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光與王安石之間到底有著怎樣的仇恨

宋神宗趙頊在位期間,宋王朝出現嚴重的內在危機,正亟待改革。這時王安石應運而生,宋王朝迅速掀起了改革之風,史稱“熙寧變法”。此時的司馬光正值青年,在歐陽修的推薦下晉升為翰林學士兼御史中丞,在改革中本可以做一番事業,但是他卻與王安石站在截然不同的立場。王安石的變法激進革新,卻忽略了一些傳統固有的情況,幾乎顛覆了趙氏王朝祖宗留下來的所有治國規矩。而在司馬光看來:“先王之法,不可變也”。

司馬光與王安石之間到底有著怎樣的仇恨

二人的爭執,就從此處開始。王安石認為變法可增加財政收入,減少農民負擔,因為善理財者可以使“民不加賦而國用足”。但司馬光認為:“天地間物產總有一個定數,不在於民,便在官,所謂的善理財者只不過是盤剝百姓罷了”。言下之意就是王安石非但沒有減少民之負擔,反而更增加了民眾的困苦。

司馬光與王安石之間到底有著怎樣的仇恨

一開始,司馬光只對新法持反對態度,後來才用激烈的言詞彈劾王安石,兩人由莫逆之交的關係惡化到互相攻擊。用司馬光的話來說,最後變成“猶冰炭之不可共器,若寒暑之不可同時”的死對頭,他們在無休無止又無效益的爭論中同歸於盡。王安石戴上“熙寧小人”的帽子被前夫所指,司馬光則作為反對王安石的元祐(宋神宗之子宋哲宗第一個年號)守舊黨,背上了“元祐奸黨”的罪名被後世唾罵。

司馬光與王安石之間到底有著怎樣的仇恨

司馬光一輩子維護了帝王宗法,卻落得千古罵名,他的政治生涯也不見得是多麼痛快。王安石下臺了,他最後也下臺了。一場翻天覆地的變法,恰是在二人面紅耳赤的爭鬥中結束了。

(小學的學過王安石的古詩:梅花,也背誦了司馬光砸缸的故事,於是堅定地認為這兩位大人物都是正面人物,然而在初中看到這段變法的歷史時,十分詫異,兩人站在不同的立場。現在想想,那時候看歷史往事的角度,真的是太單純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