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上「智能」和「創新」的翅膀 天津正乘風翱翔

津雲新聞訊:8月20日,“風從海上來·改革進行時”環渤海區域天津站集中採風活動在天津數字廣播大廈津雲中央廚房啟動。來自中央及地方新聞網站的70名編輯記者,從這裡開啟深入瞭解天津改革開放40年曆程之旅。

媒體團採風首日,來到了津雲中央廚房、科技創新企業、街道社區服務大廳、濱海-中關村科技園、中新生態城等點位,全方位多角度瞭解了天津的創新發展和智能製造。渤海之濱,海河之子,天津這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已經成長為一座正在崛起的科技之城,正插著“智能”和“創新”的翅膀,乘風翱翔。

建研究院推進智能技術

孵化企業總估值5.6億

插上“智能”和“創新”的翅膀 天津正乘風翱翔

採訪團第一站,來到了天津中科智能識別產業技術研究院。天津中科智能識別產業技術研究院是中科院自動化所和天津市濱海新區人民政府雙方共建的以企業化運作的產業化平臺,2015年4月29日揭牌成立,旨在推進智能識別技術高科技成果的研發、孵育和轉化。

截至目前,研究院承擔了國家和天津市的6項重點科研項目,申請國家發明專利和軟件著作權89項,獲得授權29項,為天津市乃至全國50多家企業提供了技術諮詢、技術服務和專題培訓,為濱海新區20多所中小學提供了人工智能科普教育服務。

成立3年來,研究院不僅注重自身的科技發展,更孵化和引進了不少優秀的科技企業,執行院長薛文芳介紹說,“過去3年,我們孵化了銀河水滴、中科虹星、中科宏博、中科智普4家企業,引進了天津千搜科技、中科智安、艾思科爾等8家企業。目前吸引了社會資本1.34億元,孵化企業總估值5.6億元。”

對於未來發展,薛文芳說,下一步研究院將結合天津市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的重大需求,重點推進智能製造、智能安防、智能決策和智能教育四大科技創新和技術轉化項目。

社區搭建數字城管系統

讓信息代替人跑道

插上“智能”和“創新”的翅膀 天津正乘風翱翔

天津中科智能識別產業技術研究院的高科技發展,讓採訪團成員為之驚喜,而在濱海新區華納社區裡的科技運用,也讓採訪團成員體驗了一把社區生活的便捷。

天津開發區華納社區東起南海路,西至黃海路,南臨新港四號路轉接華納高爾夫俱樂部與紫雲社區相接,北達第三大街。是坐落在開發區中心城區的中高檔涉外社區,轄區面積1.16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083人。

如果你是華納社區一員,在此之前已經通過了“人臉識別功能”的實名認證,現在想要預約社區的活動室,那麼就可以來到華納社區的辦事大廳中,通過“人臉識別功能”機器,進行預約,預約成功後,預約者的名字就會出現在社區大廳的大屏幕上,整個過程,無需任何工作人員的幫助。不僅如此,華納社區裡還有“天津開發區行政服務自助終端”、“自動售貨機”等,行政審批、生活繳費、食品用品等,不用走遠,來到社區,就可以統統辦理,正如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劉紅霞所說,“科技方便了百姓生活,讓我們的服務和效率也都提高了,真正做到了讓信息多跑道,人不多跑道。”

除了生活上的方便,數字城管系統的推出,更建立了信息收集、核實立案、任務派遣、任務處理、問題反饋、核查結案的解決問題閉環鏈條。讓百姓們身邊的煩心事可以得到更快速的解決。數字城管系統包括公用設施、道路交通、市容環境等7大類72小類部件問題;突發事件、街面秩序等7大類78小類事件問題,幾十名網格員三班倒,保證每天15個小時不間斷巡查,確保更及時發現問題。自2008年投入使用以來,已經處理了38萬餘條案卷。

數字城管系統指揮中心主任張金霞介紹說,“數字城管系統每個月都會將問題進行彙總,會對企業問題的反饋和解決情況進行綜合排名,不僅讓百姓身邊的問題得到快速解決,也更能提升政府各部門和企業的服務理念。”

濱海-中關村科技園落成

眾多創新企業落戶天津

插上“智能”和“創新”的翅膀 天津正乘風翱翔

如果說上午的採風活動,讓採訪團成員瞭解了天津的智能科技發展,那麼下午的採風,就是讓採訪團成員感受到了天津創新發展的脈搏。

濱海-中關村協同創新展示中心位於濱海-中關村科技園管委會旁,一期展示面積1000多平方米,分為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展區、健康產業展區、科技服務支撐展區、國際創新合作展區、配套服務展區五大板塊。

濱海-中關村科技園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展示中心展示企業產品主要分為智能製造、電子信息以及生物醫藥、節能環保、智能電網等產業,“展示中心亮相的企業和產品,充分代表目前濱海-中關村科技園的產業發展方向。”該負責人說。

展示中心除展示科技成果外,還將重點展示京津兩市積極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國家戰略、構建協同創新共同體的部署和舉措;京津兩市在產業協同、跨區佈局等方面的成果和經驗;科技園發展歷程、發展規劃以及“體制創新、政策突破、資源共享、協同發展”等方面實踐成果和探索等。

