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王灭释迦族的故事

古德云:“千百年来碗里羮,寃声如海恨难平;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这首偈的意思是说,自古以来我们碗盘里面的众生肉,都是许许多多的众生被杀害而来的,因此那些被杀众生的怨恨哀嚎声就像大海一样难以平复;所以如果想要知道世间会有那许许多多的刀兵劫(象是各种大大小小的战争)的因缘,我们只要听听半夜屠宰场里,杀猪宰羊等种种的悲惨哀嚎声音就可以知道了。

第一目 琉璃王灭释迦族的故事

接著我们来看一则佛典故事,这则故事说明了因为过去世杀鱼而造成今世战争导致释迦族被灭的因缘。这是发生在两千五百多年前 佛陀在世时,佛陀亲族—释迦族—的一件血淋淋的故事。在许多经典如《增壹阿含经》卷26〈等见品〉中皆有记载。这个故事的起因是憍萨罗国的波斯匿王,他年轻时因为希望与释迦族的公主通婚,于是他命令释迦族送一名公主入宫和亲。释迦族暗自违命,由摩呵男长者家中的一位美貌的婢女假扮成公主,那位婢女也就是后来波斯匿王的大夫人——茉利夫人;茉利夫人与波斯匿王生下了王子——毘琉璃。后来,琉璃王子长大回到母亲的释迦族故乡却遭受族人羞辱,才知道她母亲是婢女的真实身分,因此心中怨恨著释迦族,发下恶愿希望长大继位后能够报仇。后来他登上王位成为琉璃王率兵攻打释迦族,佛陀还阻挡了二次,但仍旧无法阻止此业力的牵引;并且琉璃王还杀死了他的兄长只陀太子,只因为没帮著他去灭释迦族人。

《法句譬喻经》中也有提到这个故事,从前 佛陀在舍卫国时,波斯匿王的次子琉璃,于二十岁时领兵将父王罢黜,自立为王。有一恶臣名为耶利,怂恿琉璃王说:“大王!当初您身为皇子,到迦毘罗卫国学习,受到释迦族人的辱骂。那时,大王曾发誓说:‘若当上国王,必报此仇!’现在我们兵强马壮,正是报仇的时候。”于是琉璃王在恶臣的佞言挑拨之下,便兴兵攻伐迦毘罗卫国。

佛陀听到消息后,当然知道这是迦毘罗卫国释迦族人共业的果报即将成熟,但因为悲悯释迦族人,更为了怜悯琉璃王的缘故,于是 佛陀独自来到琉璃王军队必经的路上等待,并且刻意选在路边一棵枯树下静坐。琉璃王远远地就看见 佛陀,于是立即下车顶礼 佛陀,问道:“佛陀!这前方不远处就有颗枝叶繁茂的大树可以为您遮阳蔽日,为何您要选择在这棵枯树下坐呢?”佛陀回答:“你说的没错,但是亲族之荫,更胜余荫。”琉璃王听出 佛陀的弦外之音,深受感动,心想 世尊为了亲族尚且在此示现,那我还是退兵回国好了。

就这样连续三次出兵,前两次琉璃王带兵攻打迦毘罗卫国时,途中都遇到 佛陀端坐在枯树底下,所以琉璃王只好下令回兵。但是 佛陀知道释迦族共业的果报是无可避免的,所以也就没有再去阻止了。

(注7)注7《增壹阿含经》卷26〈等见品〉:【尔时,众多比丘闻流离王往征释种,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立,以此因缘具白世尊。是时,世尊闻此语已即往逆流离王;便在一枯树下,无有枝叶于中结加趺坐。是时,流离王遥见世尊在树下坐,即下车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立。尔时,流离王白世尊言:“更有好树,枝叶繁茂,尼拘留之等,何故此枯树下坐?”世尊告曰:“亲族之廕故胜外人。”是时,流离王便作是念:“今日世尊故为亲族;然我今日应还本国,不应往征迦毘罗越。”是时,流离王即辞还退。是时,好苦梵志复白王言:“当忆本为释所辱。”是时,流离王闻此语已复兴瞋恚:“汝等速严驾,集四部兵,吾欲往征迦毘罗越。”是时,群臣即集四部之兵,出舍卫城,往诣迦毘罗越征伐释种。是时,众多比丘闻已,往白世尊:“今流离王兴兵众,往攻释种。”尔时,世尊闻此语已,即以神足往在道侧,在一树下坐。时,流离王遥见世尊在树下坐,即下车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立。尔时,流离王白世尊言:“更有好树,不在彼坐,世尊今日何故在此枯树下坐?”世尊告曰:“亲族之廕胜外人也。”是时,世尊便说此偈:“亲族之荫凉,释种出于佛,尽是我枝叶,故坐斯树下。”是时,流离王复作是念:“世尊今日出于释种,吾不应往征,宜可齐此还归本土。”是时,流离王即还舍卫城。是时,好苦梵志复语王曰:“王当忆本释种所辱。”是时,流离王闻此语已,复集四种兵出舍卫城,诣迦毘罗越。是时,大目干连闻流离王往征释种,闻已,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立。尔时,目连白世尊言:“今日流离王集四种兵往攻释种,我今堪任使流离王及四部兵,掷著他方世界。”世尊告曰:“汝岂能取释种宿缘,著他方世界乎?”时,目连白佛言:“实不堪任使宿命缘,著他方世界。”尔时,世尊语目连曰:“汝还就坐。”目连复白佛言:“我今堪任移此迦毘罗越,著虚空中。”世尊告曰:“汝今堪能移释种宿缘,著虚空中乎?”目连报曰:“不也,世尊!”佛告目连:“汝今还就本位。”尔时,目连复白佛言:“唯愿听许以铁笼疏覆迦毘罗越城上。”世尊告曰:“云何,目连!能以铁笼疏覆宿缘乎?”目连白佛:“不也,世尊!”佛告目连:“汝今还就本位,释种今日宿缘已熟,今当受报。”尔时,世尊便说此偈:“欲使空为地,复使地为空,本缘之所系,此缘不腐败。”】(《大正藏》册2,页690,下26-页691,中16)

