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節秀恩愛,古人的這些浪漫想法甩我們幾道街!

七夕節,始於漢朝。本來只是一個婦女在晚上想織女星乞求智巧的故事,後來被聰明的先人文學家賦予了牛郎織女的傳說。使其成為了象徵愛情的節日。 七夕在古時還是很受人重視的一個節日。

隨著近代“中國文化中七夕節”和“西方文化中情人節”的偶遇。所謂,狹路相逢,更是一言不合就開撕,經過一番“打鬥”之後,七夕節敗下陣。愣是被西方情人節佔據了自家的院子。還改了自己的出門的日子。比起今日“買買買”和“花樣秀恩愛”,古代七夕是相當熱鬧。

七夕節秀恩愛,古人的這些浪漫想法甩我們幾道街!

1穿針乞巧

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於漢,流於後世。各家女兒圍坐一團,以五彩絲線穿針,速度快為巧者。

七夕節秀恩愛,古人的這些浪漫想法甩我們幾道街!

2喜蛛應巧

七夕夜,陳列瓜果於庭院中,有蜘蛛結網則得巧,網密得巧多。

七夕節秀恩愛,古人的這些浪漫想法甩我們幾道街!

3投針驗巧

這是七夕穿針乞巧風俗的變體,是明清兩代的盛行的七夕節俗。七夕中午,投針於水,借日影而驗工拙,成花鳥雲獸影,則乞得巧。

七夕節秀恩愛,古人的這些浪漫想法甩我們幾道街!

4蘭夜鬥巧

起源於漢朝宮廷的遊戲,將五彩線互相絆結起來,叫做“相憐愛”。隨後,宮中的宮娥綵女們,一起到閉襟樓上,大家學習穿七巧針乞巧。

七夕節秀恩愛,古人的這些浪漫想法甩我們幾道街!

5種生求子

在七夕前幾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層土,播下粟米的種子,讓它生出綠油油的嫩苗。或將綠豆、小豆、小麥等浸於磁碗中,等它長出敷寸的芽,再以紅、藍絲繩紮成一束,稱為“種生”,藉以求子。

七夕節秀恩愛,古人的這些浪漫想法甩我們幾道街!

6為牛慶生

兒童會在七夕之日採摘野花掛在牛角上,又叫“賀牛生日”。為了祭奠老牛讓牛郎刨皮,駕著它的牛皮去見織女的犧牲精神。

七夕節秀恩愛,古人的這些浪漫想法甩我們幾道街!

7曬書曬衣

七夕曬書、曬衣,這就有點像朋友圈曬娃、秀恩愛。主要是為了誇耀才學和財富。

七夕節秀恩愛,古人的這些浪漫想法甩我們幾道街!

8供奉磨喝樂

磨喝樂是舊時民間七夕節的兒童玩物,即小泥偶,其形象多為傳荷葉半臂衣裙,手持荷葉。

七夕節秀恩愛,古人的這些浪漫想法甩我們幾道街!

9拜魁星

俗傳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魁星文事,想求取功名的讀書人特別崇敬魁星,所以一定在七夕這天祭拜,祈求他保佑自己考運亨通。

七夕節秀恩愛,古人的這些浪漫想法甩我們幾道街!

10吃巧果

七夕乞巧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

七夕節秀恩愛,古人的這些浪漫想法甩我們幾道街!

在情人節這天,戀人們會用各種各樣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感情,比如送玫瑰花、巧克力,或者一起吃個燭光晚餐——這都是現代人歡慶愛情的方式。而作為中國土生土長的七夕,幾千年來,古代人又是如何表達愛意的呢

同心結

七夕節秀恩愛,古人的這些浪漫想法甩我們幾道街!

《詩源》裡說文胄與鄰婦姜氏相愛,並送姜氏一枚百鍊水晶針為信物,姜氏啟履箱,取連理線,貫雙針,織同心結回贈文胄。素縷表示純潔,而針諧音同貞。將那絲絲縷縷的錦帶編成連環迴文式的同心結來贈與對方,綿綿思戀與萬千情愫也都蘊含其中。梁武帝蕭衍詩有“腰間雙綺帶,夢為同心結”。

宋代林逋有“君淚盈、妾淚盈,羅帶同心結未成,江頭潮已平”的詞。 言為心聲,所謂“天不老,情難絕,心似雙絲網,中有千千結。”結這個漢字就象是一張“不捨心懷、情用牢結”的網,卻網不盡天下痴兒女故事的萬一,目睹神傷。

團扇

七夕節秀恩愛,古人的這些浪漫想法甩我們幾道街!

越國大夫范蠡到諸暨城南苧蘿山尋覓賢良,卻與赤足浣紗的西施一見鍾情,而且定下了百年好合的誓約。心靈手巧的西施便用麥草編成扇,將自己的容貌用彩絲繡於扇芯,送予範郎。

古人在以詩詞表達自己心聲時,也不忘用團扇作指代,借物喻人、託物言志。西漢時期的團扇,因為它潔如明月,蘊涵著團圓、歡聚之意,很容易就被女性細膩、溫婉、浪漫的性情發現和選擇,將它視為純潔愛情的象徵。

如意

七夕節秀恩愛,古人的這些浪漫想法甩我們幾道街!

