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朝全|40年報告文學:反映波瀾壯闊的時代變革

文藝菜園

李朝全|40年報告文學:反映波瀾壯闊的時代變革

李朝全|40年報告文學:反映波瀾壯闊的時代變革

李朝全|40年報告文學:反映波瀾壯闊的時代變革

改革開放40年來的報告文學,是一種始終和時代同脈搏、與人民共生息、同國家齊進步的文學。波瀾壯闊的時代鉅變、紛紜複雜的世情人心都在報告文學作家的筆下得到了很好的書寫、記錄和反映。作為一種使命文學、擔當文學,報告文學從未推辭自己的社會職責和時代承諾,始終堅持在場、參與、承擔與反思的角色,始終堅持在新聞結束的地方、熱點逐漸隱入歷史的時刻再出發,再深掘,從而做出了作家獨特而重要的貢獻,為時代立存照,為歷史留清源。

回望最近40年的報告文學創作,最突出的特點和成就體現在情懷、人物、痛點和思想等四個方面。

 情 懷

報告文學是貼著地面飛行、食人間煙火的活文學。關注現實、關注國計民生、關注國家民族命運前途是其最基本的一種品格,也是報告文學的一種根本理想、根本情懷。這種根植於中國現實社會生活的文體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與時代特色。現實鉅變與轉型、經濟社會發展進程中的重大事件、重大工程、民生重點等均在報告文學中得到了及時而準確的映射。譬如,重塑知識分子形象、呼喚尊重科學、尊重知識被稱為新時期報告文學奠基之作的徐遲的《哥德巴赫猜想》,反映改革開放大潮被歸入改革文學範疇的張鍥的《熱流》,呂雷、趙洪的《國運——南方記事》。關注科技創新重要進展和重大工程建設的作品層出不窮,如李鳴生的《走出地球村》《千古一夢——中國人第一次離開地球的故事》等航天報告,徐劍記錄青藏鐵路建設歷程的《東方哈達》,何建明的《國家行動》反映三峽工程建設,梅潔的《大江北去》描寫南水北調工程。還有如陳新的《探海蛟龍》、許晨的《第四極——中國“蛟龍號”挑戰深海》,王鴻鵬、馬娜的《中國機器人》,龔盛輝、曾凡解的《決戰崛起——中國超算強國之路》等都是關於中國科技重大突破的典型報告。而像肖亦農的《毛烏素綠色傳奇》、何建明的《那山,那水》,紀紅建的《鄉村國是》,寧肯的《中關村筆記》等則是關於生態文明建設、脫貧攻堅戰、科技創新中心發展等重大事件的文學記錄與表現,呼應了中國夢的時代主題。

對歷史特別是重大革命史的客觀反映與揭示,體現了報告文學可貴的歷史擔當與責任。歷史報告除了具備文學審美價值外,更具有不可替代的史學認識價值。王樹增的《解放戰爭》《抗日戰爭》《朝鮮戰爭》,金一南的《苦難輝煌》都採用全新視角和歷史文獻力圖重述與重構歷史,產生了很大的社會反響。豐收的《西長城》是關於新疆生產建設兵團60年曆史的生動記述,張培忠的《文妖與先知——張競生傳》則試圖將一個一度被妖魔化的人物重新正名和還原,都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報告文學的情懷還體現在對社會焦點熱點和重點難點問題的積極揭示與參預。譬如,陳桂棣的《淮河的警告》、李林櫻的《生存與毀滅》、徐剛的《伐木者,醒來》、李青松的《薇甘菊——外來生物入侵中國》對於生態、環保問題的客觀揭示,何建明的《中國高考報告》、朱曉軍《天使在作戰》《一家醫院最後的瘋狂》對於教育、醫療問題的暴露。還有如陳啟文的《命脈——中國水利調查》對於水資源安全的關注,任林舉的《糧道》、陳啟文的《共和國糧食報告》對於糧食安全的反映,也都有著積極的現實意義。

人 物

刻畫人物是文學的一項基本功能和職責,對於報告文學而言也不例外。《哥德巴赫猜想》塑造了一個痴迷於數學研究的陳景潤,激發了億萬青少年成長為科學家的夢想。人物的塑造集中體現在傳記和自傳類作品中。譬如,張雅文的《生命的吶喊》就是一部自敘傳,生動講述了作者本人不平凡的成長曆程,帶給讀者強烈的心靈觸動和精神激勵。黨益民的《守望天山》則刻畫了一位甘願犧牲一切而為修築天山公路不幸捐軀的戰友守墓的陳俊貴的故事,其情足以感天動地。

