

還值得一提的是,東吳大學法學院在培養國際法人才方面也是非常的突出。從1930年代到1990年代,國際法院一共有過6位中國籍法官,從顧維鈞開始,一直到1997年的聯合國前南國際刑事法庭法官李浩培,都是東吳法學院的教授或畢業生。

東吳大學法學院作為解放前中國著名的法律學府之一,在審判日本戰犯方面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貢獻。希望在以後的歲月中,提到日本戰敗,提到東京審判,我們還能記得這個在歷史長河中曾經熠熠生輝的明珠——東吳大學法學院!

在日本投降73週年之際,有這樣一家法學院值得被我們重新認識

校訓:養天地正氣,法古今完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