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有個弟子叫司馬耕,他竟然長眠於平邑,你知道嗎?

孔子有個弟子叫司馬耕,他竟然長眠於平邑,你知道嗎?

邱輿故城

邱輿是春秋時期魯國城邑,位於曲阜東偏南45公里,今平邑縣城西南20公里豐陽鎮南埠莊村西。據《平邑縣誌》記載:“邱輿故城:位於鄭家峪鄉南埠莊村西,故城城址呈長方形,分內城外城,內城東西長約400米,南北寬約300米,外城東西長500米,南北寬350米,內外城牆均由黃土夯築而成。外城西南角殘牆最高處約6米,內城牆僅東城牆高出外城2米。城內陶片遍地,有紅陶鼎、白陶、蛋殼陶杯、殘豆柄、板瓦、筒瓦、雲紋瓦當等。出土器物時代,上自原始社會晚期龍山文化,下迄東漢,前後延續二三千年,說明邱輿歷史上曾有過較長時期的繁榮。”文中所說鄭家峪鄉,即今豐陽鎮。

司馬耕,姓司馬,名耕,字子牛,亦稱司馬牛,春秋末年宋國人。提起司馬耕,人們很自然就會想到《論語•顏淵》中司馬耕與子夏的那段著名對話:“司馬牛憂曰:‘人皆有兄弟,我獨亡。’子夏曰:‘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司馬牛憂愁地說:“別人都有兄弟,唯獨我沒有。”子夏說:“我聽說過:‘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只要對待所做的事情嚴肅認真,不出差錯,對人恭敬而合乎於禮的規定,那麼,天下人就都是自己的兄弟了。君子何愁沒有兄弟呢?”)

其實,司馬耕兄弟好幾個。他的哥哥就是臭名昭著的宋司馬桓魋。孔子周遊列國到達宋國時,想加害於孔子的那個人就是他。據《左傳•哀公十四年》載,其兄司馬桓魋作亂於宋,倚仗宋景公對他的尊崇而驕橫放縱,陰謀害死景公。陰謀敗露後而出逃。他的另外兩兄弟子頎和子車,也跟著桓魋助紂為虐。只有司馬耕秉性正直,堅決與他們的胡作非為劃清界限,所以說了那句“人皆有兄弟,我獨亡”的感傷而又十分悲涼的話。

司馬耕看到他的哥哥司馬桓魋經常的胡作非為,深以為憂,便離開家,到曲阜拜孔子為師。但在學習期間,司馬耕因他哥哥的事,精神負擔很重,經常面有憂色。不斷對司馬耕進行開導的,除了他的同學之外,還有他的老師孔子。《論語•顏淵》載:“司馬牛問君子。子曰:‘君子不憂不懼。’曰:‘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已乎?’子曰:‘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司馬牛問什麼是君子。孔子說:“君子不憂愁,不畏懼。”司馬牛說:“不憂愁,不畏懼就可以是君子了嗎?”孔子說,“通過自我反省,感到內心無愧,還有什麼憂愁和畏懼的呢?”)顯然,這是孔子針對司馬耕的具體情況而說的。那意思是說,只要你自己問心無愧,那還有什麼值得憂愁和懼怕的呢?言外之意,你的哥哥桓司馬做壞事那是他的事,跟你沒有關係,你不要因此而背上思想包袱。

在孔子的弟子中,司馬耕屬於貴族子弟,他不但有封地,而且還有國君頒發的守邑之信物珪。司馬桓魋叛亂時,司馬耕不願與之同流合汙,也怕受到牽累,便將封地和信物交還給宋景公,然後到了齊國。司馬耕到了齊國後,齊國也給了他一塊封地。他的哥哥桓魋陰謀敗露後,先逃到衛,受到公文氏的攻擊,想要他手中的寶貝夏后氏的璜,司馬桓了他一塊別的玉,也逃到齊國。司馬耕厭惡與其兄共處,又將封地交還給了齊國,遠走吳國。因吳國人沒有禮遇他,他又回到宋國。這時,晉國的趙簡子想召他去,齊國的陳成子也想召他去。他選擇了齊國,可在他去齊國的途中路過魯國,死了在魯國的城門之外。阬氏將其葬在邱輿。關於阬氏,杜預注曰“魯人”,僅此而已。估計此人應該是司馬耕在魯國學習時結交的朋友,也許是親戚,這些只能是猜測了。(《左傳•哀公十四年》:“司馬牛致其邑與圭焉,而適齊。向魋出於衛地,公文氏攻之,求夏后氏之璜焉,與之他玉,而奔齊。陳成子使為次卿,司馬牛又致其邑焉,而適吳,吳人惡之而反。趙簡子召之,陳成子亦召之。卒於魯郭門之外,阬氏葬諸丘輿。”

關於司馬耕葬邱輿,史書上也多有記載。《後漢書•郡國志三》“南城故屬東海,有東陽城”句下注曰:“襄十九年城武城,杜預曰南城縣。哀十四年,司馬牛葬丘輿,杜預曰縣西北有輿城。”光緒《費縣誌》載:“司馬牛墓:按後漢‘南城縣’下,杜預注曰:‘哀公十四年司馬牛葬此。’”南城縣、邱輿等地,原屬費縣,解放後皆劃屬平邑縣。在豐陽鎮南埠村,問及邱輿故城,村民皆知。但是問到司馬耕或司馬牛,就幾乎沒有人知道了。至於司馬耕的墓具體在什麼地方,就更難以查找了。新版《平邑縣誌》也說:“《左傳》載:孔子弟子司馬牛死後葬於邱輿,現墓葬不可確指。”如今,只留下殘牆斷壁和滿地的陶片見證著這段輝煌的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