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炎願尊司馬師爲皇帝,孫權爲何只認孫策爲王,原因很簡單

晉武帝司馬炎“以晉代魏”後,追尊司馬懿為宣帝、司馬師為景帝、司馬昭為文帝。司馬昭是司馬炎的親爸爸,司馬懿是司馬炎的親爺爺,對這兩位的追尊皇帝,都是理所當然的。

可司馬師只是司馬炎的伯伯,為什麼司馬炎也同樣追尊他為皇帝呢?要知道在這件事請上,孫權當年就不是這麼做的。

司馬炎願尊司馬師為皇帝,孫權為何只認孫策為王,原因很簡單


229年,孫權正式稱帝,追尊父親孫堅為武烈皇帝,哥哥孫策為長沙桓王。要知道江東的天下基本上都是孫策打下來的,孫權居然沒有追尊孫策為皇帝,實在顯得有點太小家子氣了。

司馬炎願意尊伯伯為皇帝,孫權不願意尊哥哥為皇帝,這背後的道理說起來實在很簡單。

司馬師沒兒子!孫策有兒子!

沒兒子,就不會對皇權造成威脅,追尊個皇帝稱號也皆大歡喜。有兒子,就不一樣了,中國傳統文化中是“父死子繼”,“兄終弟及”畢竟不是主流。等到兄長的兒子長大了,就會惹出是否要還政於正朔的問題。

司馬炎願尊司馬師為皇帝,孫權為何只認孫策為王,原因很簡單


史料記載,司馬師共有五女,皆夏侯徽所生,曾經過繼了司馬昭的另一個兒子司馬攸。

孫策只有一個兒子孫紹,孫紹也只有一個兒子孫奉。孫策之所以把權位傳給弟弟,實在是因為當時兒子太小(孫策死時不過二十六歲,兒子最多不超過十歲),周邊強敵四立,內部諸將也未必全都臣服幼主,硬把幼子扶上臺,很可能很快就會出問題。事實上,當時孫權(也僅十八歲)都是靠著張昭、周瑜的全力支持,才勉強控制住了局面。

司馬炎願尊司馬師為皇帝,孫權為何只認孫策為王,原因很簡單​​


後來發生在孫紹、孫奉身上的事,證明了孫權不追尊孫策為皇帝的“合理性”。

孫權稱帝后,一開始封孫紹為吳侯,不久改封上虞侯。後來把“吳侯”這個封號給了太子孫登的兒子孫英(皇太孫)。“吳侯”之名和“吳國”同名,是否孫權覺得這個封號給侄子還是容易讓人有遐想,索性給皇太孫吧,畢竟這是嫡親血脈。孫權此舉,又顯得此地無銀三百兩了。

到了吳末帝孫皓在位時,有謠傳說孫奉(孫策之孫)應該當皇帝,於是孫皓毫不遲疑地把孫奉處死了。

看來,即便孫策的兒子、孫子自己沒什麼想法,只要稍有風吹草動,總會讓當權者感到緊張,怕他們被樹為反對自己的旗幟,必須嚴格控制,寧可錯殺,不可放過。這就是殘酷的皇家哲學,沒有親情、只有皇權。

本文由三國摸金探秘記出品。歡迎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