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鄲這項民俗表演已有千年歷史,許多技巧內涵現已失傳!

邯鄲市永年有一項流傳千餘年的民俗表演“抬花桌”,2007年時入選河北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2008年6月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屬民俗類別。

邯鄲這項民俗表演已有千年歷史,許多技巧內涵現已失傳!

相傳“抬花桌”始於唐代初期。隋末,李世民曾與竇建德對戰於永年臨洺關一帶。之後李氏父子奪得天下,國號“唐”。李世民登基為帝后,令尉遲敬德在臨洺關建造觀音閣。建成之日,當地萬民歡慶,以鑼鼓開道,結花成桌,祈豐年、慶盛世。隨後的千餘年中,“抬花桌”這一民俗在當地代代相傳至今。

因主要在臨洺關一帶流行,“抬花桌”又叫“臨洺花桌”。每年的元宵節,當地都會舉行“抬花桌”表演。

邯鄲這項民俗表演已有千年歷史,許多技巧內涵現已失傳!

“花桌一般是由紫檀木或者紅木製成的方桌,精雕細刻、描龍畫鳳。上面用細竹條、鐵絲綁紮成花架,將各種不同的花固定在上面,還間雜數百支蠟燭。花桌的腰部兩側各鑿兩個方洞,由長約一丈六尺的兩根大型木杆穿過,杆端綁一中型橫杆,橫杆兩端是兩個十字型小豎杆,以繩捆系。”——(介紹來自百度詞條)

“抬花桌”並非是簡單的抬著裝飾好的花桌在街上行走,抬桌者都是身懷絕技的高手。每臺花桌由8人抬行,他們身穿統一服裝,邊走邊插腰擺手、踮腳、前行後退或者原地跳躍,動作整齊劃一、敏捷利落中又詼諧逗趣。

邯鄲這項民俗表演已有千年歷史,許多技巧內涵現已失傳!

最讓人稱奇的便是“鯉魚躍龍門”的絕招,必須8人嚴密配合,不能出一絲差錯。口令中,8人同時將肩頭的抬杆向上拋起再落下,花桌上的花朵顫動翻飛、燭火搖曳閃爍,頗為壯觀。

正因為“抬花桌”需要抬桌者有功底在身,所以“抬花桌”不是簡單的民俗表演,向來被歸為“民間舞蹈”類。近些年,雖然“抬花桌”依然存在,但是基本只剩下了形式,原來的步伐技巧、舞蹈程式已經失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