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增速領跑全省,與粵東西北差距進一步拉大

編者的話

最近幾年,粵東西北發展較快,但珠三角更快,二者的差距有進一步拉大的態勢。

從2018年上半年的數據來看,珠三角地區生產總值增長7.2%,東翼增長6.1%,西翼增長5.6%,粵北山區的增長是3.9%。

上半年,廣深佛莞四市的GDP之和達到了30007億元,佔全省比重達65%。

◎來源 :第一財經網站

◎編者注:標題為編者所加

廣東省統計局日前發佈的上半年各地市經濟情況顯示,上半年珠三角與粵東西北之間的差距擴大,粵西粵北的增速較低。

從經濟總量看,上半年深圳、廣州兩市地區生產總值均在1萬億元以上,分別達11009.38 億元和10652.98 億元,這也是廣深兩市首次半年突破萬億大關;佛山、東莞的地區生產總值總量分別為4475.98 億元和3868.60 億元。廣深佛莞四市之和達到了30007億元,佔全省比重達65%。

目前廣東各地市間經濟總量差距較大,經濟總量最小的雲浮市(398.65億元)只有經濟總量最大的深圳市的3.6%。

從增長速度看,21個地市的地區生產總值增速在1.0%—8.7%之間,增幅差達7.7個百分點,處於近年以來較高水平。其中,增速最高的是珠海增長8.7%;其次是汕尾和深圳,分別增長8.2%和8.0%;增速排在後三位的是雲浮、清遠和陽江,分別增長1.0%、2.3%和3.6%。全部來自粵西、粵北。

分區域看,上半年珠三角地區生產總值增長7.2%,保持全省領先地位;東西兩翼基本平穩,東翼增長6.1%,西翼增長5.6%;山區有所放緩,增長3.9%。

廣東省統計局指出,部分地市上半年地區生產總值增速處於近年低位。從2013年來各季度累計經濟增速看,雲浮、陽江、揭陽等地市增速處於各季度累計增速的最低位,且進一步提升壓力較大。

此間的一大背景是,2008年後,廣東推出產業、勞動力“雙轉移戰略”,廣東欠發達區域高速崛起,連續6年增速超過珠三角。不過2015年後,粵東西北GDP增速、財政收入增速都落後於珠三角。從區域GDP增速變異係數看,區域增速差異在長期縮窄後有所擴大。今年則繼續延續擴大的態勢。

珠三角與粵東西北差距的擴大,一方面是近幾年廣東尤其是珠三角產業轉型升級的成效不斷顯現,無論是珠江西岸的裝備製造業、家電業的智能化,還是東岸的智能手機等產業的發展都十分突出。數據顯示,上半年珠三角地區工業增長7.5%,分別高於東翼、西翼、山區1.6個、4.6個和3.6個百分點,有力支撐了珠三角穩中有進的發展態勢。

中山大學嶺南學院財稅系教授林江對第一財經記者分析,近幾年珠三角地區新經濟快速發展,尤其是電商的發展進一步突破地理空間的制約和地方貿易壁壘,珠三角的製造業優勢進一步凸顯。

另一方面,2008年後,珠三角部分產業轉移到粵東西北,一些重化大項目也落地於此,因此粵東西北一度出現增速高於珠三角的局面。但在第一輪的產業轉移之後,東西北後續的產業沒有跟上,面臨著後續發展動力不足的問題。

廣東省統計局分析,粵東西北地區工業拉動作用減弱。上半年東翼、西翼、山區工業分別增長5.9%、2.9%和3.9%,增幅均低於珠三角(7.5%)。與去年同期相比,工業的拉動率分別下降0.3個、1.5個和0.3個百分點,制約了這些地區整體經濟提升。

廣東體改研究會副會長彭澎說,2008年後,珠三角下決心進行產業轉型升級,成效十分明顯。相比之下,轉移到粵東西北地區的產業有不少出現了產能過剩等問題。“產業轉移是梯度的轉移,不可能珠三角新興產業剛發展起來,又要轉移過去了,所以也有個發展週期的問題。”

林江說,目前廣東區域發展的不均衡狀況仍在持續。未來要縮小粵東西北與珠三角之間的差距,仍需要加倍努力。

廣東省統計局分析,以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格局為重點,加快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全面實施以功能區為引領的區域發展新戰略,形成由珠三角核心區、沿海經濟帶、北部生態發展區構成的發展新格局,立足各區域功能定位,差異化佈局交通基礎設施、產業園區和產業項目,因地制宜發展各具特色的城市,有力推動區域協調發展。

一核一帶一區,即將區域發展格局明確為三大板塊:推動珠三角核心區優化發展;把粵東、粵西打造成新增長極,與珠三角城市串珠成鍊形成沿海經濟帶;把粵北山區建設成為生態發展區,以生態優先和綠色發展為引領,在高水平保護中實現高質量發展。

這其中,粵東粵西沿海的地理條件優越,擁有很多天然優良港灣,而且平原較多,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彭澎說,未來要促進粵東粵西的發展,很重要的一點是加快補足交通基礎設施的短板,尤其是加快建設通往粵東、粵西的高鐵,才能實現珠三角和東西兩翼的合理分工,促進產業的合理梯度分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