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則通 行致遠

變則通 行致遠

“變化太快了,簡直沒想到‘日行萬里,朝發夕至’這麼容易就成為人們的生活現實。”8月16日,看著電視裡播報川航首架身披熊貓彩繪新裝A350飛機的新聞,交通局居民大院裡“老運輸”蒲富傑老人有著與常人不同的感慨——他一家兩代奮鬥在雙流交通運輸戰線,見證了40年來雙流交通發展的變遷。

一輛“飛鴿”

從南京到雙流的“不離不棄”

回望歷史,記錄變化,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標籤。

今年86歲的蒲富傑老人改革開放之初從南京調到雙流後,就一直在交通系統運輸科、公路科、養護科工作,在大家眼裡他是個地道的交通人。伴隨他上下班、跑基層以至日常生活的是一輛“二八槓”飛鴿牌自行車。

變則通 行致遠

“那時候有輛自行車是很多人奢望的事,不僅價格和人們的收入相比相當昂貴,而且還憑票限購,和現在買房限購差不多了。”蒲老冷不丁一記玩笑,卻深刻地道破了當年擁有一輛自行車的榮耀。這輛自行車是他在南京交警大隊工作時專門託朋友幫忙才買到的,剛拿到車就趕緊用塑料條把大梁、車把纏起來,以防磨損,隔三岔五還要用碎棉舊布精心擦試,生怕生鏽,即使到雙流,他也“不離不棄”將它帶了過來。“40年前交通遠沒現在這麼發達,自行車除了用於上下班乘騎,更有個任務是負重運輸,出門辦事或者買個東西什麼的,簡直頂現在一輛小皮卡。”

有人說,滿街自行車是中國改革開放新時代的標誌性景象。在交通局居民大院,很多人對那個年代的“自行車盛景”都有特殊的記憶。院裡的劉大爺回憶,改革開放後,自行車成為很多人成家置業的必備物件,作為家庭“大件”之首,無論城鄉,自行車到處脫銷,地位不亞於現在的私家車。

“自行車也是我工作上的夥伴,是那些年我來來去去的唯一‘座駕’。”蒲富傑感慨,當時雙流客運線有限,縣上大力推進交通建設,“從城區單位到鄉鎮公路建設現場走路要兩個多小時,因為有了這輛‘二八槓’,只需要不到一個小時。”蒲老說,這輛“二八槓”也見證了雙流交通線路的延伸,“雙流—華陽—黃龍溪”和“雙流—華陽—三星”兩條客運線開通後,儘管全程運行需兩個多小時,但乘坐的人卻趨之若鶩,公共交通出行自此得到了快速發展。

一次更迭

私家車興起後的“完全替代”

時間的齒輪飛快轉動,雙流的道路建設不斷推進。

蒲富傑記得老雙中路是雙流改造的第一條柏油路,而後又在90年代改成了瀝青路。對於改造的記憶,他的兒子蒲海這樣描述,“那時候,父親經常騎自行車載著我去修路現場。當時沒有吊車等大型機械設備,都是肩挑背扛。”改造後的雙中路來來往往車輛增多,附近居民更是充分感受到了寬闊道路帶來的好處,紛紛在家門口做起了生意,出門就可以趕車也成為一種“不可思議”的現實。

變則通 行致遠

今年63歲的張元培是老雙中路的“原住民”。他回憶,碎石路鋪設成瀝青路後,路好走了很多,自己家裡也有了自行車,騎車去城裡時間大大縮短了。道路改造後,短時間內,文星場鎮的店鋪從之前的70多家增加到350多家。

彷彿冰河化開,彷彿種子萌芽。進入90年代,雙流道路改造加速。1995年,雙流第一條一級公路雙崇路全線通車;1996年,雙華路通車;1997年,人民南路南延線華陽段開工;2000年棠湖大道建成通車……水泥路、瀝青柏油路逐漸替代了砂石路,人們的出行方式也發生著深刻的變化,除了普遍的公交出行,私家車也開始爭相進入人們視線。

隨著父親的退休,家裡的“二八槓”自行車逐漸被冷落。和許多家庭一樣,私家車開始走入生活,蒲海一家也在那時候購置了第一輛私家車——一輛二手奧拓。

“其實最開始是因為妻子工作需要,隨後也就成為我們周邊遊的工具。”蒲海回憶,這輛二手奧拓瞬間成為家裡的新寵。坐進小轎車,蒲富傑也可以和兒子一家去崇州轉轉,不再日曬雨淋,也不用換乘公交,這對於老人來說是曾經想都不敢想的事,“私家車進萬家,一家人能擁有汽車竟然如此之快就成為現實。”而“二八槓”自行車由於年久失修,本來光澤的車身已鏽跡斑斑,它在樓梯角落漸漸積滿了灰塵。

蒲海坦言,40年前,短途出行騎上一輛自行車絕對讓人刮目相看,如今開著私家車跑遍大江南北也已不是什麼稀罕事。出行方式的升級演變烙著厚重的時代印記,從雙腿丈量到抬腳上車,“出一趟遠門兒”變得越來越便利。

一種新生

多樣化選擇下的“休閒共享”

歷史,總是以令人感慨萬千的方式奔湧向前。

“改革開放前,自行車的腳踏板蹬不出前程的燦爛;改革開放後,日行千里的交通網絡織出美好的生活……”這是改革開放40年來人們對出行方式變化的生動概括。

變則通 行致遠

從交通基本靠走,到高鐵、地鐵、飛機、私家車立體化出行……如今的雙流,出行方式更多了,出行時間更短了,出行地域更廣了。數據顯示,雙流國際機場航線總數已超過320條,其中國際航線109條;今年,途經雙流的五環路將動工修建,沿線與2條高速公路、2條鐵路、2條地鐵、12條主幹道交接。我區規劃地鐵線路16條,總長約216.8公里,目前已開通運營1條,在建6條。

在這期間,許多家庭的家用車更新換代,蒲海一家也換上了全新速騰。閒暇時,帶上耄耋之年的父親到處走走看看,共享天倫。然而,他對那輛放樓下不明就裡丟失的“二八槓”自行車一直深感自責,好在自行車並未因此遠離他的生活。

變則通 行致遠

而如今的自行車已不再是單純的代步工具,它漸漸有了時尚、運動、休閒的新定位。在共享經濟的新應用場景下,自行車又迴歸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

從主要依靠步行,到擁有一輛自行車;從慢速綠皮火車到時速300多公里的高鐵;從長時間排隊搭公交車到網約車;從私家車進入家庭到共享單車成為時尚……改革開放40年來,雙流人的出行體驗感也從過去的“顛簸勞累”向“平穩舒適”轉變。開了30年出租車的鄧師傅告訴記者,最早的出租車都是拉達等老舊品牌,後來才變成大家熟悉的夏利、捷達、桑塔納等車型,再後來眾多國產汽車品牌也加入到出租車大軍當中,交通的變遷映襯的是生活的日新月異。

車輛滾滾 映射時代

從雙流出發,沒有去不了的遠方。數據顯示,目前雙流全區公路總里程達1472公里,路網密度達316公里/百平方公里,機動車駕駛者57萬餘人,機動車保有量52萬餘輛,居全省前列。便利交通讓說走就走成了現實,遠方不再遠。

車輪滾滾,折射出的是時代的進步和變遷。

記者 侯林利 王鴻明 攝影報道 編輯 黃詩婷 審核 張化彬 曹月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