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看待對量子衛星的不同聲音

近日我國成功發射的世界首顆量子通信衛星呈刷屏之勢,火遍了科技圈和互聯網,在媒體報道我國又取得了科技上的一大跨越時,也有一些質疑的聲音出現,比如某大學數學老師就從數學角度質疑量子衛星通信原理上的可行性,也有人懷疑如此重金砸下去只換回幾篇論文值不值的問題。

理性看待對量子衛星的不同聲音

首先應該肯定的是,有質疑特別是就事論事的理性質疑是好事。跟風盲從、羊群效應在我國特別突出。缺乏理性思辨的傳統和精神,在權力的意志或輿論的左右下,很多事情容易一邊倒。這時候哪怕是真善美的意見,也易於被忽略、埋沒甚至被打壓。歷史上就發生過無數次這樣的例子,比如當年馬寅初的人口論,事實證明真理並不掌握在多數人及領導人的手裡,因為大多數人不僅不是行家,而且是未加思索的人云亦云者。因此,出現一些質疑甚至反對應該看作社會趨於理性的表現,不管結論對與不對,至少它可以啟發人們多一些思考,由此引起的爭辯和媒體報道還可以使公眾受一次難得的科學教育,從另一個角度來說,讓反對者發聲、包容反對者也是社會成熟進步的表現,因為反對聲實際上是社會成員對公共政策不同看法的利益表達,畢竟發射衛星是一件需要花費巨大公共財力的事情。

就量子衛星這件事來說,其實衛星技術出現至今已半個多世紀,把衛星發射上天並不是什麼高新或高難度技術,衛星上的載荷及要實現的任務目標才是核心和關鍵。目前的量子通信是依賴於光通信的。而從光通信發展的角度看,自激光發明以來,光通信走過了從有線的光纖通信到無線的衛星光通信、LED光通信的過程。當量子保密通信在城市之內或城市之間的光通信信道被證實之後,走上自由空間的光量子通信就是人類繼續探索的必然,但其難度也是顯而易見的,因為通信距離足夠遠,而量子糾纏又主要依靠能量極小的單光子,很有可能信息傳到中間某個位置自身就衰減和消亡了,也正是由於這個原因,城市之間的光量子通信目前也尚未真正成熟,還需要克服量子中繼的實用化等問題。

因此,這次我國發射的量子衛星只是一次成本較高的科學探索,準確的說是以衛星為依託,在天上進行的一項基礎科學研究,你很難指望它很快就產生經濟效益,甚至以後或許會證明量子衛星通信在技術經濟上是不划算的。但是,經濟社會要進步,我國發展需要原始重大創新帶動,基礎研究畢竟還是要進一步引向深入,特別是在量子通信這個我國已取得領先地位的方向上。從這個角度看,這十幾億花得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