古代宮廷裡的不少地方都會擺放如意,以供帝后玩賞。除此之外,如意還作為一種信物,在皇帝選後妃時,皇帝執如意,授予看中的女子。如意在宮中還是一種高貴的禮品。每逢皇帝即位、帝后生日等喜慶之日,王公大臣都要向帝后敬獻如意。

戒指

七夕節秀恩愛,古人的這些浪漫想法甩我們幾道街!

用戒指定情的習俗在我國由來已久,南朝劉敬叔《異苑》中記載沛郡人秦樹在冢墓中與一女子婚合,臨別時,“女泣曰:與君一睹,後面無期,以指環一雙贈之,結置衣帶,相送出門”,會面安可期,見指環如見其人,指環之重躍然詩裡。古代未婚女子均不戴戒指,因為戒指是定親或定情信物,所以這個最小的信物在女子心中的分量卻是最重的,到今天也是如此。

伸出手讓對面的人為自己戴上,而後,或者幸福的戴一輩子,或者早晚有一天對著它哭到心碎。《太平廣記》裡說書生李章武與華州王氏子婦相愛,臨別時王氏子婦贈李章武白玉指環,並贈詩曰:“捻指環相思,見環重相憶。願君永持玩,循環無終極”。後來李章武再去華州,王氏子婦已憂思而死,二人遂神會於王氏宅中。

沉香

七夕節秀恩愛,古人的這些浪漫想法甩我們幾道街!

從劉向贈沉香定名之情節來看沉香的歷史淵源,人們很早就已將沉香視為珍貴之物。到了明清,宮廷王室崇尚用沉香製成的筆筒、木瓶、觥杯等工藝精細的擺件,特別是小巧玲瓏的雕件,捏在手上可以把玩,掛在身上可散香味,這種藝術品特別時尚。如鴛鴦暖手既可用於貴婦閨秀,又可用作夫婦、戀人之間愛情的信物。

許多皇帝與沉香還有一些小故事:乾隆沉香獅子喻意吉祥浪漫,背後還有一段乾隆皇帝的浪漫故事——據說這件國寶和有著傳奇身世的香妃有關。香妃來到中原後一直茶飯不思,悶悶不樂,直到看到集市上的舞獅表演,才嫣然一笑。香妃的一顰一笑被暗中觀察的乾隆看在心裡,據說從此以後乾隆對獅子便情有獨鍾了,後宮中的許多擺件飾品都有獅子的影子可尋。

粉盒

七夕節秀恩愛,古人的這些浪漫想法甩我們幾道街!

粉盒,乃古代女子存放脂粉的化妝盒,是婦女閨房中不可或缺的日常用品。中國婦女使用妝粉至少始於戰國時期,唐宋時已非常流行。古代和妝粉配套的主要化妝品是胭脂。為方便婦女梳妝打扮,盛放化妝用的粉盒便應運而生。化妝成為古代女性生活方式的重要構成要素之一,粉盒也成為古代婦女裝點美麗的必需品。粉盒除了具有梳妝打扮的使用功能,還是古代才子佳人的定情信物、合巹的見證和令人賞心悅目的藝術品。

耳墜

七夕節秀恩愛,古人的這些浪漫想法甩我們幾道街!

我國女性從很早以前就開始用各種耳飾打扮自己了。最早的記錄見於《山海經》“青宜之山宜女, 其神小腰白齒,穿耳以鎼”。《三國志》中諸葛恪說:“穿耳貫珠,蓋古尚也。”可知穿耳從三代時起至今不衰的時尚。耳飾又分為耳丁、耳璫、耳環、耳墜等樣式。

清初李笠翁在他的《閒情偶記•生容》裡將耳飾裡小巧簡潔的耳環稱為“丁香”,將繁複華麗的耳墜稱為“絡索”。他說女子“一簪一珥,便可相伴一生”,可見耳環在古人審美觀念中有很重要的地位。唐代張籍《節婦吟》“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中的“明珠”指代的就是耳環。是否也因為這首詩讓人覺得以耳環為信物透著悲情?

荷包

七夕節秀恩愛,古人的這些浪漫想法甩我們幾道街!

荷包是中國漢族傳統服飾中,人們所隨身佩帶的一種裝零星物品的小包。荷包的造型有圓形、橢圓形、方形、長方形,也有桃形、如意形、石榴形等;荷包的圖案有繁有簡,花卉、鳥、獸、草蟲、山水、人物以及吉祥語、詩詞文字都有,裝飾意味很濃。荷包上繡鴛鴦常用作定情之物,妻子送給丈夫佩戴,以示夫妻恩愛、永不分離的意思。荷包上繡鴛鴦常用作定情之物,妻子送給丈夫佩戴,以示夫妻恩愛、永不分離的意思。

玉佩

七夕節秀恩愛,古人的這些浪漫想法甩我們幾道街!

