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債百億,裁員,面臨退市,曾經的果汁大王要倒了?

提起“匯源果汁”,無疑是一代80後的回憶。

“有匯源才叫過年”,當年在許多人心裡,匯源的地位就是這麼高,“喝匯源果汁,走健康之路”幾乎是路人皆知的廣告語,知名度絕不亞於“送禮就送腦白金”,是團圓、聚會的首選飲料。

然而,近年來,這家飲料巨頭的日子過得並不太平。

俗話說“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但還不到三十年,這個曾經的“國民飲料”卻淪落到了可能退市的地步。

苦心經營的背後,也有一本難唸的經。

負債百億,裁員,面臨退市,曾經的果汁大王要倒了?

1

退市危機來襲

3月29日,匯源果汁發佈公告稱,在沒有得到董事會批准、沒有簽訂協議、也沒有對外披露的情況下,匯源果汁向匯源集團旗下關聯公司北京匯源飲料借出了42.82億元。由於此項貸款沒有進行申報、公告以及得到獨立股東批准,違反了港交所規定。關聯交易披露後,匯源果汁開始停牌,原定於3月29日發佈的2017年年報也被延期。

匯源果汁違規借貸被爆,各種負面紛至沓來,更有相關報道指出,匯源果汁“百億債務,資金鍊或斷裂”,累計負債114億元。

7月20日,匯源果汁對外公告,若公司未能在2020年1月31日完成港交所列出的復牌條件,將面臨被退市的風險。

匯源果汁何以至此?去年不是還在央視諸多欄目中打廣告嗎?更是“2018CCTV春晚指定飲品”,在諸多知名綜藝、電影、電視劇中都頻頻現身?

事實上,這恐怕是匯源僅能維持表面風光的遮羞布了。

據瞭解,自2011年開始,匯源果汁就已連續6年虧損。據《中國經營報》報道顯示,政府補貼一直佔據匯源利潤的大頭。

負債百億,裁員,面臨退市,曾經的果汁大王要倒了?

2011年,政府補貼為2.01億元,佔淨利潤總額的64%;

2012年和2013年,政府補貼的額度甚至超過利潤總額,2013年,會員果汁的年報顯示業績純利為2.29億元,但扣除扣除出售成都和上海工廠所得的收益4.26億元和來自政府補貼的2.25億元后,匯源果汁的實際業績是虧損的;

2017年也是如此,據未經審計財報中顯示,匯源的純利潤為1.35億,其中1.3億是融資收入,0.3億為政府補貼,匯源不僅沒賺錢,還虧損了0.25億;

2018年4月,匯源果汁開始停牌,市值定格在53億港幣,相比最高170億,蒸發近120億,從73億到53億,時間還不到兩年,股價僅為2007年發行價的三分之一,市淨率僅0.45。

更嚇人的是,據公告顯示,2017年匯源的利息支出已經達到5.46億,是1.35億淨利潤的四倍;2016年的利息更多,要是沒有政府補貼,匯源可能連利息都還不上。2016年為縮減開支,匯源又進行了大幅度裁員。

數據面前,曾經的“國民飲料”是既沒了面子也沒了裡子,出售工廠“拆東牆補西牆”,結果卻是越欠越多,在不斷地負債還錢的死循環中,終於,匯源114億這個窟窿填不上了,風光無限的遮羞布不得不親手扯下。

26歲,本應壯年的匯源果汁,已顯垂暮之姿。

這家民族品牌到底怎麼了?負債百億、瀕臨退市危機?為何會陷入如此窘境?

2

家族式管理,阻力重重

匯源果汁的“家族式管理”,一直以來被外界所詬病。

“如果一個公司超過半數的員工和管理層都是老闆的同鄉,會產生諸多問題,尤其是對職業經理人來說,這意味著遇到了一個水潑不進的利益陣營。”

裙帶關係太多,無疑對企業的發展和轉型產生一定的阻力。

匯源董事長朱新禮習慣以農民自稱,在企業管理上傾向於任人唯親。

長期以來,朱新禮的兒子、女兒、胞兄、胞弟、女婿等諸多親屬均曾在匯源出任要職。

而此次朱新禮挪用42.82億元去違規貸款,匯源管理層卻“熟視無睹”,也顯示了朱老闆“一言堂”的行事作風。

現在,匯源果汁又迎來了新任CEO吳曉鵬“空降救場”。

一位業內人士曾表示,擅長財務的吳曉鵬在這個關鍵時期擔任CEO,難免不讓人聯想到,匯源是為了擺脫債務與融資上的危機,才走這一步。

而回看歷次公司內部的人員變動,也可對家族式管理的現狀窺知一二。

❖2013年,前李錦記醬料集團CEO蘇盈福出任行政總裁一職,蘇上任後“大刀闊斧”地改革,開掉了不少匯源老人,而一年後,蘇盈福便辭職。

❖2014年,前百事大中華區飲料運營副總裁梁家祥出任高級副總裁,同年9月,原常務副總裁於洪莉任職執行總裁。

❖2017年,崔現國接任執行總裁一職,但今年6月崔現國悄然離職。

負債百億,裁員,面臨退市,曾經的果汁大王要倒了?