所以,当目犍连尊者听到琉璃王又集兵要去攻打迦毘罗卫国,怜悯著那些释迦族人,于是向 佛陀禀白说:“现在琉璃王要去攻打迦毘罗卫国,我希望以四种方便来救护迦毘罗卫国的人:一是将人民安置于虚空中,二是安置在大海中,三是移至两座铁围山之间,四是安置到他方大国中,令琉璃王不知他们的去处。”佛陀告诉目犍连尊者:“虽然你有神通力可以安置迦毘罗卫国的人,但众生有七件事是无法逃避的,就是生、老、病、死、罪、福和因缘,所以即使你欲以神通力解救迦毘罗卫国的苦难,他们还是无法逃脱于过去所种下的罪业果报。”

目犍连尊者听了 佛陀开示后,还是不忍迦毘罗卫国的人民受到迫害,于是运用神通力将四、五千人放至钵内,举至虚空当中安置,希望能帮助他们躲过此劫难。后来琉璃王攻伐迦毘罗卫国,残杀了三亿(注8)人民。

注8 古印度的“亿”这个单位可能是指现今“十万”的数目。

战事结束后,目犍连尊者前往精舍,沾沾自喜地禀告 佛陀:“当琉璃王攻打迦毘罗卫国时,弟子承佛威神力,将迦毘罗卫国四、五千人安置于虚空当中,解救了他们。”佛陀问目犍连尊者:“你已经去看过钵中的那些人了吗?”目犍连尊者回答:“还没有。”于是佛陀说:“你先去看看他们吧!”

目犍连尊者以神通力将钵从虚空中取下,结果看到里面的人全都已经死亡,不胜悲泣地禀告 世尊:“钵中之人均已死亡殆尽,我虽欲以神通力要救护他们,仍无法免除他们的宿世罪业。”

佛陀慈悲地告诉目犍连尊者与大众:“生、老、病、死、罪、福和因缘这七件事,即使是佛陀、菩萨圣众、神仙道士,隐形分身也都无法逃脱。”并说偈言:“非空非海中,非隐山石间,莫能于此处,避免宿恶殃。众生有苦恼,不得免老死,唯有仁智者,不念人非恶。”

世尊说完此偈,座上无数听众,因听闻 佛所说之无常法要深感悲戚,个个专心思惟 佛陀的开示,不久即证得须陀洹果。

(注9)注9《法句譬喻经》卷2〈恶行品 第17〉:【昔佛在舍卫国精舍之中,为诸天人说法。时国王第二儿名曰瑠璃,其年二十,将从官属退其父王,伐兄太子自禅为王。有一恶名曰耶利,白瑠璃王:“王本为皇子,时至舍夷国外家舍,看到佛精舍中,为诸释种子所呵,骂詈无有好丑。尔时见勅:‘若我为王,便启此事。’今时已到,兵马兴盛宜当报怨。”即勅严驾引率兵马,往伐舍夷国。佛有第二弟子名摩诃目揵连,见琉璃王引率兵士伐舍夷国以报宿怨,今当伐杀四辈弟子,念其可怜便往到佛所,白佛言:“今琉璃王攻舍夷国,我念中人当遭辛苦,我欲以四方便救舍夷国人:一者举舍夷国人著虚空中,二者举舍夷国人著大海中,三者举舍夷国人著两铁围山间,四者举舍夷国人著他方大国中央,令琉璃王不知其处。”佛告目连:“虽知卿有是智德,能安处舍夷国人,万物众生有七不可避。何谓为七?一者生,二者老,三者病,四者死,五者罪,六者福,七者因缘。此七事,意虽欲避不能得自在。如卿威神可得作此,宿对罪负不可得离。”于是目连礼已便去,自以私意取舍夷国人知识檀越四五千人,盛著鉢中,举著虚空星宿之际。琉璃王伐舍夷国,杀三亿人已引军还国。于是目连往到佛所为佛作礼,自贡高曰:“琉璃王伐舍夷国,弟子承佛威神,救舍夷国人四五千人,今在虚空皆尽得脱。”佛告目连:“卿为往看鉢中人不也?”曰:“未往视之。”佛言:“卿先往视鉢中人众。”目连以道力下鉢,见中人皆死尽,于是目连怅然悲泣愍其幸苦,还白佛言:“鉢中人者今皆死尽,道德神力不能免彼宿对之罪。”佛告目连:“有此七事,佛及众圣神仙道士,隐形散体皆不能免此七事。”于是世尊即说偈言:“非空非海中,非隐山石间,莫能于此处,避免宿恶殃。众生有苦恼,不得免老死,唯有仁智者,不念人非恶。”佛说是时,座上无央数人闻佛说无常法,皆共悲哀念对难免,欣然得道逮须陀洹证。】(《大正藏》册4,页590,下27-页591,中7)

