誦讀梁家河丨窯洞裡長滿了故事·「山頂洞人」

诵读梁家河丨窑洞里长满了故事·“山顶洞人”

我人生第一步所學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這是有大學問的地方。

——習近平

诵读梁家河丨窑洞里长满了故事·“山顶洞人”

《梁家河》是2018年5月2日,由陝西人民出版社編撰的紀實文學。該書記錄了習近平總書記在梁家河的七年知青歲月及深刻體悟,是深入挖掘和研究梁家河的大學問。全書10餘萬字,40幅圖片,共分為四個部分。全書語言樸實,情感真摯,情節生動,具有濃厚的陝北鄉土氣息。

誦讀梁家河、感悟梁家河,就是學習和領悟為民造福的初心、追求真理的精神、埋頭苦幹的作風、攻堅克難的意志、復興民族的夢想,堅持把學習作為一種生活態度、工作責任,始終保持敢打硬仗、敢啃硬骨頭的精神。

诵读梁家河丨窑洞里长满了故事·“山顶洞人”

近期,

灃西新城開展誦讀《梁家河》活動。

一段段的語音記錄下新城上下,

一心向前的拼搏幹勁和一心為民的初心。

初心,來自人民,又回饋人民;

夢想,從這裡發芽,又從這裡出發。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去聽聽,

辦公室張賽航誦讀的,

《“山頂洞人”》節選吧。

诵读梁家河丨窑洞里长满了故事·“山顶洞人”

窯洞里長滿了故事

“山頂洞人”

梁家河隱於一條狹長的溝道里。從溝口往裡走,溝道時寬時窄,溝岔縱橫,梁家河村就在這條狹長溝道的後部。

從文安驛到梁家河村有15里路,窄窄的小路上積著浮土,人走過,塵土飛揚,直衝人的鼻子。習近平後來回憶說,比現在的PM2.5難受多了,那叫PM250。

在梁家河,知青們吃到的第一頓飯叫“抿節”。

“抿節”是一種陝北傳統的飯食,主要以豇豆粉或豌豆粉做原料,也可以摻入一些小麥粉或玉米粉,加水和好麵糰後,把擦子架在沸水鍋上,將麵糰從擦子的孔中搓下,形成兩頭尖的細碎短條,故稱“抿節”。在那個年頭,這種飯算是“奢侈品”了。平時,村民們吃得最多的是將穀子皮、玉米皮摻在玉米粉中做成的窩窩頭,當地人叫“糰子”。

梁家河有60多戶、200多口人,一條小河從村子中間穿過,村民們散居在小河兩邊依山而建的窯洞裡。窯洞外滿目都是峭立的黃土山。天慢慢黑下來,站在溝邊看村子,窯洞裡油燈的光亮星星點點透出窗欞,能看到的最大平地也不足100平方米。

“這不是山頂洞人的生活嘛!”習近平當時說。

15名知青分成了兩組,9人去了一隊,6人分到了二隊。習近平、戴明、雷平生、王燕生、楊京生等分到了二隊,清一色的男生。 他們暫住在大隊團支部書記張青遠家的一孔窯洞裡。

窯洞裡有炕,炕的一邊連著灶臺,炕下留有煙道與窯洞頂部的煙囪連接,燒火做飯的時候炕也就燒熱了。這是陝北人的生存智慧。習近平他們六人就擠在一 個炕上。

插隊生活開始了......

黨委管委會辦公室 張賽航

張賽航,男,中共黨員,陝西咸陽人,2009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現就職於西鹹新區灃西新城黨委管委會辦公室,永遠保持以平常心做人,以責任心做事的良好心態。

END

推薦

閱讀

诵读梁家河丨窑洞里长满了故事·“山顶洞人”

《新聞聯播》再贊“西遷精神”: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

诵读梁家河丨窑洞里长满了故事·“山顶洞人”

灃西新城召開優化提升“兩個環境”工作領導小組會議

诵读梁家河丨窑洞里长满了故事·“山顶洞人”

灃西新城開展農村留守及困境兒童遊學夏令營活動

诵读梁家河丨窑洞里长满了故事·“山顶洞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