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鋒 王曉放:用唯物史觀透視歷史虛無主義

歷史虛無主義作為一種錯誤思潮,已經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也引起了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虛無主義的要害,是從根本上否定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和中國走向社會主義的歷史必然性,否定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他還強調指出,要堅持用唯物史觀來認識和記述歷史,“只有真正弄懂了馬克思主義……才能更好識別各種唯心主義觀點、更好抵禦各種歷史虛無主義謬論”。唯物史觀與歷史虛無主義是根本對立的,它是抵禦歷史虛無主義最有力的武器。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要用歷史唯物主義來透視歷史虛無主義,發現其痼疾,揭露其缺陷,更有效地應對歷史虛無主義。

歷史虛無主義是有不同類型、不同側重的,我們要認真分析、逐個擊破。總體來看,主要有三種類型。一是錯誤價值觀念先行。當然,歷史虛無主義所宣稱的價值觀念是經過篩選的,即要符合西方所謂自由、民主、人權等價值。在歷史虛無主義者眼中,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革命、建設的歷史,是錯誤的歷史,因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以及政治上實行的民主集中制、人民民主專政都不是真正的“自由民主”。歷史虛無主義要麼公開宣揚“告別革命”,要麼公開宣揚現代化只能是西方化;或者以這些預設的價值觀念“重新書寫”歷史,將黨史、國史、軍史描述成一部爭權奪利的野心史、黨內鬥爭史和人民苦難史,甚至為此不惜虛構史實、製造謊言,栽贓汙衊、醜化虛無真實的歷史。

二是打著學術研究的旗號,以所謂“考證”“還原”虛無歷史。歷史虛無主義者披著“如實還原、秉筆直書”的學術外衣,辯稱其研究的目的在於儘可能地還原史實。其掩人耳目的手法有:痴迷於事實考證和文獻挖掘,不憚細微,不究意義,甚至不拒絕“文獻拜物教”“考證癖”之謂;極力標榜“讓事實說話”、不偏不倚、客觀中立;在此基礎上以“史證如山”為藉口,以“管窺真相”的心態呼籲對歷史“重新評價”“重新認識”。一言以蔽之,就是利用史學研究的基本要求,即重視史實、史料的收集、挖掘和歸整作為虛無歷史的手段。

三是以所謂“重新認識”為名,醜化、詆譭偉大領袖和英雄人物。歷史虛無主義者的所謂“重新認識”,除了胡亂編造、無底線地造謠中傷外,大部分也是有伎倆的。比如,對革命領袖、英雄人物只抓一點或某些局部事實,以偏概全,或者無限放大其缺陷。在一些打著“私人回憶錄”“私人生活”等旗號誣陷革命領袖的著作中,這種手法比較典型。此外,還有一種手法是以所謂人之常識、常理、常情來汙衊特定歷史事件、歷史情境中英雄人物的超常行為,或者以今天的標準要求、評判(實際上就是變相地貶低、否定)英雄人物在特定歷史背景中的思想和行為。

歷史虛無主義和唯物史觀是根本對立的,依據唯物史觀,我們可以清楚地辨別其錯誤所在,以正確的歷史觀反擊歷史虛無主義。第一,歷史虛無主義以錯誤價值觀念先行,直接從價值觀念出發來觀察、分析、審視和評判歷史,是典型的唯心史觀。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明確指出,唯物史觀“不是在每個時代中尋找某種範疇,而是始終站在現實歷史的基礎上,不是從觀念出發來解釋實踐,而是從物質實踐出發來解釋各種觀念形態”。唯物史觀把現實的人及其實踐活動(最根本的是物質生產實踐)作為理解歷史的客觀前提和基礎。而歷史虛無主義則在根本上違背了事實優先這個觀察歷史的客觀性原則,因而不可能達到對歷史的正確認知。當然,唯物史觀在堅持觀察歷史的客觀性原則的同時,公開承認自己的人民立場,它同樣是有價值立場的。但唯物史觀的這個價值立場不是觀念先行,而是在對歷史發展進程及其規律進行深刻理解的基礎上科學地總結出來的。在唯物史觀那裡,它是觀察歷史得出的科學結論,而不是觀察歷史的先行預設。這和錯誤價值觀念先行的歷史虛無主義是有原則性區別的。

