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梁家河丨窑洞里长满了故事·“山顶洞人”

诵读梁家河丨窑洞里长满了故事·“山顶洞人”

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

——习近平

诵读梁家河丨窑洞里长满了故事·“山顶洞人”

《梁家河》是2018年5月2日,由陕西人民出版社编撰的纪实文学。该书记录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的七年知青岁月及深刻体悟,是深入挖掘和研究梁家河的大学问。全书10余万字,40幅图片,共分为四个部分。全书语言朴实,情感真挚,情节生动,具有浓厚的陕北乡土气息。

诵读梁家河、感悟梁家河,就是学习和领悟为民造福的初心、追求真理的精神、埋头苦干的作风、攻坚克难的意志、复兴民族的梦想,坚持把学习作为一种生活态度、工作责任,始终保持敢打硬仗、敢啃硬骨头的精神。

诵读梁家河丨窑洞里长满了故事·“山顶洞人”

近期,

沣西新城开展诵读《梁家河》活动。

一段段的语音记录下新城上下,

一心向前的拼搏干劲和一心为民的初心。

初心,来自人民,又回馈人民;

梦想,从这里发芽,又从这里出发。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听听,

办公室张赛航诵读的,

《“山顶洞人”》节选吧。

诵读梁家河丨窑洞里长满了故事·“山顶洞人”

窑洞里长满了故事

“山顶洞人”

梁家河隐于一条狭长的沟道里。从沟口往里走,沟道时宽时窄,沟岔纵横,梁家河村就在这条狭长沟道的后部。

从文安驿到梁家河村有15里路,窄窄的小路上积着浮土,人走过,尘土飞扬,直冲人的鼻子。习近平后来回忆说,比现在的PM2.5难受多了,那叫PM250。

在梁家河,知青们吃到的第一顿饭叫“抿节”。

“抿节”是一种陕北传统的饭食,主要以豇豆粉或豌豆粉做原料,也可以掺入一些小麦粉或玉米粉,加水和好面团后,把擦子架在沸水锅上,将面团从擦子的孔中搓下,形成两头尖的细碎短条,故称“抿节”。在那个年头,这种饭算是“奢侈品”了。平时,村民们吃得最多的是将谷子皮、玉米皮掺在玉米粉中做成的窝窝头,当地人叫“团子”。

梁家河有60多户、200多口人,一条小河从村子中间穿过,村民们散居在小河两边依山而建的窑洞里。窑洞外满目都是峭立的黄土山。天慢慢黑下来,站在沟边看村子,窑洞里油灯的光亮星星点点透出窗棂,能看到的最大平地也不足100平方米。

“这不是山顶洞人的生活嘛!”习近平当时说。

15名知青分成了两组,9人去了一队,6人分到了二队。习近平、戴明、雷平生、王燕生、杨京生等分到了二队,清一色的男生。 他们暂住在大队团支部书记张青远家的一孔窑洞里。

窑洞里有炕,炕的一边连着灶台,炕下留有烟道与窑洞顶部的烟囱连接,烧火做饭的时候炕也就烧热了。这是陕北人的生存智慧。习近平他们六人就挤在一 个炕上。

插队生活开始了......

党委管委会办公室 张赛航

张赛航,男,中共党员,陕西咸阳人,2009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就职于西咸新区沣西新城党委管委会办公室,永远保持以平常心做人,以责任心做事的良好心态。

END

推荐

阅读

诵读梁家河丨窑洞里长满了故事·“山顶洞人”

《新闻联播》再赞“西迁精神”: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诵读梁家河丨窑洞里长满了故事·“山顶洞人”

沣西新城召开优化提升“两个环境”工作领导小组会议

诵读梁家河丨窑洞里长满了故事·“山顶洞人”

沣西新城开展农村留守及困境儿童游学夏令营活动

诵读梁家河丨窑洞里长满了故事·“山顶洞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