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貴高原第一關——蜈蚣關

雲貴高原第一關——蜈蚣關

雲貴高原,古道,西風,瘦馬……

1850年,在貴州與湖南交界的蜈蚣關上,一位13歲的翩翩少年,最後回望一眼茫茫渺渺的雲貴高原,便抽鞭向祖籍直隸南皮揚塵而去……

雲貴高原第一關——蜈蚣關

他就是晚清四大中興名臣之一張之洞。

張之洞不喜歡蜈蚣關,也不喜歡貴州。雖在貴州安順生長十三年,但此後再不承認自己是貴州人,一直以‘張南皮’自居。

蜈蚣關不受待見,也許是名頭不雅,千足之蟲、死而難僵;也許是瘴氣盛行、水土不服;也許是蠻地夷野、民風彪悍……

早在張之洞之前,王陽明也一樣帶厭蜈蚣關。

王陽明龍場悟道歸來,揣著‘知行合一、心即是理’的八字真言翻過蜈蚣關,到達羅舊驛,整理心情寫下‘蠻煙喜過青楊瘴,鄉思愁經芳杜洲’詩句。離開蜈蚣關和雲貴高原的喜悅之情躍然紙上。

蜈蚣關名字雖然不好聽,但景奇關險,歷來多為騷人墨客題詠之地。

明朝文壇四傑之一何景明來到關上,把酒臨風,詩意噴湧,欣然賦《度蜈蚣關》四首。

雲貴高原第一關——蜈蚣關

其一

共說關門險,岧嶢不可攀。

山峰藏曲折,澗道瀉潺湲。

絕壁人愁下,長林鳥倦還。

官程原有限,行旅敢辭艱!

其二

山行多雅興,十里幾人家。

林葉垂朱實,溪藤落紫花。

緣巖防轉石,傍岸畏頹沙。

不見前溪堡,遙聞奏暮笳。

其三

歲月驚長道,風塵惜舊綈。

釣雲盤曲磴,沿月溯回溪。

南國疲征斂,西州厭鼓鼙。

山深正愁極,落日鷓鴣啼。

其四

向日人煙近,肩輿歷翠微。

驛花明去節,山霧上征衣。

果熟收梨棗,蔬香煮蕨薇。

開樽對佳客,且喜吏人稀。

雲貴高原第一關——蜈蚣關

清道光年間吏部尚書花沙納在《滇輶日記》也有記載,“蜈蚣嶺,螺旋而上,曲折皆在樹石中”。

光緒元年,隨湖廣總督李瀚章赴雲南調查馬嘉理事件的包家吉在《滇遊日記》中也寫道:“又十里漸西上坡,危崖夾塹,境奇道險,南北橫翠,如屏插天,是為蜈蚣關”。

由於蜈蚣關地扼黔楚咽喉,地形險阻,素有‘一夫當關,萬人皆廢’的氣勢,歷史上一直為兵家必爭之地。

雲貴高原第一關——蜈蚣關

唐朝為拱衛蜈蚣關,扼控雲貴高原少數民族勢力東進,特意在關下設立夜郎縣。

北宋熙寧七年,朝廷武力平叛湘黔十七洲,其中就過蜈蚣關收復了晃洲、波洲、獎洲、峨洲。

明朝太祖平滇,更是派遣30萬大軍攻過蜈蚣關,層層設屯築堡,遠征雲南,徹底肅清梁王之亂。

清初,南明王朝兵部尚書熊明遇依託蜈蚣關險,在雲貴高原先後組織百萬雄兵與清軍周旋。

吳三桂叛清,在衡州稱帝時,亦派重兵駐於蜈蚣關。蜈蚣關被攻破後,清軍才勢如破竹進入貴州雲南,消滅吳三桂殘部。

民國初年護國戰爭,護國軍王文華與袁世凱部馬繼增激戰蜈蚣關,馬繼增戰敗自殺,護國軍乘勝攻佔沅州,粉碎了袁世凱復闢帝制的圖謀。

幾度風雨,幾度春秋。蜈蚣關今天依然冷冷地坐落在新晃縣波洲鎮門樓坳坡頭。歷史上,也曾有過幾人試圖改過他的名字。

雲貴高原第一關——蜈蚣關

清乾隆三十四年,大學士傅恆徵緬甸過此,曾在關上寺內小憩,以蜈蚣與“無功”同音,不吉利,下令改名“得勝關”,並手書一聯贈予該寺住持德慧禪師:“性定清風遠,心空明月長”。

道光壬辰年,雲南主考官周彝,因其弟受瘴氣奄奄一息,在蜈蚣關拜關帝后頓覺好轉,於是捐碑立記。在回程中撰寫碑記時,亦以關名不雅而改名七盤嶺。

書生自有書生的道理,民眾才是歷史的主人。探訪附近群眾,既不知得勝關,也不識七盤嶺,一直口口相傳,稱之以蜈蚣關。

或許因為蜈蚣,才更能嗅出往日血腥的味道吧!

俱往矣,登臨斯關,背依雲貴,前哨瀟湘,野雲悠悠,衣袂飄飄,彷彿又一次觸摸到了雲貴高原第一關的影子!


湖南新晃宣傳文旅+

監製:中共新晃縣委宣傳部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