佛陀后来授记琉璃王和他的军队在七天后全部都会死亡,后来果真如同 佛陀的授记:琉璃王与他的军队在阿脂罗河大河边游憩时,夜半遇上暴风雨全都被大水淹没而死。

(注10)注10《增壹阿含经》卷26〈等见品 第34〉:【是时,流离王闻世尊所记:“流离王及诸兵众,却后七日尽当消灭。”闻已恐怖,告群臣曰:“如来今以记之云:‘流离王不久在世,却后七日及兵众尽当没灭。’汝等观外境,无有盗贼、水火灾变来侵国者,何以故?诸佛如来语无有二,所言终不异。”尔时,好苦梵志白王言:“王勿恐惧,今外境无有盗贼畏难,亦无水火灾变;今日大王快自娱乐。”流离王言:“梵志当知,诸佛世尊,言无有异。”时,流离王使人数日,至七日头,大王欢喜踊跃,不能自胜。将诸兵众及诸婇女,往阿脂罗河侧而自娱乐,即于彼宿。是时,夜半有非时云起,暴风疾雨,是时,流离王及兵众尽为水所漂,皆悉消灭,身坏命终,入阿鼻地狱中。复有天火烧内宫殿。尔时,世尊以天眼观见流离王及四种兵为水所漂,皆悉命终,入地狱中。”】(《大正藏》册2,页693,上18-中6)

佛陀也说明了释迦族被灭的过去世因缘:因为“久远以前,在罗阅城中有一个捕鱼的村落,村中有个大池塘,里面有很多的鱼。当时食物缺乏,大家都非常的饥馑,有一天城里的人决定将池中的鱼全都捞来吃掉,所以全城不分男女老幼都聚集于池边捕捉。那时村里有一个小孩虽不捕鱼,也没有伤害那些鱼的性命,但他见到鱼儿被捕杀在岸边,心里非常的欢喜而笑著(也另有一说是拿著棒子朝最大条鱼的头上敲了三下)。当时的大鱼就是现在的琉璃王,他所带领的军队就是当时的鱼群,罗阅城里的人就是现在的释迦族,而那个顽皮的小孩就是佛陀的前世,虽未捕杀那些鱼,却也因见鱼被杀心生欢喜而笑,故今患头疼(或敲鱼头三下而头痛三天)。”(注11)而当初有两只大鱼在即将被杀时互相讨论说:“我们今天无缘无故被这群人捕杀来吃,未来世有福德的时候,一定要报复这群人。”其中一只大鱼是琉璃王,另外一只鱼就是后来劝琉璃王攻打释迦族的大臣。

注11《增壹阿含经》卷26〈等见品 第34〉:【诸比丘白世尊言:“今此诸释昔日作何因缘,今为流离王所害?”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昔日之时,此罗阅城中有捕鱼村。时,世极饥俭人食草根,一升金贸一升米;时彼村中有大池水,又复饶鱼。时,罗阅城中人民之类,往至池中而捕鱼食之,当于尔时,水中有二种鱼:一名拘璅,二名两舌。是时,二鱼各相谓言:‘我等于此众人先无过失,我是水性之虫不处平地,此人民之类皆来食噉我等,设前世时,少多有福德者,其当用报怨。’尔时,村中有小儿年向八岁,亦不捕鱼,复非害命。然复彼鱼在岸上者,皆悉命终;小儿见已,极怀欢喜。比丘当知,汝等莫作是观。尔时罗阅城中人民之类,岂异人乎?今释种是也。尔时拘璅鱼者,今流离王是也;尔时两舌鱼者,今好苦梵志是也;尔时小儿见鱼在堓上而笑者,今我身是也。尔时释种坐取鱼食,由此因缘,无数劫中入地狱中,今受此对。我尔时坐见而笑之,今患头痛如似石押,犹如以头戴须弥山。所以然者,如来更不受形,以舍众行,度诸厄难,是谓;比丘!由此因缘今受此报。诸比丘当护身、口、意行,当念恭敬、承事梵行人。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大正藏》册2,页693,中13-下9)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