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使命:順應孩子的天性而教

教育的使命:順應孩子的天性而教

教育的使命:順應孩子的天性而教

原創作者|柯中明(廣州市番禺區市橋實驗小學校長)

孩子,就應“忙趁東風放紙鳶”

兒童的成長方式不單單依靠課堂和作業。順應孩子的天性,為這些“種子”的發芽創設良好的、自然的外部環境與條件,恰恰是校長應做的事情。

做校長十幾年來,我最喜歡別人叫我“孩子王”。的確,我就是一個帶著1800多個孩子一起嬉戲、一起學習、一起生活的“孩子王”。與這些孩子相處,我感受到了職業的幸福,從兒童視角出發,發現孩子其實與大人一樣,是人格獨立、情感豐富、蘊含無限可能的人。作為校長,我發現他們又有與成人完全不同的一面,他們具有獨特的原性思維、靈性思維、直覺思維和純粹思維,在感知世界、感知未來、感知自己時,有獨特的看法與做法。

根據孩子與生俱來的天性特點,教育他們、理解他們、發現他們、激勵他們、引導他們,而不是簡單地強加或命令,甚至是一意孤行地塑造。要做到這一點,我們就要站在孩子的立場,建立以兒童為中心的教育價值,這樣就能樹立正確的兒童觀,利用兒童的主體性、獨特性和完整性,在尊重個性、尊重差異、尊重規律的基礎上,進行教育、引導和培養。

教育的使命:順應孩子的天性而教

科學的“玩”就是科學的“學”

孩子天性愛玩。我生在農村,長在農村,廣闊的田野,醉人的花香,迷人的蟲鳥,刺激的遊戲,至今令我難以忘懷。小孩有玩的權利,玩就是他們本來的生活方式。

在我剛做校長時,面對著這樣的一種現實:考試排名是流行的做法。當我藉助新課改的春風抓課堂教學改革,嚴禁教師佈置大量無效的作業時,我遭到了教師們的反對。“您不讓我佈置更多的作業,不讓學生進行訓練,考試成績差了怎麼辦?不影響我的獎金嗎?不影響我的職稱嗎?”一位骨幹教師向我提出“抗議”。令我沒有想到的是,家長也不同意我的做法。“校長,小孩回家沒有作業,他們就會到處玩,就會上網。他們不做作業,學習成績就會不好,成績不好就考不上好初中。校長,您能負這個責嗎?”

面對教師和家長的質疑,我選擇了用行動來回答。我始終認為,兒童的成長方式和途徑不單單是依靠課堂和作業,尤其是簡單、重複、無效的作業。玩是孩子的權利,也是孩子成長的方式。基於此,我不僅在作業量上進行了嚴格控制,還對學生的在校時間進行了縮減,把孩子引導到大自然,引導到社會,讓他們盡情地去玩,在玩中學,在玩中成長。由此,他們體驗社會、觀察自然、感悟世界的時間和機會就多了。因此,我和同事們設計了許多社會調查活動,孩子在這些活動中,表面上看是在“玩”,實際上,通過這樣的形式,孩子們進步了,既增長了知識,也鍛鍊了能力、陶冶了情操。實踐證明,科學地“玩”就是科學地“學”。孩子放學後“放紙鳶”的時間和機會越來越多,進步的速度就會越來越快。

把孩子當作一顆“種子”

辛棄疾的詩詞這樣寫:“茅簷低小,溪上青青草。醉裡吳音相媚好,白髮誰家翁媼?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孩子的天性本來就不同,他們是獨立的不斷髮展著的完整個體,有與生俱來的“內在潛力”。孩子身上這一自然發展的神奇力量,促使自身不斷髮展,這種獨特的與生俱來的力量就是孩子的個性。在實踐中,我們時常能發現愛好“鋤豆”的孩子,發現喜歡“織雞籠”的孩子,也能發現“無賴”“剝蓮蓬”的孩子。面對這些充滿個性、能力各異的孩子,我彷彿看到百花爭豔的景象,每每陶醉其中。作為校長,我把孩子這樣的天性當作“種子”,我就是要為這些“種子”的發芽創設良好的、自然的外部環境與條件。這些條件就是溫暖的陽光、充足的水分、合適的肥料、及時的灌溉與細心的殺蟲。只有這樣,這些“種子”才能生根、破土、發芽、開枝、散葉,最後結出累累碩果。

為此,我在學校開設了豐富多彩的課程。既有國家課程的拓展與延伸,也有孩子生活實際的再現,涵蓋了認知、情感、實踐、探究等多個領域,涉及天文、地理、歷史、科技、人文、體育、藝術等幾十個科目。每週四下午,這些課程成為孩子個性舒展的絕佳大舞臺。喜歡“鋤豆”的在“溪東”,喜歡“織雞籠”的在“溪頭”,喜歡空想的“無賴小兒”就去“剝蓮蓬”。每個孩子都有他喜歡的課程,每個孩子都有他展示才華的舞臺,每個孩子都有他舒展心靈的空間,這是一副多美的畫卷!在這樣的畫卷裡,孩子不是教師灌注的容器,也不是可以任意塑造的蠟和泥,他們具有獨特的生命力、個性和潛能。

