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想不明白,明明一直是尖子生,后来怎么就成了“差生”呢?

其一

1978年,教育界发生了一件引起全国轰动的大事,科大少年班成立,

招收第一届"神童",报纸头版大篇幅报道少年班第一人——宁铂。

真的想不明白,明明一直是尖子生,后来怎么就成了“差生”呢?

少年班是在诺贝尔奖得主李政道的倡导下成立的。

其实,李政道本人从小就是"神童",他考上大学时只有16岁。

在西南联大时,他的老师吴大猷教授惊叹于他的聪慧,极力推荐他赴美留学。

他29岁时成为哥伦比亚大学二百多年历史上最年轻的正教授。

可能正是基于自己的经历,于是多次倡导,在中科大成立了少年班。

据说,宁铂被要求学习的专业方向是理论物理。

但是,他的兴趣完全不在此,他想学习天文。

但科大没有天文专业,如想满足专业兴趣,就得转校南京大学。

据说,班主任打了一份报告,请求按照宁铂本人的兴趣将他转去学天文。

"但是科大不愿意放走这个名人。"

宁铂是个懂事的孩子,只能听学校老师的话。

没有兴趣是能勉强的吗?上课听听讲,下课根本就不愿摸专业书。

成绩能好吗?一不小心,还有科目不及格,19岁就本科毕业留校当助教了,没有深造。

后来一度出家,被认为是"神童"失败的案例。

据其同班同学回忆,即使是在少年班里,他的智商也是领先的。

其二

我有个朋友A,女儿一直表现优秀。

从高价幼儿园,改制名牌小学,挤进了名牌初中,

一路参加各类培优班,家长孩子花费了大量时间和金钱,

中考终于考进本市最有名的高中,真的是一路"名校"。

全家好不得意,以为进了这所高中,最起码高考上武大没问题。

高中期间,女儿发现,身边同学强手如林,谁都不服谁。

不仅如此,还发现,有好多同学性格怪怪的,根本不能交流,而女儿又很敏感。

更重要的是,发现高中课程突然变难了,不是哪一科,是普遍都难了。

初中时,到校外赶赶场子培培优,犹如打了激素一般,成绩一下子就能往上冲。

高中虽然很认真听讲,但感觉吃力了。

虽然也一如既往地参加校外培优,还有一对一辅导,但成绩在班上始终是摆尾。

她已经不能像以前,成为同学们关注的焦点了。

她感觉自己是一个"有你不多,没有你不少"的可有可无的人。

深深地感到失落了!

内心越是这样想,越是焦虑,成绩越是没有起色。

她自己都感受到,别说能力超常发挥了,就连本身具有的正常能力都受到了压抑。

一直都自认是"尖子生",怎么就成了"差生"呢?

高考成绩出来了,500分出头,勉强上个一本。

真的想不明白,明明一直是尖子生,后来怎么就成了“差生”呢?

另一个同事B,也有个女儿,与A的女儿同届。

由于B的家庭条件一般,女儿上学没有搞这么大的动静。

没有择校,小学初中都是就近入学,很少到校外培优,但女儿一直心情舒畅。

其成绩没有显露出有多优秀,中考比A的女儿少几十分,上的是某附属高中,

学校声誉比A的要低1-2个等级。

由于这里竞争并没有那么激烈,反而气氛轻松和谐,该女生在班上得到了重点培养,

各种鼓励,潜能得到了正向发挥,成绩稳步提升,高考成绩620多分,真的上了武大。

A和B,在同事圈中都熟悉,他们女儿的成长过程,让人唏嘘不已。

其三

以上案例告诉我们:

1、 做自己没有兴趣的事,是很难做的出色的,起码不可能卓越。因为你根本不愿意花功夫在这上面,一般就是应付应付,即使是"神童"也不例外。小孩未来选专业,或者选行业时要特别注意了。

2、 不要一味追求所谓的名气,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有利有弊的,有利于发挥自己的潜能,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这需要人们事先全面了解、分析、评估、取舍与选择,不同的选择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3、 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也没有人能保证环境变化时可长期占据优势地位。

4、 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是人类永恒的法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