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菖蒲赞 》宋・苏轼

《石菖蒲赞 》宋・苏轼

《本草》:菖蒲,味辛,温,无毒,开心,补五脏,通九窍,明耳目。久服轻身不忘,延年益心智,高志不老。注云:生石碛上概节者,良。生下湿地大根者,乃是昌阳,不可服。韩退之(进学解》云:訾医师以昌阳引年,欲进其稀苓。不知退之即以昌阳为菖蒲耶,抑谓其似是而非不可以引年也?

凡草木之生石上者,必须微土以附其根,如石韦、石解之类,虽不待土,然去其本处,辄稿死。惟石菖蒲并石取之,濯去泥土,渍以清水,置盆中,可数十年不枯。虽不甚茂,而节叶坚瘦,根须连络,苍然于几案间,久而益可喜也。其轻身延年之功,既非昌阳之所能及。至于忍寒苦,安澹泊,与清泉白石为伍,不待泥土而生者,亦岂昌阳之所能仿佛哉?

余游慈湖山中,得数本,以石盆养之,置舟中。间以文石、石英,璀璨芬郁,意甚爱焉。顾恐陆行不能致也,乃以遗九江道士胡洞微,使善视之。余复过此,将问其安否。赞曰:清且泚,惟石与水,托于一器,养非其地。瘠而不死,夫孰知其理。不如此,何以辅五藏而坚发齿。

《石菖蒲赞 》宋・苏轼

《石菖蒲赞 》宋・苏轼

《石菖蒲赞 》宋・苏轼

从唐宋开始,石菖蒲这种植物,就走出溪头涧畔,成为文人案头清供。

苏轼喜爱石菖蒲,原因有三:一,它是《本草》中一味有利养生的药材;二,方便移栽,姿态秀雅,几边案头,为日常带来野逸之趣;三,“忍寒苦,安澹泊”,具有安贫乐道的君子气质。三种好处,层层推进,并引与菖蒲近似的植物“昌阳”作对比,为文章增添了博物与考证的乐趣。

石菖蒲,有芳香,瘦根密节,细叶丛生如剑脊,又如野人散发,形态很是潇洒。脱离野生后,不会像石韦、石斛等植物那样枯死,但因水分养料不够充足,植株会变小,茎叶变细,观赏效果更胜野生,正如东坡文中所言:“虽不甚茂,而节叶坚瘦,根须连络,苍然于几案间,久而益可喜也。”

这东西很好养活,洗去泥土,装在清水的盆中,即可数十年不枯,清寒坚贞之态,果然适合读书人。再配以亲手捡来的白石子,离离于水中,衬着蒲叶,更显“璀璨芬郁”。东坡因奔波不便,便将珍爱的几盆石菖蒲,特地交付友人代养,以后回来打此路过,还要探视,恋恋之情可感。

《石菖蒲赞 》宋・苏轼

苏轼对石菖蒲的喜爱及栽培,是持续一生的。

“自我来关辅,南山得再游。山中亦何有,草木媚深幽 。菖蒲人不识,生此乱石沟。山高霜雪苦,苗叶不得抽。下有千岁根,蹙缩如蟠虬。长为鬼神守,德薄安敢偷 。”作于二十九岁的这首诗,是在山中见到了野生石菖蒲,赞之为千岁灵物,嘴上说得好听,“德薄安敢偷“,其实,就是想下手挖回家的意思。

到登州当官时,已近知天命之年了。一日游玩到海边蓬莱阁下,发现有许多被海浪冲击,圆熟可爱的弹丸状石子,便发兴捡了数百枚。很快接诏书进京,遂长途跋涉,把这些石子,带回四川眉州老家,养石菖蒲。

“斓斑碎玉养菖蒲,一勺清泉满石盂。净几明窗书小楷,便同《尔雅 》注虫鱼 。“这是石菖蒲作为文人书房良伴的明证。

“碧玉碗盛红玛瑙,井花水养石菖蒲。也知法供无穷尽,试问禅师得饱无。“这首诗是赠常州报恩寺长老的,石头”供僧“不算,越老越调皮,连水草都拿来请和尚”吃“了!

《石菖蒲赞 》宋・苏轼

《石菖蒲赞 》宋・苏轼

石菖蒲很少能见到开花的,传说人见菖蒲花当贵。《梁书》载:太祖皇后张氏“尝于室内忽见庭前菖蒲生花,光彩照灼,非世所有,后惊异之,谓侍者曰:‘汝见否?’,皆云未见。后曰‘尝闻见菖蒲花当贵’,因取食之,生高祖。”

东坡长年养菖蒲,没这好运气见它开花。倒是他的弟弟苏辙,家中的菖蒲一下子开了九朵花,大喜过望,立刻向苏轼汇报,兄弟俩又是作诗,又是酬和,为这其实并不算好看的菖蒲花,高兴了好久。

《石菖蒲赞 》宋・苏轼

图片作品:王大濛,亦品先生

席 上 无 尘

席上无烦尘·胸中有山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