孩子是天生的學習者

翁仔是個患自閉症的孩子,家長對此心痛萬分,束手無策;靜怡天真可愛,能唱出動聽的歌曲,跳出優美的舞蹈,但就是學習成績差,家長一樣頭痛不已。

這樣一些孩子,在學校裡不是少數。他們在家長、社會的認知裡就是學習差的孩子。果真如此嗎?杜威認為,兒童是具有獨特生理和心理結構的人,兒童的能力、興趣和習慣都建立在他原始本能的基礎上,兒童的心理活動就是他們本能發展的過程。孩子天生就是一個學習者,只不過他們的學習方式和學習途徑因人而異罷了。只要我們的方法得當,每個孩子都會學有所長。對於翁仔這樣的孩子,我們揚長避短,經過觀察,發現翁仔雖然計算能力和閱讀能力暫時落後,但是他的空間構圖能力卻比其他同齡孩子要強許多。於是,我與翁仔的家長商量,在學科上降低對翁仔的要求,在繪畫上給他創造更多的空間。經過努力,翁仔的美術作品多次獲獎,空間創作潛能也得到充分地挖掘。最令我開心的是,他的學習成績也得到了提高。

翁仔的事例告訴我:天性是孩子發展的基礎,也是教育孩子的基礎。作為教師,應該根據兒童的個性、基礎等因素,成為孩子成長道路中的啟發者、助推者,而不是壓制者和強制者。我們要相信,孩子是天生的學習者。

調皮是孩子的另一個名字

作為校長,時常聽到來自教師和家長的抱怨是再普通不過的事情。

“校長,打掃衛生的時候,這個學生居然和同學抓螞蟻去了。”這是班主任常對我“訴說”的問題。

“校長,明明我反覆講了許多次,可他偏偏不聽話,作業沒有做完就跑出去玩了。”“校長,我真是被孩子氣死了!說了許多遍,他就是不聽話,又動手打人了!”這是許多家長常向我“訴說”的問題。

以上這些問題都指向一點,那就是孩子不聽話、很調皮。其實,在對待孩子的問題上,許多人認為自己都是充滿愛和關懷的,尤其是做父母和當教師的。而實際情況呢?我們真的瞭解孩子嗎?我們真的是在關心孩子嗎?我們自己小時候不也是喜歡玩嗎?我們不也是很調皮嗎?要根據孩子的個性來進行教育、引導,而不是一味地批評與指責。

在教育孩子時,我們一定要記住:調皮是孩子的另一個名字。

為了更好地教育、引導孩子,家校溝通是一個不可忽略的有效途徑。“校長,我把孩子送到您的學校,一是衝著學校的名氣,二是希望孩子考個高分將來能上重點中學。您這樣每天讓孩子回家做家務,能學到東西嗎?再說了,我家有保姆,不用孩子做家務。”這是3年前一個家長對我的“投訴”。

當時,我在學校開展“三個一”活動——規定孩子回家完成三項作業:一次家務勞動,一次校園生活彙報,一次親自讀書。這“三個一”活動,目的是鍛鍊孩子的生活實踐能力、人際溝通能力和閱讀理解能力。尤其是家務勞動這一項,主要針對獨生子女過慣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日子而設立的。這項活動,家長由開始的不理解到最後的接受和贊同,我們花了將近半個學期的時間。如今,孩子們回到家,主動打掃衛生、收拾碗筷,整理衣櫃、擦洗傢俱,他們的習慣越來越好,品行也越來越高。當孩子們開始“當家”後,他們身上發生了許多可喜的變化,我開心,家長們也開心。如今,家務勞動成為家校合作的有效途徑之一。

學校是孩子的,校長是為孩子的存在而存在的。在工作中,我通過建立以孩子為中心的學校文化、以孩子為中心的課程體系、以孩子為中心的對話方式,尊重兒童天性;在工作中,我尊重孩子、關愛孩子,讓他們性格的種子自由自在地成長。順著孩子們的天性教育,與他們和諧相處,這一過程恰恰是校長應該完成的使命。

教育的使命:順應孩子的天性而教

柯中明,廣州市番禺區市橋實驗小學校長,廣州市名校長,廣州市優秀教育工作者,廣東省名校長工作室主持人。教育部“國培計劃”教育專家、“教育部-中移動校長影子培訓項目”指導教師、華南師範大學客座教授、廣東省校長培訓中心客座教授。中國教育學會小學教育專業委員會理事、中國教育學會中小學整體改革專業委員會學術委員、廣東教育學會教育管理專業委員會理事。)