創新型企業帶你“上天入海”

無處不在的天津創新力量

插上“智能”和“創新”的翅膀 天津正乘風翱翔

在濱海-中關村科技園,有這樣兩家能夠實現“上天入海”的科技企業,分別是一飛智控(天津)科技有限公司和深之藍水下新視界科技有限公司。

一飛智控(天津)科技有限公司於2015 年成立,是一家專注於空中智能運輸運載領域的準獨角獸企業,產品主要應用於無人機物流運輸、農業植保、空中自動駕駛載人運輸及軍民融合等領域。

一飛智控以智能自主飛行控制系統為核心競爭力,率先成為國內噸級無人直升機載荷市場破冰者,並擁有農業、物流、警用消防等領域核心技術、雲端大數據及服務能力。在一架農業植保無人機前,企業副總經理郭晶向記者介紹,一位農民人工每天僅可噴灑農藥5畝,而這架無人機每天可以噴灑500畝,效率是人工的100倍。而在物流無人機領域,一飛智控不僅和京東等電商巨頭合作推出了一批先進的大型無人機,還將在今年晚些時候發佈一款供物流無人機起降即微型“機場”,目前該“機場”仍然蒙著一層神秘的面紗。據郭晶透露,作為長期的願景和規劃,未來公司將開發載人無人機,不同於一般無人機的裸露式旋漿,載人無人機預計將採用函道式設計。載人無人機的開發,將使無人機的應用領域獲得質變式的擴展,也將在變革人類出行方式和改善交通狀況上發揮更大的作用。

插上“智能”和“創新”的翅膀 天津正乘風翱翔

而在深之藍水下新視界科技有限公司,全國網媒記者除了近距離感受各種軍民兩用、工業用和消費級水下機器人,還饒有興致地現場體驗了擁有強大推力的水下自遊器。

成立於2013年的天津本土企業深之藍有限公司,主要從事自主水下航行器(AUV)、水下滑翔機(AUG) 以及纜控水下機器人(ROV)等小型水下運動載體的研發和生產,致力於成為國內水下機器人行業的領軍企業,為我國海洋資源開發和國家安全提供核心裝備保障能力。

深之藍總經理劉奇說:“我們的產品發現目標的能力有很大的提高,比如說像公安行業,有些物證經常被丟到河裡、水庫裡,傳統就是靠潛水員去摸,現在靠機器人去找比傳統風險小很多,在同樣的水質下更容易發現目標。”

深之藍行政經理程林毅介紹,公司研發的潛水器已經可以下潛到6000米的深海,在海洋物產、地貌探測和軍事領域上有著廣泛的用途;一款迷你型水下航行器在郴州喀斯特溶洞水下遇難者搜救中發揮了關鍵作用;“河豚”和“江豚”兩款水下工業機器人,可廣泛應用於水下打撈、漁業養殖、海洋地貌和水文數據採集。

在2018年第二屆世界智能大會上完成研發更新的深之藍“魚臉識別”技術,可以在0.1秒之內,通過識別魚的色彩、形狀以及遊動姿態,快速顯示出魚類的具體名稱,準確率達到99%以上。魚臉識別技術比較複雜,對於研發團隊水平要求也更高。“識別魚臉”技術可以開發人工智能在識別領域的更多可能性,為工業探測、搜救捕撈、深海生物研究等領域提供更好的服務。

中新生態城節能環保走在前

智能電網示範成果多地推廣

插上“智能”和“創新”的翅膀 天津正乘風翱翔

中新天津生態城是中國、新加坡兩國政府戰略性合作項目,目標是將其建設成為一座可持續發展的城市型和諧社區。

中新天津生態城服務中心是中新生態城的第一個公建項目,也是生態城的首個節能環保示範工程項目,佔地4.6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4萬平方米,用了不到6個月時間就建成投入使用。服務中心建築主體為鋼結構,大量採用了節能環保裝置,包括雨水回收裝置、地源熱泵、土壤源熱泵、太陽能光伏電板、汙水循環利用管線等,一大批彰顯生態環保理念的先進設備,這些節能措施使服務中心的冷熱負荷比同類建築減少40%,耗電量節省70%以上,非傳統水源利用率達到72%,建築照明能耗較同類建築節約30%。

中新生態城的節能創新還不止如此,中新生態城智能電網綜合示範服務中心的數據也讓人驚喜。通過智能化的調度管理,生態城智能電網實現了大型風力、光伏發電廠和儲能裝置等聯合運行,以及常規發電和清潔能源發電的聯合輸送,有效消除了風電能、清潔能源發電的間歇性對電網安全穩定運行所帶來的影響,提高了清潔能源的消納率,支撐起清潔能源大規模開發與利用。

目前,生態城智能電網相關創新成果已應用到天津市中心城區242平方千米範圍,並在浙江紹興鏡湖新區、揚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等21個智能電網示範區域推廣,實現了示範成果的產業化和市場化。

改革的春風,為津沽大地帶來了勃勃生機。40年來,天津從傳統工業城市邁向現代製造業基地,又跨步成為北方經濟中心,正以其全方位的開放和發展,在成為區域經濟發展重要帶動力量的道路上奮勇前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