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仕強:學習的意義是什麼?

活到老、學到老、修身到老,既然靠學歷逆襲越來越困難,那麼學習的意義是什麼?

曾仕強:學習的意義是什麼?

吳國大將呂蒙,少年時就跟隨姐夫鄧當打仗,英勇善戰,屢建戰功,後漸得孫權重用。呂蒙的文化水平很低,又不愛讀書,孫權勸說道:“你現在也是個大領導了,不可以不學習!呂蒙就用軍中事務繁多來推辭。

孫權說:“我難道是想讓你研究經典,成為學識淵博的人嗎?我只是讓你大概瀏覽下,瞭解歷史罷了。你說軍務繁多,哪個有我事務多呢?我經常讀書,自認為大有益處。”呂蒙深為感動,開始發奮學習。

魯肅知道呂蒙原是一個沒文化的人,去其駐地的時候,就有意提出些軍政方面的問題想難住他。本以為呂蒙會一問三不知,瞠目結舌,卻不料他對答如流,而且很有見地。魯肅十分吃驚,說:“你現在的才幹和謀略,不再是原來吳縣的那個(沒有學識的)阿蒙了!”

呂蒙幽默地說:“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啊,長兄你認清這件事為什麼這麼晚呢?”後來,人們便用“士別三日”這句話,來稱讚時間雖不長,但進步飛速。

曾仕強:學習的意義是什麼?

呂蒙雖文化底子不高,但經過不懈的學習,思維謀略更加明晰、靈活,最終成為了一位足智多謀的大將,讓人刮目相看。

在職場,並非每個人都有高學歷;即使有高學歷也不代表有高能力;退一步講,即使高學歷、高能力,但以現有的知識和能力,如果停滯不前,跟不上職場的節奏,最後也只能被迫出局。所以現代職場更注重終生學習,不學習就是變相落後,因為別人都在不斷進步,而你所掌握的知識能力正在被快速淘汰。

孔子說:“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孔子的意思是:“生下來就知道的人,是上等人;經過學習而知道的人,是次一等的人;經歷困苦才學習的人,是更次一等的人;經歷了困苦還不知道學習的人,就是最下等的人。”這就告訴我們,除了天賦異稟,絕大多數人都離不開學習,想要逆襲還得學習。

在現如今這個知識爆炸、社會飛速發展的時代,最重要的能力不是你掌握的技能,也不是你掌握的知識,而是你的學習能力。這種學習能力才是你不被時代淘汰的終極技能。所以,學習成為這個時代職場生存永恆的主題,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活到老、學到老。

但是我們必須認識到職場學習不同於在校學習,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曾仕強:學習的意義是什麼?

強調解決問題的能力

職場學習不再像在校學習那樣強調理論性和系統性,而是更注重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更注重實效。

重在舉一反三,開拓思維

學習是學與實踐相統一的過程,職場學習更注重舉一反三,活學活用。我們任何一個人都不可能每天重複地去做一模一樣的工作,所以之前經驗不可能照搬到現在的工作上,但是我們卻可以將其中的某部分經驗或其中蘊含的道理借鑑到目前的工作中。

孔子說“學則不固”,就是告訴我們只有通過不斷地學習,才能拓展自己的思維,避免由於見聞不多、眼界不夠而固執己見。

不侷限於專業內容,更強調道德修養

懂專業才能勝任自己的工作,重修養才能搞好人際關係,獲得人生智慧。因此職場學習的內容,不僅包括專業知識、專業技能,也包括格物(研究萬事萬物)、致知(獲得知識)、誠意(使意念真誠)、正心(端正自己思想)、修身(修養自身品行)。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從大處說,學習正如張載所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從小處說,學習可以拓寬我們的知識面,提高我們的修養,增加我們的才能和智慧,讓我們可以在職場中憑本事吃飯,不與社會脫節,不錯過發展良機,何樂而不為呢。對職場人士來說,愛學習就是每天進步一點點,久而久之量變終會產生質變,讓別人刮目相看!

注:圖文來源網絡。僅為讀者提供更多信息,如侵權,請聯繫,即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