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想不明白,明明一直是尖子生,後來怎麼就成了「差生」呢?

其一

1978年,教育界發生了一件引起全國轟動的大事,科大少年班成立,

招收第一屆"神童",報紙頭版大篇幅報道少年班第一人——寧鉑。

真的想不明白,明明一直是尖子生,後來怎麼就成了“差生”呢?

少年班是在諾貝爾獎得主李政道的倡導下成立的。

其實,李政道本人從小就是"神童",他考上大學時只有16歲。

在西南聯大時,他的老師吳大猷教授驚歎於他的聰慧,極力推薦他赴美留學。

他29歲時成為哥倫比亞大學二百多年曆史上最年輕的正教授。

可能正是基於自己的經歷,於是多次倡導,在中科大成立了少年班。

據說,寧鉑被要求學習的專業方向是理論物理。

但是,他的興趣完全不在此,他想學習天文。

但科大沒有天文專業,如想滿足專業興趣,就得轉校南京大學。

據說,班主任打了一份報告,請求按照寧鉑本人的興趣將他轉去學天文。

"但是科大不願意放走這個名人。"

寧鉑是個懂事的孩子,只能聽學校老師的話。

沒有興趣是能勉強的嗎?上課聽聽講,下課根本就不願摸專業書。

成績能好嗎?一不小心,還有科目不及格,19歲就本科畢業留校當助教了,沒有深造。

後來一度出家,被認為是"神童"失敗的案例。

據其同班同學回憶,即使是在少年班裡,他的智商也是領先的。

其二

我有個朋友A,女兒一直表現優秀。

從高價幼兒園,改制名牌小學,擠進了名牌初中,

一路參加各類培優班,家長孩子花費了大量時間和金錢,

中考終於考進本市最有名的高中,真的是一路"名校"。

全家好不得意,以為進了這所高中,最起碼高考上武大沒問題。

高中期間,女兒發現,身邊同學強手如林,誰都不服誰。

不僅如此,還發現,有好多同學性格怪怪的,根本不能交流,而女兒又很敏感。

更重要的是,發現高中課程突然變難了,不是哪一科,是普遍都難了。

初中時,到校外趕趕場子培培優,猶如打了激素一般,成績一下子就能往上衝。

高中雖然很認真聽講,但感覺吃力了。

雖然也一如既往地參加校外培優,還有一對一輔導,但成績在班上始終是擺尾。

她已經不能像以前,成為同學們關注的焦點了。

她感覺自己是一個"有你不多,沒有你不少"的可有可無的人。

深深地感到失落了!

內心越是這樣想,越是焦慮,成績越是沒有起色。

她自己都感受到,別說能力超常發揮了,就連本身具有的正常能力都受到了壓抑。

一直都自認是"尖子生",怎麼就成了"差生"呢?

高考成績出來了,500分出頭,勉強上個一本。

真的想不明白,明明一直是尖子生,後來怎麼就成了“差生”呢?

另一個同事B,也有個女兒,與A的女兒同屆。

由於B的家庭條件一般,女兒上學沒有搞這麼大的動靜。

沒有擇校,小學初中都是就近入學,很少到校外培優,但女兒一直心情舒暢。

其成績沒有顯露出有多優秀,中考比A的女兒少幾十分,上的是某附屬高中,

學校聲譽比A的要低1-2個等級。

由於這裡競爭並沒有那麼激烈,反而氣氛輕鬆和諧,該女生在班上得到了重點培養,

各種鼓勵,潛能得到了正向發揮,成績穩步提升,高考成績620多分,真的上了武大。

A和B,在同事圈中都熟悉,他們女兒的成長過程,讓人唏噓不已。

其三

以上案例告訴我們:

1、 做自己沒有興趣的事,是很難做的出色的,起碼不可能卓越。因為你根本不願意花功夫在這上面,一般就是應付應付,即使是"神童"也不例外。小孩未來選專業,或者選行業時要特別注意了。

2、 不要一味追求所謂的名氣,任何事物都是一分為二,有利有弊的,有利於發揮自己的潛能,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這需要人們事先全面瞭解、分析、評估、取捨與選擇,不同的選擇會產生不同的結果。

3、 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也沒有人能保證環境變化時可長期佔據優勢地位。

4、 優勝劣汰,適者生存是人類永恆的法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