第二,披著所謂“考證”“還原”學術外衣的歷史虛無主義,要麼重蹈價值先行的錯誤,要麼是一種“抽象經驗主義”,不可能實現對歷史的正確認知。史實和史料的收集、考證是認識歷史的基本要求,是史學研究的基礎和前提,但如果只停留在這個層面,或者將其作為歷史研究的最高使命,是否就能正確把握歷史?唯物史觀對這個問題有清晰的思考。首先,某些歷史虛無主義者的“儘可能還原真相”,目的不是探求歷史的真相和本質。他們所要“還原”的是和正統、主流的黨史、國史、軍史不一樣的歷史,因而他們挖掘和補充的歷史事實,大都是和主流史觀相偏離或相反的,甚至為此不惜大量採用稗官野史、無稽趣史。而學術外衣層層包裹的背後,表現出痴迷於西方價值觀念的立場。按照這樣的思路去“還原歷史”,最終被“還原”的歷史不僅是和“正史”不同、“標新立異”的歷史,更是對真實歷史的遮蔽、歪曲。正如恩格斯早就提醒過的,“錯誤的思維一旦貫徹到底,就必然要走到和它的出發點恰恰相反的地方去”。

其次,一些歷史虛無主義者致力於不斷挖掘史料和歷史事實,目的是以瑣碎的現象來否定歷史本質。歷史虛無主義者往往把歷史研究變成文獻和一個個事件堆積的“瑣碎史學”、機械編排的“編年史學”。這正如英國曆史學家傑弗裡·巴勒克拉夫所批評的,是沉迷於“迂腐窮酸地追逐細枝末節”而嚴重缺乏洞察力。歷史在此被認為是各種事實的偶然聚合,看不出意義,無所謂因果,也沒有內在趨勢和規律。美國曆史學家威廉·麥克尼爾曾總結說,這種瑣碎的歷史編撰學與散亂、混雜和無意義漸行漸近。唯物史觀對這種現象有過明確的批判,認為它實質上是一種把歷史變為“一些僵死的事實的彙集”的“抽象經驗主義”。馬克思為此公開批評蘭克這位“手舞足蹈的矮子”,把歷史貶低為收集趣聞軼事和把一切重大事件歸為瑣碎小事。研究歷史不能只停留在羅列和考證歷史現象上,更重要的是把握現象之間的聯繫,並探求歷史的內在規律和本質。這是歷史唯物主義認識歷史的基本要求。此外,我們也要認識到,任何歷史過程、大的歷史事件含有很多歷史事實,但這些歷史事實不是單一的、孤立的、片面的,而是相互聯繫、相互作用的。一個歷史事實本身也是非常複雜的,我們可以從不同的維度看待它。如果我們沒有用科學的立場、觀點、方法來甄別、分析、評判歷史事實,我們就會陷入一個個具體的歷史事實和現象中迷失方向,不可能對歷史有全面的、綜合的、正確的認識。

歷史唯物主義針對這個問題提出了兩點,一要將歷史事件、事實放到歷史大趨勢、大脈絡中理解,堅持整體性的視野和方法進行分析;二要學會辯證分析,把客觀評價尺度(是否在客觀上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促進了歷史進步)和主觀評價尺度統一起來,而且前者是第一位、根本性的。習近平總書記結合抗日戰爭史研究特別強調,既要把歷史結論建立在翔實準確的史料支撐和深入細緻的研究分析的基礎之上,又要堅持正確方向、把握正確導向,準確把握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歷史進程、主流、本質。因此,我們應在把握歷史趨勢、掌握歷史進程主流和本質、凸顯歷史進步意義的前提下,來挖掘、梳理和分析史料,心中要有方向、導向。脫離了這個根本,所謂“儘可能挖掘、還原史料”,不但沒有多大價值,而且很可能以枝節取代主幹,或以偏概全、一葉障目,遮蔽真實的歷史進程。

第三,歷史虛無主義以所謂“重新認識”為名,醜化、詆譭偉大領袖和英雄人物,也是歷史唯心主義的表現。胡編亂造、無中生有、隨意假設的手法是典型的唯心主義手法,而極力誇張、渲染革命領袖和英雄人物的小缺陷、個別事實,也完全違背了歷史唯物主義評價歷史人物所要求的全面性、辯證性原則。對待革命領袖和英雄人物,要注意在整體上把握客觀事實,堅持一分為二、分清主次,抓住主要事實和事實的主要方面來進行分析評價。同時,以所謂人之常識、常情和世之常理來醜化、歪曲革命領袖和英雄人物,也完全違背了歷史唯物主義。我們既不能以過去來要求現在,也不能把現在的標準強加於過去;不能以平常的標準來簡單衡量、評判危急關頭、突發事件中的行為,以及重大的行為選擇,而是要回到當時的歷史背景中進行辯證分析,真正理解英雄人物的思想行為,是在特定歷史環境下做出的超越常人的選擇和行動。正是因為違背了歷史唯物主義的全面性、辯證性、歷史性原則,與客觀真實性原則偏離和背離,歷史虛無主義對英雄人物所謂的“重新認識”實質上是對其進行矮化、醜化甚至妖魔化,是對英雄人物唯心的妄評、惡評。

(本文系廣州市哲學社會科學“十三五”規劃2018年度課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對歷史唯物主義重要創新研究”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華南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