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和魏徵君臣情誼流芳百世,爲何太宗後來悔婚還推到其墓碑?

千百年來,太宗李世民與諫臣魏徵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盛世明君賢臣的典範,魏徵盡諫諍之責,唐太宗有納諫之量,他們兩人同心協力、合作之默契,共創“貞觀之治”的大業,為後世留下諸多佳話,成為歷朝歷代君臣竭力仿效的楷模。

唐太宗和魏徵君臣情誼流芳百世,為何太宗後來悔婚還推到其墓碑?

魏徵,字玄成,因直言進諫,頗受唐太宗李世民的賞識和重用,貞觀十七年,一代名臣魏徵溘然長逝。太宗親臨弔唁,痛哭失聲,罷朝五日,下詔以一品官的禮制安葬魏徵,將魏徵的畫像掛在凌煙閣,並且經常前去憑弔、賦詩。同時太宗還親手為魏徵立碑做撰。這一切都記載在史書上,成為後世美談。

唐太宗和魏徵君臣情誼流芳百世,為何太宗後來悔婚還推到其墓碑?

可是僅過了半年後,唐太宗便下詔解除了衡山公主同魏徴長子魏書玉的婚約,並在盛怒之下親自砸毀魏徴的墓碑,朝廷上下為之震驚。唐太宗為何要如此呢?

魏徵此人性格耿直,在朝堂上喜歡向皇帝提意見,往往據理抗爭,從不委曲求全,經常弄得太宗下不了臺,很難堪,縱然太宗嘴上不說什麼,心裡肯定憋著一肚子的火。太宗李世民向堯舜禹湯看齊,誓做一代明君,儘管有時候很煩魏徵,但因為他提出的建議都是正確的,所以,太宗不得不都忍耐下來,把自己的喜怒愛憎全部隱藏起來。

唐太宗和魏徵君臣情誼流芳百世,為何太宗後來悔婚還推到其墓碑?

給皇帝難堪、揪著不放這些都不是導致太宗改變對其態度的原因,因為魏徵死後,唐太宗確實頗為悲傷。按照史書的說法,真正的原因有兩個。

唐太宗和魏徵君臣情誼流芳百世,為何太宗後來悔婚還推到其墓碑?

魏徵生前是力主太子李承乾繼承皇位的,而他向太宗推薦的兩個人杜正倫和侯君集都牽扯進太子李承乾謀反案。因此,唐太宗猜忌魏徵涉嫌結黨營私。而此時,唐太宗接到告密,魏徵曾把自己給皇帝提建議的書稿給當時記錄歷史的官員褚遂良觀看,李世民認為魏徵是故意博取清正的名聲,掃了自己作為帝王的顏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