(朱新禮)

3

盲目決策,後患不斷

2005—2008年期間,匯源佈局上下游,不僅幫助農民解決了“賣果難”的問題,也將“百分百果汁”和“中高濃度果蔬汁”這一全新的品類推向市場。

這兩種果汁的市場份額高達50%,匯源果汁成了當之無愧的“國民果汁”。

一路的高歌猛進引來了資本的青睞,2008年9月,可口可樂提出擬以每股現金作價12.2港元,總計約179.2億港元(約24億美元)收購匯源果汁的全部已發行股份及全部未行使可換股債券。

面對這一“天價收購”,朱新禮十分滿意,他曾公開表示:

“出售匯源果汁飲料業務的目的,是把籌集的資金投入到更上游的現代農業,同時,還可以藉助可口可樂的全球營銷網絡,把中國的新鮮水果和濃縮果汁輸送到全球100多個國家去。”

為了這一願景,匯源果汁全心全意為收購做準備,可以說是十分走心了。

應可口可樂的要求,匯源開始了一系列大動作:

❖大幅精簡銷售系統,削減銷售人員;

❖加快對上游的佈局,在湖北、安徽、山東等多個地區建設水果生產基地,耗時2個月,投入達20億元。

然而,因為沒有通過商務部的反壟斷調查,這起收購案最終以失敗告吹。

“一著不慎,滿盤皆輸。”雖然匯源在政府的補貼扶持之下,尚能前行,卻後患不斷。

併購觸及反壟斷法被否之後,匯源不得不重新面對渠道下游的激烈競爭,以及此前併購整合遺留下的種種管理、產品、搭建營銷體系等問題。

朱新禮撤回了部分上游農業基地投資,全面暫停尚未開建項目,並收購了近10個分銷網絡,公司銷售人員猛增至13000人,重新搭建銷售平臺。

然而,由於對上游的大手筆投資,匯源的產能出現了過剩,利用率僅有30%,現金流嚴重不足,銷售渠道自廢,匯源的狀況不容樂觀。

所以,在2010年初,朱新禮決定開始在匯源內部重建營銷領導小組,開始渠道新變革,將營銷架構劃為三級:工廠營銷區,省級大區,直營公司;直銷分支機構快速增至 50 家,增設 600 個銷售辦事處,增加了 1.3 萬多個銷售代表,覆蓋120萬個終端售點;從競爭對手處招聘中高層管理者。雖然恢復了營銷體系,但下游的增收問題,至今仍未從根本上的待解決。

與此同時,匯源果汁一邊不斷進行融資活動,增加對廠房設備、土地等生產資料的投資,併購案後,十年來花在廠房設備上的錢保守估計在60億元以上;另一邊,匯源果汁基本上每年都會賣出一部分廠房設備“回血”,2013年前後就出售了12家子公司。

然而,這種借錢買工廠設備,又賣出還債的行為,說好聽點是在淘汰落後產能,但實際上就是在“拆東牆補西牆”,窟窿越填越大,公司負債也水漲船高。

不可置否,從某種層面上來講,匯源走到這一步與可口可樂收購案失敗的後遺症有著極大關聯,對上游產業的重度建設造成產能過剩,固定資產增速超過收入增速,每年折舊、土地使用權攤銷等嚴重吞噬利潤等等。

但究其更深層的原因,其實更多的是在於產業鏈的失衡以及掌控的不足,無論是匯源與可口可樂併購案的目的還是併購案後的重建等,都是為了解決匯源果汁的下游渠道問題,但都是大刀闊斧,卻未從其下游末節最根本上動刀,問題仍然存在著,不會因為你的規模變大、效率提升而消失,千里之堤,終會潰於蟻穴。

4

果汁行業,紅海一片

匯源果汁的“日漸式微”,與行業環境關係密切。

目前的果汁飲料市場,早已是各家食品巨頭拼命圈地、各中小型企業擠破腦袋進入,競爭形勢異常慘烈。

僅企業品牌而言,除匯源外,可口可樂、統一、康師傅、娃哈哈等響食品飲料巨頭都有自己的拳頭產品,並非匯源一家獨大。

而就品種而言,我國果汁飲料的品種高達120多種。

此外,全國果汁飲料廠商多達4000餘家,果汁飲料行業早已紅海一片。

以可口可樂為例,雖然其未能成功收購匯源,但並沒有影響其圖謀中國果汁行業霸主的夢想,反而加速了它的戰略擴張。

食品行業研究員周思然曾表示,隨著人們健康意識的增強及對碳酸飲料危害認識的逐漸深入,碳酸飲料的消費市場呈日益萎縮的態勢。

可口可樂看到了這一趨勢,改變產品發展重心,逐漸向非碳酸飲料進軍。

有關專家表示,百事可樂、可口可樂、統一、康師傅基本瓜分了中國的低濃度飲料市場,匯源在中濃度與百分百果汁領域已經是老大哥,上升空間十分有限。

目前,匯源果汁在消費覆蓋面更廣的低濃度果汁方面,行業排名已由第四下滑至第六,原有的支柱產品中高濃度果汁市場已經基本飽和。

因此,伴隨消費升級,整個飲料行業態勢不振、市場競爭激烈也是匯源果汁增長乏力的一個原因。

雖“人無再少年”,好在“花有重開日”,一代“國民飲料”並未徹底“涼了”,只要還有一線生機,尚有東山再起的希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