(本文為柯中明校長原創,首發 2015-08-09 《中國教師報》,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

教育的使命:順應孩子的天性而教

【趙傳偉專欄】

教育要順應孩子的天性

——三則教育案例的啟示

原創作者|趙傳偉(山東省泰山百靈學校初中部校長)

從遺傳學的角度來說,天性即為遺傳特性、與生俱來的本性。兒童心理學家認為,兒童的天性指的是其身心成長的內在的本質的規律,它是孩子教育的靈魂,故教育要順應孩子的天性。

案例一:

2016年1月15日清晨,美國佛羅里達州蓋恩斯維爾市警局接到報案,當地社區有一群孩子,經常在凌晨發出巨大的噪音,影響了居民的休息。

清晨5點,一位名叫懷特的警官趕到現場後,發現是一群孩子聚在一起練球而已。他不僅沒有處罰孩子,還童心大發地和孩子們打了一場球。最後,尷尬落敗的他和孩子們約定,他將帶一個更厲害的人來挑戰。

過了幾天,懷特意外地發現,他和孩子們比球技的畫面被警車的行車記錄儀悄悄地記錄了下來。翻看這段視頻,懷特覺得很有意思,便把視頻發到了網上,並在視頻的後面加了一句話:讓孩子繼續當孩子,我們只是專注於對付犯罪的人。

這段視頻在網絡上引起了轟動,讓懷特始料不及,然而更出乎意料的事情發生了。當警員們正在開會討論派哪位同事和孩子們打球時,一個人推門而進,此人正是NBA的傳奇球星——人稱“大鯊魚”的奧尼爾。原來,奧尼爾在網上看到了這段視頻,突發奇想的他決定前來助陣,和孩子們打一場球。

奧尼爾的到來,點燃了孩子們的雄心壯志。比賽結束後,他結合自己的成長經歷對孩子進行了一次語重心長的暖心告白,勉勵孩子們要努力朝自己的目標前進,成為他們想成為的人。這段話公佈到社交媒體上後,引起了很多人的評論和點贊。

評析:

孩子喜歡運動,在一起打籃球是件好事,打球時弄出一些聲響,實屬自然而然,本無可非議,為什麼偏要有好事者插一槓子去妄加干涉呢?這不是要剝奪孩子的權利,扼殺孩子的愛好嗎?懷特警官的“異常”舉動引起了強烈的反響,更加出人意料的是籃球巨星奧尼爾參與了孩子的活動,引發了廣泛的點贊。這足以說明大家對孩子的舉動是支持的。試想,如果當時懷特警官粗暴地趕走孩子,後果又會如何呢?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懷特警官說:“我覺得,清晨孩子們在街頭打球一點問題也沒有,不讓他們打球,難道讓他們在街頭犯罪嗎?我沒做什麼,我只是讓孩子成為孩子!”

案例二:

《窗邊的小豆豆》中的主人公小豆豆,才上小學一年級就被老師勒令退學了。因為她實在太吵了,上課時不斷地將文具盒、課桌蓋弄得砰砰響,還喜歡滔滔不絕地講話。老師不得不叫來小豆豆的母親,說:“有府上的小姐在,整個班裡都不得安寧,請您把她帶到別的學校去吧!”

於是小豆豆去了私立學校“巴學園”,第一次見到校長,小豆豆就跟校長說了四個小時話!她曾拱過人家的籬笆,穿過人家的院子,鑽過野地的鐵絲網。把媽媽親手縫製的漂亮衣服搞得一件不剩,全都破爛不堪。她還有一個毛病,上完廁所之後,總習慣往下看一看,因為這個毛病,已經掉了好幾頂麥稈草帽和白色蕾絲帽,有一次把自己最珍愛的錢包掉進了學校的廁所裡,她使勁把化糞池的蓋子移開,用長把舀子不停地向外舀起來。

小林校長路過,看到小豆豆正忙活著,只是詫異地瞭解了一下,沒有去阻止,像平時散步那樣走開了。過了一會兒,校長先生又走了過來,關切地詢問有沒有找到錢包,然後把臉湊近了小豆豆的面孔,像好朋友似的提醒她,弄完以後,要把這些都放回去,又像剛才那樣走開了。

一般來說,大人們要是看到了小豆豆在做的事,往往會厲聲斥責,甚至小題大做,把家長叫到學校。但是小林校長只說了一句“弄完以後,要把這些全都放回去”。經過這件事,小豆豆上廁所的時候,再也不往下看了。而且,她覺得校長先生是一位“可以真心信賴的人”。所以,她比以前更加喜歡校長先生了。

評析:

美國心理學家斯奇卡列說:“好奇是兒童的原始本性,感知會使兒童心靈昇華,為未來探究事物藏下本原。”孩子與生俱來的好奇心,使得他對所有新鮮的事物都充滿了興趣,看到什麼都想去看一看,摸一摸,想弄個究竟。對此,我們應該給予充分的支持和鼓勵,不要忽視冷落他們,更不應該打擊他們的積極性,要多給他們切身體驗的機會。在小林校長的愛護和引導下,一般人眼裡“怪怪”的小豆豆(黑柳徹子)逐漸變成了一個大家都能接受的孩子,並奠定了她一生的基礎。反過來,如果人人都嫌棄她,不接納她,豈不毀掉了一個人才?反思我們的教育,如此“另類”的孩子我們拋棄的還少嗎?

