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心,別讓育兒知識綁架了你

父母有必要學習育兒知識嗎?當然有必要。可如果僵化地來理解和運用這些知識,很可能就會掉進陷阱。

沒有什麼育兒公式,是放之四海皆準的,只有用你的心來看,用你對孩子的愛來理解,這些知識才能真正成為你的助力,而不是反過來綁架了你。

1

小雅是個新媽媽,還沒來得及細細體味初為人母的幸福和喜悅,她就陷入了深深的自責和悔恨中……

懷上寶寶之後,小雅開始看育兒書,聽育兒課,學習育兒知識。她打定主意要按照書上說的,堅持純母乳餵養,不給寶寶吃奶瓶,不喂配方奶。

每次,想象著寶寶在自己的懷裡貪婪地吮吸著乳汁,小雅就會情不自禁地露出甜蜜和滿足的笑容。

一切準備妥當,只等寶寶降臨了。沒想到,事與願違!

孩子出生後,由於母乳實在太少,寶寶根本吃不飽,餓得哇哇大哭。小雅不顧家人和朋友建議,堅持不喂配方奶,新生寶寶只能靠少得可憐的一點點母乳維持著生命……

兩天後,寶寶出現了低血糖。小雅堅持不住了,同意喂配方奶,但這時,寶寶已經不能吃母乳了。

寶寶出生第三天,媽媽該出院了,寶寶卻住進了保溫箱。

初來人世的寶寶,吃飽睡足是最基本的生理需要,也是寶寶感受愛和安全感簡單而重要形式。這份人生的初始體驗將影響孩子的一生。

小雅學習了育兒知識,但沒把育兒知識與自己和寶寶的實際情況結合起來靈活運用,帶來了這樣的結果。

她為自己被育兒知識所綁架而懊悔不已。

當心,別讓育兒知識綁架了你

2

好好快一歲半,已經會走路了。

有一次,我帶她出去耍。我倆一前一後,走出小區大門,右轉,上了路邊的小徑。

“哇——”身後突然傳來哭叫聲。我扭頭一看,唉呀,好好摔跤了!

瞬間本能的心疼之後,我心中一陣竊喜——鍛鍊女兒勇敢獨立的機會來了。

在離好好約5米的地方,我就地蹲下,張開雙臂,沉著冷靜地說:“寶貝乖!勇敢!爬起來,你自己走過來,媽媽就抱你!”

可無論我怎麼鼓勵,女兒就是不起身,趴在地上,扯開喉嚨哭,聲音越來越大。

路人從她身邊經過,都會低頭看看她,再抬頭看看我。

有的人會彎腰伸手拉拉她,但她全然不理會,只管自己哭。

不知哭了多久,又一個過路的阿姨心疼地蹲下來安慰她,抱她起來,還說要給她買糖,可她還是不起來。

哭到後來,嗓子哭啞了,可能也哭累了,她的聲音越來越小,一邊抽泣一邊說:“媽媽抱!媽媽抱!”

她就這樣眼巴巴地看著我,我卻不為所動。當我的頭腦中只有育兒知識時 ,我人體的感受接受器自動關閉了。

我看不到女兒,感受不到女兒的情感需要,失去了同理心。

那時的我不知道,勇敢和獨立是生命與生俱來,不靠知識武裝,有愛就能生長。

當心,別讓育兒知識綁架了你

3

在一次父母課堂上,小小媽學習了新的育兒知識——延遲滿足能讓孩子更容易成功。

小小媽聽在耳裡,記在心中。

小小想吃零食,想買漂亮文具,媽媽就會延遲滿足或者不滿足,有時,小小想媽媽多陪一會兒,媽媽也總是忙得無暇顧及。

小小有時小鬧一下就算了,有時會纏著媽媽不達目的不罷休。

延遲滿足對於小小是否管用呢?小小媽心裡不確定。

有一次,小小借同學的無印良品低重心筆用了之後很喜歡,就要媽媽給她買。

媽媽打聽到專賣店的地址,在一個星期五的下午,等小小寫完作業後,高高興興地帶她一起去買筆。

這一次,媽媽想嘗試一下,不給小小限制,讓她自己選。小小選了好幾支筆,還額外選了無印良品的修正帶、剪刀等等。

從專賣店出來,小小媽說還要去買點日常用品,小小竟一反常態,主動陪媽媽一起去挑選。

以前,小小在學校經常掉東西,基本上每天都會掉一兩樣。從那以後,媽媽發現她很少掉東西了,一個修正帶,一個橡皮擦都沒有掉。

小小媽心想,是不是因為這次是小小自己自由挑選的,她很喜歡,也很在意這些文具,所以格外愛惜?

