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天下第一大「反賊」,遇上天下第一大「漢奸」

公元1644年,在北方山海關附近的一片石爆發了中國歷史上,乃至世界歷史上都很奇怪的戰爭。參戰的軍隊由三大勢力組成,一方是李自成率領的大順軍,另一方則是多爾袞率領的八旗軍和吳三桂率領的大明關寧鐵騎。多爾袞自不必說,雖然此戰讓他和他的大清佔盡了好處,但這個時候他還不是主角。我很喜歡《鹿鼎記》當中金老頭借獨臂神尼之口所說的那樣,就是天下第一號的“反賊”李自成,碰上了天下第一號的“漢奸”吳三桂。這場參戰兵力總數不過十幾萬人的戰爭,卻能夠決定了未來兩百多年的東亞格局,更加決定了明末清初這些梟雄人物的命運和結局。

當天下第一大“反賊”,遇上天下第一大“漢奸”

先說李自成,正所謂成者王侯敗者賊,假如山海關之戰李自成贏了,那麼他的大順政權就可以順理成章的站穩腳跟。有了北方几個省和京城在手,統一北方也是水到渠成,然後就可以效仿朱元璋或是隋文帝,南下消滅南明一統天下。從來沒有人在乎劉邦和朱元璋是不是反賊出身,只要他坐穩江山之後,天下大定,有了開國君主的氣魄,在史書上也算是一號人物。可是他敗了,這一敗可非同小可,李自成原本在北方就立足未穩,既沒有足夠的錢糧也沒有像樣的治國人才。山海關之敗就像是一個多米諾骨牌的開端,局勢一發不可收拾。

當天下第一大“反賊”,遇上天下第一大“漢奸”

北方的百姓一看李自成沒有能力解決遼東邊患,還不如崇禎皇帝,自然對這個草根天子失去了信心。手下的農民軍剛剛享受過佔領北京的喜悅,原本就不成體統的烏合之眾,在經受遼東兵敗之後,馬上就做鳥獸散。正因如此,一片石之戰後的李自成才一敗再敗,從傭兵數十萬席捲西北和華北,到只剩下幾十人馬,只用了一年左右的時間。戰爭結束之後,剩下的不管是南京弘光政權,還是北京順治政權,都視李自成為狼子野心 、禍亂天下的反賊。史書和風評都拼了命的往臭了罵,李自成這個天下第一大“反賊”的帽子是摘不掉了。

當天下第一大“反賊”,遇上天下第一大“漢奸”

再說說他的小夥伴吳三桂,山海關之戰更是直接改變了吳三桂的命運軌跡。在此之前他的形象一直是鎮守遼東的一員悍將,北京陷落也不是他的責任,降大順還是降大清的問題也不是他自己能夠決定的。有人說吳三桂在和多爾袞談判的那一刻,就已經變節了,這種觀點我不認同。因為作為夾在大順和大清之間相當尷尬的位置上,他沒有第三種選擇,而李自成和劉宗敏在北京的所作所為,逼得他只能和多爾袞合作。就算按照孔子所言,對父親的孝不比對君主的忠小,更何況君主早就不在了。

當天下第一大“反賊”,遇上天下第一大“漢奸”

而且山海關大戰之時,吳三桂的態度還是很堅決的,對大清僅僅是合作,為崇禎皇帝和自己的家眷報仇才是主要目的。就連南明的弘光政權採取的政策都是“聯虜抗賊”,吳三桂的選擇又有何不妥之處呢?所以此時稱呼吳三桂是漢奸,是不公平的,也是不負責任的。但是山海關大戰勝利之後,吳三桂就沒有選擇的餘地了,除了跟大清一條道走到黑,他還有什麼路可以走呢。除非他戰勝之後,馬上自殺殉國,否則頭上的漢奸帽子是無論如何也找不掉了。

當天下第一大“反賊”,遇上天下第一大“漢奸”

李自成和吳三桂這對寶貝,不但都是滅亡明朝的罪魁禍首,而且還相輔相成,互相影響。首先李自成為什麼揭竿而起,還不是因為遼東戰事無法解決,朝廷為了軍餉瘋狂的加徵賦稅,作為遼東守將的吳三桂多少都得負點責任。李自成為什麼能夠攻陷北京,山海關距離北京城能有多遠,吳三桂因為和崇禎朝廷的矛盾,晃晃悠悠的不去勤王,才讓李自成得手。而李自成對吳三桂的影響就更大了,要不是李自成,吳三桂根本就不會淪落到日後的下場。是李自成逼死了崇禎,讓吳三桂陷入兩難的境地,是李自成抓了吳襄,手下劉宗敏還霸佔了陳圓圓,讓吳三桂失去了一個做好人的機會。

當天下第一大“反賊”,遇上天下第一大“漢奸”

天下平定之後,崇禎皇帝、皇太極、多爾袞、張獻忠這些大人物都沒等到太平日子就進了黃土,而豪格、多鐸、洪承疇、鄭成功、阮大鋮、左良玉、馬士英還有什麼福王、路王、桂王、唐王也全都成為往事煙雲,不在人世。偏偏就剩下天下第一大“反賊”李自成和天下第一大“漢奸”吳三桂這對寶貝。這裡聲明一下我絕對不相信還有兵馬在手的李自成,會在九宮山被區區幾個農民打死,個人認為他一定是藏匿起來意圖東山再起,然後看大勢已去就只能當個和尚。幾十年天下大亂,多少能人志士,多少亂世梟雄,沒有一個成為贏家,要麼成了喪家之犬,要麼抱著權力進了棺材。他們窮其一生爭奪的天下,最終卻落到了一個只有六歲的小孩手上,這也許是對這段歷史莫大的諷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