報告文學的人物典型遍及各行各業和社會各個方面。徐風的《花非花》以散文化的筆法,敘述了紫砂壺藝術大師蔣蓉的非常人生。趙瑜的《尋找巴金的黛莉》則以小說化的手法,層層剝筍揭開曾與巴金有過親近交往的一位少女的人生滄桑。李春雷的《木棉花開》是關於改革開放初期廣東主政者習仲勳的文學記錄,揭開了一段珍貴的卻鮮為人知的歷史真實。他的《幸福是什麼》則通過挖掘優秀共產黨員郭明義眾多的感人事蹟,探究了人生和幸福的真諦。

關於時代楷模、感動中國人物、中國好人、最美人物、英雄模範等先進人物的塑造與刻畫是報告文學踐行社會職責、弘揚主流價值觀的重要表現。如何建明的《山神》刻畫了一位中國硬漢、帶領鄉親歷經二十餘年坎坷終於鑿通天渠引來清水的黨員典型黃大發的形象。蔣巍、徐華的《叢飛震撼》塑造了感動中國人物、深圳歌手叢飛一心幫助他人回報社會的動人形象。李朝全的《夢想照亮生活》講述了一位通過創辦免費的特教學校以救助殘障者的盲人農民穆孟傑的人生傳奇,《國家書房》敘寫了孤兒金興安成長為作家和中國好人的生活之路。陳啟文筆下的《袁隆平的世界》以藝術化的手法,試圖破解袁隆平的人生密碼。葉多多的《一個人的滇池保衛戰》描寫了一位單槍匹馬對抗破壞生態的利益集團的普通人張正祥的感人事蹟。這些形象可感的真實人物,皆可成為人們效法學習的榜樣。

 思 想

思想是報告文學之光,是報告文學的精彩之處。報告文學可抒發,可議論,可反思,可闡述深刻哲理,這是其區別於其它文體的重要特徵。王宏甲的作品尤其注重思想性。他的《智慧風暴》聚焦中關村的變革,揭示了一場即將到來的數字化革命。而其《中國新教育風暴》通過對王能智獨特的素質教育方法的剖析,預言了一場在新教育理念指導下的教育革命正在到來,對傳統教育模式進行了獨到反思。他2017年發表的《塘約道路》則發現了窮困地區如何迅速脫貧致富的一條獨闢蹊徑,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反響。

楊黎光的報告文學《沒有家園的靈魂》從人的精神生存狀況探究小官巨腐可能的原因。丁捷的《追問》同樣是一部反腐紀實,追問的是那些腐敗官員對於理想信念和初心的淡忘或遺棄。趙德發的《白老虎》揭露中國大蒜行業大起大落的內情,白描的《秘境》描寫中國玉石市場的亂象,劉海波的《姥娘》講述子孫親人不孝的慘況,皆直擊世道人心,針砭人性,揭示出慾望化、物質化是人心沉淪、道德滑坡的重要原因。

 

痛 點

無論是人生的痛點還是社會的痛點,都容易牽動人們敏感的神經,引起強烈的共鳴。因此,真實反映痛點的作品往往容易產生較大的社會影響。譬如,關於歷史上的戰爭、地震等重大傷亡事件的報告,徐志耕的《南京大屠殺》和何建明的《南京大屠殺全紀實》,錢剛的《唐山大地震》,李潔非的《胡風案中人和事》,寓真的《聶紺弩刑事案件》都是可貴的歷史記述,能夠引發讀者深切的共鳴。反映非典事件的楊黎光的《瘟疫,人類的影子——非典溯源》、王宏甲的《非典啟示錄》、徐剛的《國難》,記錄汶川特大地震的李鳴生的《震中在人心》、朱玉的《天堂上的雲朵》都再現災難現場,直逼人心人性,帶給人強烈的震撼。

還有如何建明的《落淚是金》關注貧困大學生生存狀況,《爆炸現場》描寫天津大爆炸中數以百計消防員直面巨災而勇於犧牲,梅潔的《西部的傾訴》反映西部女性生存窘境,黃傳會的《我的課桌在哪裡?》《中國新生代農民工》描寫進城農民工子女教育及新一代農民工生存狀況,阮梅的《世紀之痛》關注農村留守兒童,楊曉升的《只有一個孩子》關注失獨家庭之痛……所有這些作品都是在揭示社會的一個又一個痛點,意在引起全社會的關切並採取相應舉措。有許多作品客觀上也發揮了促進問題解決、痛點紓解的作用,推動了社會的進步。

回望40年來報告文學所走過的歷程,成就無疑是多方面的。報告文學作家的貢獻是無愧於時代和群眾的呼喚的;與此同時,報告文學限制式邀約創作的泛濫、文學性的稀釋、受眾及影響力的下降等也都是不爭的事實。在這個充滿機遇與挑戰的全媒體時代,報告文學熱切期待並呼喚新的轉身與蛻變,以再展雄風重鑄輝煌。

(作者為中國作家協會創研部副主任)

(本文刊登於《 人民日報海外版 》2018年08月22日第07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