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萬蜀軍伐吳,孫權提出歸還荊州以求和,劉備爲何仍不答應?

為什麼劉備攻下東吳大片土地後,孫權提出歸還荊州求和,並交出兇手,劉備仍然不肯罷手?

題主既然這麼問,那就是按照《三國演義》的故事內容來說了,那我們就拋開正史,談談演義。

在演義中,劉備是一個怎樣的人?

我絲毫不懷疑,羅貫中就是一個劉黑,他給劉備賦予了許多特質。在他的筆下,說好聽點的話劉備是一個心地仁厚,對人寬容,重感情,對朝廷忠心耿耿,充滿正義,極具人格魅力的人。

說難聽點的話,劉備徹底被羅老給寫廢了,被描繪成了一個全身上下除了老實毫無長處的人,硬要說有什麼長處的話,那淚腺比較發達,愛哭勉強算一個。

我小時候讀三國演義就很不能理解,這皇叔除了愛哭鼻子,會假客套還會幹嘛。論武,軍事指揮能力就是菜雞水平,經常到一地方,PP剛坐下來,椅子還沒捂熱,就被人掃地出門,碰到野戰更是一觸即潰,一路被人追著打,好幾次都給打哭咯,老婆孩子全丟了,就靠扔阿斗來籠絡人心。論文,除了比文盲稍微好點,也沒啥成就。

75萬蜀軍伐吳,孫權提出歸還荊州以求和,劉備為何仍不答應?

所以,為啥手下人都死心塌地跟著他?徐庶、“臥龍”諸葛亮、“鳳雛”龐統,關羽、張飛,哪個不是人中龍鳳,他們都是傻子嗎?這皇叔也不會喊口號,現代傳銷式的精神鼓舞法,幹事情也不乾淨利落,為人又比較迂腐認死理,實在不是一個優秀的領導人,他們為啥都願意跟著他呢?

那些割據勢力諸侯,曹操,袁紹,劉表,為何都認為他是英雄,都將他奉為座上賓,甚至讓曹操說出 “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這樣的話,陶謙更是三讓徐州,劉表去世時,也希望將荊州託付給劉備。 我實在是想不通。

75萬蜀軍伐吳,孫權提出歸還荊州以求和,劉備為何仍不答應?

直到長大後,讀了正史後才明白。

其實歷史上劉備是一個能力非常強,非常有主見的人,他做事當機立斷,張弛有度,既有豪俠的心腸,也有君子的道德。他做過的許多事,比如鞭打督郵,火燒博望,都被羅貫中按在了其他人頭上(張飛,諸葛亮),這麼做當然有神話諸葛亮,和表現出張飛性格暴躁的因素。但是無形之中,把劉備描繪成了一個軟弱無力的人。這鍋羅貫中要結結實實背好了。

總之在演義中,劉備就是一個非正常人類啊!許多事在他身上解釋不通,令人匪夷所思!

《三國演義》中劉備稱帝之後立刻就發佈了一道詔命:“朕自桃園與關、張結義,誓同生死。不幸二弟雲長,被東吳孫權所害;若不報仇,是負盟也。朕欲起傾國之兵,剪伐東吳,生擒逆賊,以雪此恨!”

結果大軍還沒開撥,另一位弟弟張飛就被手下人剁了腦袋,逃到東吳去了。

75萬蜀軍伐吳,孫權提出歸還荊州以求和,劉備為何仍不答應?

這下還得了!劉備當時就吐血幾升暈死過去,醒來之後更是怒火中燒,傾國之力,率75萬大軍伐吳,東吳上下聽說劉備伐吳的消息的時候,個個嚇得面如土色,立馬就向曹丕稱臣,並向劉備求和。但是遭到拒絕,蜀漢軍進入吳境後,前期是勢如破竹,把吳軍按在地上摩擦,連殺東吳數員大將,“江東鼠輩”孫權於是提出歸還荊州,送回範疆張達等殺害張飛的仇人,希望與蜀漢重歸秦晉之好,然後劉備“呵呵”一笑,拒絕了,拒絕了,拒絕了,拒絕了.......

演義中的劉備是一個認死理的人,說好了要替弟弟報仇,就一定要替關羽報仇,滅掉東吳,這妥妥的就是一個護弟狂魔啊!!!沒法解釋,解釋不通。

如果要看歷史上真實情況的話其實很簡單,基本上沒什麼說的。

《三國志 陸遜傳》記載∶“黃武元年(222年),劉備率大眾來向西界。權命遜為大都督、假節,督朱然、潘璋、宋謙、韓當、徐盛、鮮于丹、孫桓等五萬人拒之。”
《晉書·傅玄傳》是這樣描述的:“權將陸議大敗劉備,殺其兵八萬餘人,備僅以身免。”
東吳的兵力應該與蜀軍相差不多,都在五萬人上下,

221年7月,劉備前軍擊敗吳巫山等地守軍,佔領巫山、秭歸一線;

221年11月,孫權命陸遜為帥,率大軍西進迎敵;

222年1月,陸遜部將宋建反擊蜀軍於秭歸一帶;劉備返回秭歸前線;

222年2月,蜀軍開始向東推進到夷陵一線,夷陵戰役拉開帷幕。

雙方在這裡僵持大半年,陸遜火燒連營,劉備軍全線奔潰,次年劉備死在白帝城。

總結來說,劉備軍就沒有獲得特別大的優勢,自然沒有孫權歸還荊州求和一說。相反,劉備最初的相反應該就是想用武力打開局面,逼迫東吳回到談判桌前,歸還部分荊州郡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