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聲中什麼叫墊話兒?什麼叫瓢把兒?它們是什麼關係?

墊話,是相聲演員在入正活之前的鋪墊,以避免節目太生硬。也叫做墊活兒。

在舊社會,藝人們利用墊話試探觀眾們的笑點,然後根據墊話裡面小包袱的效果,來調整後面包袱的安排,有時甚至還要臨時改活。 到了當下,臨時改活的情況就不會再出現了,報幕的都已經把活給"刨"了。

畢竟報個《汾河灣》,您要使個《報菜名》,那就不厚道了。

所以墊話主要的作用出現了改變。

主要的目的變成了穩定觀眾的情緒,吸引觀眾的關注,讓觀眾的思想盡快從上一個節目中脫離出來。以保證在入到正活的時候,保證包袱的效果。


比如某一演唱會,侯耀文與石富寬二位先生應邀。不知為何排在張學友後面表演,《吻別》之後,嗨翻全場。侯先生上臺鞠躬後,趴地上開始擦水。觀眾們不知所以,全部安靜下來靜觀。

侯:"敢情這歌神還是傣族人……"

石:"怎麼呢?"(好捧哏的!)

侯:"這不來過潑水節了麼!"

這段精彩的墊話,讓觀眾們的注意力一下關注到了侯石二位身上。

相聲中什麼叫墊話兒?什麼叫瓢把兒?它們是什麼關係?

侯耀文 石富寬

好的墊話,往往會讓一段節目上升一個檔次,但是不能喧賓奪主,畢竟正活才是一段相聲的脊樑骨。

墊話比正活精彩,可能觀眾就越聽越沒勁,酥念兒了。

還有的年輕相聲演員本末倒置,墊話比正活時間長得多。一段一個小時的相聲,墊話五十分鐘,正活就十分鐘;有的甚至沒有正活,這就變成了脫口秀。


瓢把

再說說瓢把兒。

墊話轉正活時,承上啟下的幾句話叫做瓢把兒。

好的瓢把兒,從墊話過度到正活,觀眾是聽不出來的。

比如趙心敏先生的《打燈謎》,趙佩茹先生的《不離婚》,都是好例子。


許多愛好者執著地認為墊話和正活必須相關,其實這是沒有必要的。關鍵是這幾句瓢把。

張壽老曾經說過,只要是墊話,都可以入活!

相聲中什麼叫墊話兒?什麼叫瓢把兒?它們是什麼關係?

張壽臣

恭請張壽老與諸位名家的對話:

張壽老:"墊話兒入活,要緊的是搭線,只要搭上線,入活就順當了。"

常寶霆:《小抬槓》入《上壽》,這就難接。

張壽老:不難,它的線頭兒在那兒擱著哪。"你這是成心,你跟我起鬨" "我挑你的眼!咱們什 麼交情啊?我站了半天,你沒跟我客氣客氣,我挑你的眼!昨天我還上你府上去啦……"接上了沒有?接上啦。

全長保:飯館兒話、茅房話入《保鏢》,這可不好入!

張壽老:好入,"說話呀,說話有規矩,什麼都有規矩,唸書有規矩,寫字有規矩,練武也有規矩……"入進去了沒有?入進去了。什麼"墊活兒"都入得進去,不過體會不到,就不好入。


所以一段好相聲,鋪綱時的墊話不見得非要與正活有關係。

但是不能壓過正活、瓢把兒一定要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