古人愛玉,有“君子無故,玉不去身”的古語。《古詩箋》中釋說:“以玉綴纓,向恩情之結。”“羅纓”是古代女子出嫁時繫於腰間的彩色絲帶,以示人有所屬。使“結縭”成為古時成婚的代稱。

《詩經》中:“親結其縭,九十其儀”,描述女兒出嫁時 ,母親一面殷殷地叮囑女兒些私語,一面戀戀不捨地與其束結羅纓。

七夕節秀恩愛,古人的這些浪漫想法甩我們幾道街!

搔頭是簪的別稱, 據《西京雜記》記載:漢武帝寵愛李夫人,有一次取下李夫人的玉簪搔頭,搔頭之名由此而來。古時規定罪犯不許戴簪,就是后妃有過錯也要退簪,因為簪還象徵著尊嚴。周宣王的姜後有一段“退簪勸政”的佳話:說的是周宣王一度沉溺安逸,荒疏了國政,明曉大義的姜後為了規勸丈夫勤政,就退去了髮簪和耳墜長跪於永巷,表示自己有罪,周宣王知道王后的心意後感到羞愧,於是開始勵精圖治,開創了周王室的中興局面。

《鼓吹曲詞•有所思》中寫一個女子為遠方的情人準備了一支玳瑁簪子,她用心地修飾這支簪子,加上雙珠還覺不足,再加上玉飾,如此珍重,自是出於一往情深。卻不料“聞君有他心”,於是她把那簪子 “拉雜催燒之、當風揚其灰。從今以往,勿復相思,相思與君絕。”何苦這樣做呢?還是從心頭難以割捨的那份情意吧。

梳子

七夕節秀恩愛,古人的這些浪漫想法甩我們幾道街!

玉梳當贈美人。元代詩人姚燧曾填過這樣一曲詞牌,名曰《虞美人·玉梳贈內子》:“新妝又得水蒼梳。人道秋風何物不瓊踞。”這曲詞牌若論藝術性自然比不上柳永秦少游的婉轉細膩,但卻明白如話,從贈送妻子玉梳言明其功用與苦心,平實無華,天然無飾,卻也賺足了顏色。接發同心,以梳為禮。

我國古時候,送梳子有私訂終身,欲與你白頭偕老的意思。送梳子代表一輩子都要糾纏到老,有結髮、私訂終身的意思。古代的女子出嫁前有家人為其梳頭的習俗,所謂“一梳梳到底,二梳白髮齊眉,三梳子孫滿堂”,既包含了家人的美好祝願,也有愛意的傳遞。因此,不少地方有了七夕送梳子的習俗。

香囊

七夕節秀恩愛,古人的這些浪漫想法甩我們幾道街!

香囊的歷史由來已久。青年人去見父母長輩時要佩戴“衿纓”即編織的香囊以示敬意。又因為香囊是隨身之物,戀人之間也常常把它當做禮物相互贈送,以表衷情。安史亂起,唐玄宗帶著楊貴妃一行人倉皇西狩,馬嵬坡六軍不發,唐玄宗犧牲了楊貴妃的生命,讓她獨自去承擔釀成國家戰亂的責任。楊貴妃被絞殺後,屍體被匆忙就地埋葬。

七夕節秀恩愛,古人的這些浪漫想法甩我們幾道街!

待到收復西京以後,唐玄宗派人悄悄將她的遺體移葬,辦事宦官發現貴妃的遺體只剩下瑩瑩白骨一架,唯有臨死時佩戴在胸前的香囊還完好似昔,他把香囊取下覆命。垂垂老矣的太上皇玄宗見到香囊睹物思人,當年驪山歌舞的歡樂宛在,伊人的濃愛只留下眼前這隻香囊!他把香囊裝入衣袖,不禁老淚縱橫。八十年過去後,詩人張祜感嘆此物此事,寫下了《太真香囊子》一詩:“蹙金妃子小花囊,銷耗胸前結舊香。誰為君王重解得,一生遺恨繫心腸。”

七夕節秀恩愛,古人的這些浪漫想法甩我們幾道街!

沒有人再能為玄宗解開這隻小小的香囊了,說不清楚是愛還是恨的情感,除了玉環誰人能解得開呢?《晉書 賈午傳》中記載了賈充的小女兒賈午與她父親賈充的幕僚韓壽相戀的故事,幽會時賈午以西域的香料相贈,不料上朝時韓壽身上的香味被賈充察覺,他猜到了事情的原由以後,沒有責怪女兒,而是讓女兒嫁給了韓壽,並因此成就了一段千古佳話。這西域之香應該由賈午裝在自己親手做的香囊裡相贈,才不算辱沒了貴重禮物和女兒家的一番情意。

七夕節秀恩愛,古人的這些浪漫想法甩我們幾道街!

“七”與“期”“妻”同音,“七七”諧音“期妻”。我渴望一個妻子,或者我渴望成為你的妻子,無論是從男還是從女,這個節日都飽含無限的情意。當之無愧的情人節。七似乎就是專屬女子的號碼。《黃帝內經·素問》“岐伯曰: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髮長;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三七,腎氣平均,故真牙生而長極;四七,筋骨堅,髮長極,身體盛壯;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發始墮;六七,三陽脈衰於上,面皆焦,發始白;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