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史的官大,還是太守的官大|東吳人眼中的三國之186年

186年,是黃巾起義以來最太平的一年。

二月份,江夏兵卒趙慈謀反,殺了南陽太守秦頡。六月份,荊州刺史王敏討伐趙慈,成功平叛。

南陽屬於荊州刺史部,是荊州最北面的一個郡,郡治在宛城。南陽是漢光武帝劉秀起兵的地方,雲臺二十八將中有十一位是南陽人。南陽還是東漢末年天下第一大郡,人口多達240萬,佔全國5000萬人口約5%。

刺史的官大,還是太守的官大|東吳人眼中的三國之186年

荊州七郡,南陽最北

南陽太守秦頡的來頭不小。184年黃巾起義大亂的時候,南線黃巾軍首領張曼成圍困宛城長達百日,最後被秦頡帶兵擊破。後來黃巾軍由張弘、韓忠、孫夏率領,分別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佔據宛城,都被秦頡配合朱儁一次次擊破。

最後一次殺孫夏時,孫堅還有一段精彩出場,“(朱)儁急攻之,司馬孫堅率眾先登”。可見秦頡曾經和孫堅並肩作戰,也是戰功赫赫的地方實力派,沒想到被手下一個小兵謀反所害。秦頡的下一任南陽太守是張諮,190年死在了孫堅手裡。

刺史的官大,還是太守的官大|東吳人眼中的三國之186年

南陽郡治宛城曾被黃巾軍圍攻四次之多

荊州刺史王敏在歷史上沒有留下太多的記錄。他的下一任荊州刺史王睿也是在190年被孫堅逼迫吞金自殺。王睿死後,劉表才被董卓派到荊州來當刺史,直到208年曹操大軍南下,劉表病死,劉表一共統治了荊州十八年。

所以南陽太守、荊州刺史這兩個職務都算和東吳先祖孫堅的關係密切,也是孫堅的起家之地。

有一個容易讓人混淆的問題,到底是太守的官大,還是刺史的官大。按照漢朝官制,太守的品秩是二千石,全國十三個州,大約八十多個郡。刺史的品秩只有六百石,而且不是地方行政長官,主要是負責監察一州地方官員的職務。歷史上一般讓比較年輕有朝氣的人擔任刺史,讓老成持重、富有基層工作經驗的人擔任太守,以此來作為配合。但是到東漢末年,由於各地叛亂較多,刺史逐漸成為一州軍務的牽頭人、協調人,地位越來越重要。

刺史的官大,還是太守的官大|東吳人眼中的三國之186年

東漢末年“劉室三牧”,劉焉、劉虞、劉表

後來在劉焉的建議下,東漢更是設立了州牧的崗位,明確州牧是一州行政、軍事的最高長官。到那個時候,刺史也實際成了一州之長,資歷比較深的人,朝廷就任命為州牧,資歷稍微淺一點的人,朝廷就任命為刺史。劉焉任益州牧、劉虞任幽州牧、黃琬任豫州牧,是東漢朝廷任命的第一批州牧。地方實力派也往往自封刺史(不經過朝廷任命),袁紹把自己三個兒子和一個外甥分別任命為青、幽、冀、並的刺史,公孫瓚也曾經任命單經為兗州刺史、田楷為青州刺史、嚴綱為冀州刺史。

187年,為鎮壓長沙人區星反叛,孫堅被朝廷任命為長沙太守。190年,孫堅在魯陽和袁術合兵之後,袁術上表任命孫堅為破虜將軍、豫州刺史,進入省部級高官行列。

本文由三國摸金探秘記出品。歡迎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