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代,三百餘噸的人民英雄紀念碑如何輾轉千里運抵天安門的

1958年5月1日,人民英雄紀念碑解開隆重的序幕,這座歷史的豐碑、人民的寄託從此屹立在天安門前,也聳立在人們的心中,永不會倒下。

六十年代,三百餘噸的人民英雄紀念碑如何輾轉千里運抵天安門的

可就是這座廣場上的人民英雄紀念碑、人們心中崇敬和景仰的紀念碑、象徵中國近現代光輝革命歷史的紀念碑,他的建成全過程也無不彰顯著中國人民的智慧。為什麼這麼說呢?這還得從新中國成立前夕說起。

1949年9月30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定,為了紀念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在首都北京建立人民英雄紀念碑。

六十年代,三百餘噸的人民英雄紀念碑如何輾轉千里運抵天安門的

目標設立了,就要開始實施行動了。但是問題也隨之出現,以中國的當時的能力,還沒有辦法運輸這麼大的龐然大物。因為,這個高37.94米,長14.7米、寬2.9米、厚1米、重60.23噸,鐫刻著毛澤東同志1955年6月9日所題寫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個金箔大字的人民英雄紀念碑的碑心石是渾然一體的,稱得上是中國建築史上少有的完整的花崗岩,重達百噸,採自青島浮山大金頂一帶。以當時中國的國力,很明顯是對這塊鑲嵌在嶗山頂的花崗岩石是無能為力的,中國人民是怎麼雕琢和運輸成功的呢?

六十年代,三百餘噸的人民英雄紀念碑如何輾轉千里運抵天安門的

雕刻英雄紀念碑碑心石

1953年4月11日開始了石料的開採。面對著完整的300多噸大石料,就產生了一個從各地招募來的技術工人也無計可施,開採工作遇到阻力。可是有問題就有解決的方法,嶗山腳下有個村子叫清石峪,村子裡住著一位叫李開山的老石工,被人稱為“石神”。在“石神”和一眾技術工人的合作下,300多噸的花崗岩成功“瘦身”到102噸。可是102噸,以五六十年代仍的運輸能力,運輸這102噸仍是難如登天的啊。可這沒有難倒中國的智慧人民。

六十年代,三百餘噸的人民英雄紀念碑如何輾轉千里運抵天安門的

“滾槓”運輸碑心石

所謂“滾槓”就是在路面上鋪上一層枕木,然後再在枕木上蓋上一層鋼管作為“滾木”,將巨碑石料放在上面,滾動前行。這一方法最終得到了實踐。

據當時的親歷工人回憶,僅僅將巨石放上滾木就花費了一天的時間,當時在滾槓的時候,是前面一輛推土機拉,後來兩推土機推,由於路況艱難,一天一公里都移不了,而且還要時刻檢查石料安全,以防在路中震裂。沿路還一步一步的進行拆房補路,十五公里的路程,最終足足走了34天才到達大港貨運站。

六十年代,三百餘噸的人民英雄紀念碑如何輾轉千里運抵天安門的

碑心石運輸專列到達北京

由於當時的鐵路運力不足,這個重達102噸的碑心石根本沒法上火車。經過負責人陳志德的多方協調,終於找來一輛運力90噸的皮車,可是90噸車皮最多隻能超載10%。為此,工作人員再次給大石料“瘦身”——減到94噸。就這樣,一輛只掛了4節車廂的專列,沿著青島石油公司的運輸專線,緩緩駛向北京。

六十年代,三百餘噸的人民英雄紀念碑如何輾轉千里運抵天安門的

即將落成的人民英雄紀念碑

1953年10月13日,運石專列緩緩駛進車站,北京西直門火車站鞭炮齊鳴,朱德總司令親自帶隊,在車站迎接著他們的到來。

3天后,石料被運到天安門廣場的紀念碑工地,施工隊按照原來的設計方案,對其形成前經過最後一次加工,經過精雕細琢,石料再次“瘦身”,厚度減少為0.6米,重約60噸。最後背面碑心由7塊石材構成,內容由毛澤東起草、周恩來書寫的150字小楷字體作為碑文,由當時著名書法家魏長青先生進行雕刻,採用了我國傳統的鎦金工藝,做成金字,鑲嵌進石碑中,能夠保證字體300年不退色。

六十年代,三百餘噸的人民英雄紀念碑如何輾轉千里運抵天安門的

人民英雄紀念碑屹立在天安門廣場

1958年4月22日,人民英雄紀念碑在天安門廣場正式落成。雄偉的“中華第一碑”面向天安門巍然屹立。5月1日,首都50萬人齊聚天安門共同見證了人民英雄紀念碑的揭幕儀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