案例三:

龍應臺在《放學》中一直疑惑不解,為什麼只需15分鐘的路,安安每天竟然要走1個多小時呢? 她決定跟蹤觀察一下到底是怎麼回事。

11點半,放學了。孩子們像滿天麻雀似的衝出來,嘰嘰喳喳吵得像一鍋滾水。四個小男生在前頭走,經過一截短牆,小男生一個接一個爬上去,驚險地走幾步,跳下來;再爬上去,驚險地走幾步,跳下來……11點45分。

經過一個大鐵門,深深的庭院裡頭傳出狼狗的叫聲。米夏兒已經轉彎,其他三個男生躡手躡腳地走向大鐵門,一接近鐵門,狼狗撲過來,小男生們尖叫著撤退,尖叫聲中混著刺激的狂喜。狼狗安靜下來,小男生們又開始躡手躡腳地摸向大鐵門……再狂喜尖叫著撤退。媽媽看看手腕,12點整。

克利斯轉彎,這已到了板栗街。安安和史提方突然四肢著地,肩並肩,頭顱依著頭顱在研究地面上的什麼東西。地面上有一隻黑色的螞蟻,螞蟻正用它的細手細腳,試圖將一隻死掉的綠頭蒼蠅拖走。媽媽很辛苦地等著。12點15分。

史提方轉彎。安安踽踽獨行,兩隻手插在褲袋裡,嘴裡吹著不成調子的口哨。他看到一塊工地,便奔跑過去。工地上亂七八糟,木板、油漆桶、鐵釘、掃把、刷子……安安用腳踢來翻去,聚精會神地搜索寶藏。他終於發現了一根約兩米長的木條。他握住木條中段,繼續往前走。12點25分。

在離家還有三個門的地方,安安停在一株大松樹下,仰頭往上張望。松樹上住著兩隻紅毛松鼠,它們一動也不動,安安仰首立在樹下,他們彼此用晶亮滾圓的眼睛瞅著對方。

在距離放學時間1小時又5分鐘之後,7歲半的安安抵達了家門口。

評析:

父母應該尊重孩子貪玩的天性,孩子喜歡玩的東西往往與他的興趣有關,父母可以通過觀察孩子的行為,瞭解他們的愛好,經常與他們交流,對孩子進行有效地指導和幫助,培養其良好的個性、興趣和愛好,這樣才能奠定孩子將來走向成功的基礎。老舍、魯迅、巴金、冰心這些文壇大家,他們都主張兒童多玩耍,多遊戲。實踐證明,玩對孩子的學習也有幫助,他們的學習方式往往是玩中學,學中玩。一方面,它是緩解孩子壓力的最佳途徑,避免孩子精神上的弦繃得太緊,造成各種心理障礙和心理疾病;另一方面,它也是孩子認識世界、瞭解世界的一種重要方式。

教育的使命:順應孩子的天性而教

羅大佑在《童年》中唱到:總是要等到睡覺前,才知道功課只做了一點點;總是要等到考試後,才知道該唸的書都沒有念。沒有人知道為什麼,太陽總下到山的那一邊;沒有人能夠告訴我,山裡面有沒有住著神仙......這是對孩子童年生活的真實寫照。

孩子崇尚自由、好奇好問、好動好玩、好勝好表現,這都是擁有創造力的表現。陶行知在1944年就大聲疾呼“解放小孩子的頭腦,解放小孩子的雙手,解放小孩子的嘴,解放小孩子的空間,解放小孩子的時間”。因此,我們要尊重孩子,解放孩子,順應孩子的天性,這樣的教育才會具有生命力。

教育的使命:順應孩子的天性而教

趙傳偉,男,1991年參加工作,中學高級教師,現任山東省泰山百靈學校初中部校長。先後被評為“泰安市優秀教師”,“泰安市優秀教育工作者”,“山東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先進個人”,“山東省優秀骨幹校長”,曾榮獲山東省優秀教育科研成果一等獎。工作之餘,筆耕不輟,先後在《中國教育報》《中國教師報》《山東教育報》《當代教育科學》《山東教育》《中小學管理》《中小學校長》《班主任之友》等省級以上教育報刊上發表文章120餘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