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最大地铁管片基地——青白江智能制造发挥高效率

西部最大地铁管片基地——青白江智能制造发挥高效率

在我区的中铁八局桥梁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简称“桥梁公司”)是一家绿色建材和建筑工业化生产企业,其地铁管片基地拥有5条生产线、单日产量达150环左右,管片年总产能、总储存量、总发运量均居西部首位。

如此庞大的生产量,如何保证有条不紊完成任务?桥梁公司成都地铁管片基地经理黄勇说,这完全依赖于基地的“智能制造平台”。

破解数据管理难题

“6片管片拼装成一个约1.2米至1.5米长的地铁隧道环,仅100米长的地铁隧道大致需要生产400余片管片。这其中从钢筋加工、混凝土灌造到产品入库、出库等,产生的信息数据量巨大。”基地技术员张清举例说,仅100米长的隧道管片,以过去的手工方式记录流水号、灌造记录、入堆记录等10余种台账,单天记录的各类数据就达2000余个,有时台账记录不及时,现场管片发运全凭工作人员记忆去某个堆场区域寻找,费时又费力。现在张清再也不用头疼了,“有了这个信息化管理平台,能轻松实现管片的精准挑选,准时发运,大大提高了地铁管片生产效率和质量管理水平。”

“不仅仅是管片发运实现了精准挑选,我们在原材料管控、生产计划控制、钢筋骨架质量控制、管片模型管理、人员管理等过程中均实现了信息化管理,管片生产不再是传统的‘对讲机+人工查验+手工台账’的模式。” 张清告诉记者,以前是生产调度员用对讲机通知工人今天生产什么型号的管片,质检工手持游标卡尺等工具对骨架、模型等进行检查,然后手工记录相应的数据台账,非常繁琐且容易出错,并且还要考验质检人员的责任心。而现在直接采用扫描枪、二维码、条形码、APP工具、PC客户端、预警装置等智能装备和信息化技术。

生产计划准确无误

记者看到,在标准化的管片生产车间,每一件钢筋骨架都有一张条码,现场质检员只需用扫码枪对准条码轻轻一扫,即可查询工位、焊接工人、质检人员、模型状态等信息。完成检查后,质检员需要为钢筋骨架发放合格证,合格证信息由系统自动生成并打印,这就确保了管片“骨骼”的“良好发育”,为管片整体质量稳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对模型也划分为上线、闲置、维修、报废四种状态进行标识区分,只有上线状态的模型入模时才能扫码成功生成流水号,这就确保模型能够得到及时保养和投入当日生产。“这样的设置对于生产计划的落实提供了较大的方便。我们同时要承担4条地铁线20余个标段的管片生产任务,管片型号又分为115种,以往全凭生产调度口头传达当日生产计划,现场工人难免记错,质检工有时也模糊不清,往往出现‘急需的某类管片没有生产’,而‘不急需的却堆积如山’。实现信息化管理后,系统会根据需要设置地铁施工各标段的管片需求计划,并细分至月、周、日的生产计划。现场钢筋骨架入模时,手持扫码设备对其进行扫描入模处理,若与当日计划的管片类型不符,骨架将无法入模,这样一来便真正做到了按计划生产。”黄勇说。

据介绍,该基地单天生成钢筋骨架条形码近1100张,管片成品二维码近900张。通过各类条形码、二维码技术的联合应用,汇集成一个巨大的数据库,为产品的顺利入库、出库及质量追溯提供了保障。信息系统会模拟现实堆场进行分区,在管片成品进入堆场时,通过扫描堆场区域二维码对管片进行入堆匹配,同一型号的管片在同一区域存放,便于查询。发运时扫描管片二维码和车辆条码,自动生成出库单。从而实现了对生产计划组织、堆场管理、质量把控的全方位管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