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譽爲史上最卓絕的科學家,卻因品行齷齪,令史家都恥爲他立傳!

在我們的固有思維裡似乎都有這麼一個錯覺,就是認為一個人只要在某一方表現突出,就會認為他在其他方面也都會很優秀,如一個人的能力很強,在我們的潛意識裡就會認為他的人品也很完美。然而,事實上並非如此。

如北宋時期有位科學家被譽為是“中國整部科學史中最卓越的人物”,其代表作《夢溪筆談》更是集前代科學成就之大成,在中國文化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被稱為“中國科學史上的里程碑”,然而其人品卻無法令人稱道,尤其是陷害大文豪蘇東坡一案,更是令其在歷史上留下了一筆無法抹去的汙痕。這人就是沈括。

被譽為史上最卓絕的科學家,卻因品行齷齪,令史家都恥為他立傳!

沈括出身於仕宦之家,祖父沈曾慶曾是大理市丞,父親沈周、伯父沈同均為進士。沈括從小就好學,十四歲時就將家中藏書都讀遍。後隨父到過全國多個地方,廣泛的接觸社會,讓他的見識大為增長,也因此讓他對大自然表現出強烈的興趣和敏銳的觀察力。同時還他喜歡研究一些奇裡古怪的東西,肯動手勤動腦,這為他日後寫出傳世名作《夢溪筆談》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皇祐三年(1051年),父親沈周去世後,沈括以父蔭得任為海州沐陽縣主薄,後不滿於此,辭去職務,來到了哥哥沈披在任的寧國縣,準備科舉考試。嘉祐八年(1063年),沈括高中進士,因此得以與蘇東坡在“皇家圖書館”短暫的共事,兩人也因此有了結交。後蘇東坡到了史館,沈括則到了昭文館,卻沒想到兩人從此走上了不同的政治道路。

被譽為史上最卓絕的科學家,卻因品行齷齪,令史家都恥為他立傳!

熙寧二年(1069年),王安石被任命為參知政事,開始了他的宏偉藍圖,熙寧變法拉開了帷幕,沈括也開始得到了重用。因此沈括與王安石是同屬於革新派的。而蘇軾在這次黨爭中,卻保持中立,既不屬於革新派也不屬於保守派。然而在王安石他們眼裡,不屬於革新派的就是屬於保守派,所以蘇軾就被革新派所不容。

熙寧六年(1073年),沈括受命巡查兩浙農田水利,得以與時任杭州通判的蘇軾重逢。蘇軾因沈括是故人,遂也不加防備,把酒言歡,互暢心扉。而沈括卻因黨爭立場,暗地裡卻在算計著蘇軾。他將蘇軾的新作抄錄了一份帶回京城後,又立馬在蘇軾的詩文中尋章摘句,把他認為是誹謗朝廷和皇帝的句子,詳加“註釋”,交給了皇帝,揭發蘇軾在詩文中“愚弄朝廷”“無君臣之義”。

被譽為史上最卓絕的科學家,卻因品行齷齪,令史家都恥為他立傳!

正是因為沈括充當了“文字捕快”,於是就構成了轟動一時的文字獄“烏臺詩案”,蘇軾差點因之喪命,後因多方營救才得幸免。沈括也因此在世上了留下了齷齪小人的形象,為人所唾棄。以至於最後沈括備受朝廷和世人的冷落,死後無人給他建碑,沒有墓誌銘,而史家也恥為他單獨立傳,只是因他在科學方面的巨大成就,而不得不為他在宋史中與別人合為一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