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裡戲外的「門包」

戏里戏外的“门包”

晚清的當家人慈禧沒受過什麼教育,就喜歡看戲。看戲還不喜歡看雅部的崑曲,只好花部的高腔。京劇就是在這個婦人的喜好中成長起來的。

喜歡聽戲是個樂子,但與民同樂卻談不上,頂多與官同樂。慈禧越是到了晚年,就越是喜歡熱鬧,看戲也喜歡拉一幫子人一起看。有點好戲,都喜歡跟王公大臣一起分享。頤和園的德和園,是晚清時節慈禧老佛爺最喜歡的宮廷戲園子,戲臺三層,可以演上天入地之事,要多熱鬧有多熱鬧。一次臺上正在演《吳越春秋》,范蠡獻西施的故事。裡面有個情節,是這樣編排的,范蠡拜訪吳國的太宰伯嚭,幾次三番,不給門丁門包,門丁就不給傳達,最後弄了兩千兩銀子塞進去,總算拜見了太宰大人。看到此處,臺下叨光看戲的張之洞不禁失聲狂笑,大聲說道:太惡作劇了!這簡直是今日京師官場的現形記。時張之洞年歲已高,耳朵聾,說話聲音特大。旁邊的人怕聽戲的太后及皇帝聽見,忙用別的話岔開,其實,太后和皇帝,多半已經聽見了。

張之洞說的官場現形,就是指的慶親王奕劻。奕劻的貪瀆,數晚清第一。進他家的門,門子要收門包,是舉國官員共知的常識。所謂的門包,就是給門子或者門丁的小意思(小費)。有權勢的官宦人家,前去拜訪,給了門包,門子才會給你通稟主人,否則,來了也等於白來。由於晚清最後幾年,奕劻深得老佛爺的信任,權傾朝野,拜見的人忒多,門包的小費水漲船高,數目不小。清寒之輩,還真就有備不起的,因此,還就有進不了王爺家門的。不求官做,不進王爺的門,也就算了,但要官做,或者從別的渠道已經得官的人,見不到王爺,可非同小可——官就別做了。即使有了名額,比如已經捐好,拿不到;再不就是得了官,也上不了任。在王爺的示意下,吏部不給“照身”(派遣證)。

當然,奕劻也沒那麼傻,不會輕易給人抓到把柄。自己親自書寫了嚴禁收門包的條子,貼在門房,告訴人們,他是奉公守法的。可是來人依舊被索要門包。如果你指這張條子說事,門子會告訴你,王爺不能不這樣說,但大人您這錢還是不能省,不出錢就請走人。

這樣的事,慈禧不是不知道。岑春煊曾直截了當地向老佛爺反映奕劻家索要門包的事。知道歸知道,但老佛爺對奕劻的寵信,卻一丁點也沒有減。在慈禧看來,奕劻固然貪瀆,但人老實、聽話,效忠於她。自打祺祥政變,她出來當家,一直的策略,就是拉皇族親貴一起做。不用恭親王奕,就用醇親王奕譞,再就是端郡王載漪,最後就是這個慶親王奕劻了。清朝的祖制,是不許太后秉政的,但拉上皇族親貴,就可以掩飾這種違制的行為。到了晚清最後幾年,慈禧自己犯了重大的錯誤,廢了戊戌維新,迫害光緒,招來了義和團,差點沒把江山給丟了。這樣,在後來的政局中,她這個當家太后,就做得沒那麼理直氣壯。皇族親貴中,堪當大用的不多,明白點事、又死心塌地擁護她的人,大概只有慶親王奕劻一個。

歷朝歷代,即使最高統治者,真正出於公心者也不多。忠於朝廷,總不如忠於自己。貪腐事小,效忠事大,效不效忠自己,事情最大。慈禧死後,當革命到來,滿人在要不要啟用袁世凱的問題上猶豫不決之際,是奕劻推波助瀾,啟用了袁世凱。當袁世凱已經決心拋棄清室、實行共和之際,又是奕劻從旁加上了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讓隆裕皇太后痛下決心讓宣統遜位。顯然,效忠一個人的奴才,對於身處整個集團而言,其實是微不足道的。真正的奴才,是沒有道德可言的。

《文史新說:射帶中鉤 一箭射出的春秋一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