小小媽說,以前延遲滿足,感到孩子總是要這樣要那樣,好像永遠都滿足不了她。

而當嘗試主動滿足、及時滿足以後,孩子的匱乏感減少了,反而能夠非常理性地、明確地知道自己需要什麼。她不僅對物品沒有了過分強烈的慾望,還能很平靜地為自己做選擇、做決定。

小小9歲生日前夕,小小媽花了整整兩天時間,精心為她準備了大大小小20件生日禮物,並親手用漂亮的包裝紙,把每一件禮物都包裝起來。

到了生日那天,當媽媽把生日禮物展示出來時,哇!小小簡直驚呆了!長這麼大,第一次收到這麼多禮物。

小小高興得跳了起來,興奮地抱著媽媽:“媽媽,我好愛你!我好愛好愛你!”

其實,延遲滿足是指一個人為了遠期更大的利益而放棄眼前的即時利益。

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沃爾特·米歇爾,根據對數十名兒童的實驗結果及幾十年的跟蹤觀察顯示,從小經過延遲滿足訓練的孩子,將來在自控力、耐心、合作能力等方面都會有更好的表現。

很多父母因此對孩子實施“延遲滿足”,卻忽略了一個重要前提——及時滿足。

在延遲滿足之前,如果從來沒得到過足夠的及時滿足,那麼,延遲滿足帶來的可能是終其一生的低價值感,孩子對幸福的感受能力也會受到嚴重的影響。

換句話說,就算孩子將來擁有了成功與財富,但他心裡也可能常常會想:“我的幸福在哪裡?”

小小媽沒有被育兒知識綁架,而是帶著思考在實踐中去運用育兒知識,真正將育兒知識轉變成了自己的專屬育兒寶典。

當心,別讓育兒知識綁架了你

4

我國現代著名心理學家、教育家朱智賢在《兒童心理學》中提到,“所有父母和教師為了更好地按客觀規律進行教育工作,就必須瞭解兒童、研究兒童。”

想養育出幸福的孩子,必須要因孩施教。

怎樣才能將育兒知識為我所用,怎樣才能找到適合自己孩子的個性化養育方法呢?

第一、閱讀經典書籍。許多專家學者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了研究兒童的成長規律和特點,研究如何讓兒童更好成長的事業上,並寫成了書。

這些書可以幫助到每個父母,讓你和孩子一起成長。

山不在高,有仙則靈,書不在多,好書需精讀。對於大多數家長,我不建議滿天撒花看太多的書,選擇幾本經典教育書籍即可。

在自己的養育實踐中,反覆讀、反覆看,一邊讀、一邊實踐。

第二,跟著感覺走。有個媽媽給我留言,兒子8歲,不喜歡吃蔬菜,一吃飯就喊肚子痛。

她的一位朋友給她的建議是,吃飯規定時間,到時就收碗,下一頓還是相同的蔬菜擺上桌,頓頓如此,看他犟得過你,還是你犟得過他。

這位媽媽問我,這種方法是否可行?

孩子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只有對這個事情的感覺好了,才能把事情做好。

遇到一個問題需要解決方法時,爸媽們可以嘗試代入孩子的感覺,假如你是孩子,爸媽這樣對待你,你又是什麼感覺?

如果你的感覺是歡喜的、輕鬆的、愉快的,這種方法也許就適合你的孩子,相反,可能就不適合或者是需要調整後才能成為適合你孩子的好方法。

第三、靠近你的人性。溫尼科特在《媽媽的心靈課——孩子、家庭與外面的世界》中說:

“如果小孩子可以玩洋娃娃,你就可以做個平凡的慈母,我相信大部分時間你都是個好母親……假如你們全憑直覺去做,那大概就是最好的方法了。”

好媽媽本就渾然天成,只要按照做母親的本性。

記得好好大約10歲的時候,有一次上學路上肚子痛,帶著哭腔給我打了好幾次電話,雖然我心痛著急,但仍然很理性地鼓勵她,要勇敢要堅持。

好好無奈之下只得忍著痛去學校上完了課,當時我還很為此自豪,現在想起來很是自責,那真是一種缺乏人性的行為。

任何缺乏人性的方法,都不是好的養育方法。

第四、不斷試錯。

沒有任何人可以教給你什麼是養育你孩子的好方法,除了你自己。

教育是一個不斷試錯的過程,孩子將給我們無數的機會,只要你願意,可以大膽地一次又一次地嘗試、修正、再嘗試、再修正,直到找到你自己的獨特方法。

希望每位爸媽都能不被育兒知識所綁架,而是正確地利用知識,讓自己成為養育孩子的主導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