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卫生院的出路在哪里?

新一轮的医改政策出台以前,乡镇卫生院引入民营资本,更有甚者将医院外包出去,采用联合经营模式。其中大家熟悉的‘莆田系’就从那个时候开始迅速发展壮大。再加上这个时期大量医务人员流失,业务能力明显下滑,出现了‘3级医院门庭若市,乡镇卫生院门可罗雀’头重脚轻的怪像。

新医改政策出台以后,目的是使医疗资源下沉,实现‘常见病、多发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首诊在基层的目标。突出以预防为主,重点提升基层医疗业务能力,让老百姓看得起病,看得好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就纳入了乡镇卫生院的重点工作任务。主要对辖区内‘65岁以上老年人、慢性病’等实行分类管理,并向老百姓提供治疗方案。原本很好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执行到后期,很多地区本末倒置,将工作考核重点放在大量的纸质资料上面。从而忽略了老百姓的就医获得感,很多卫生院出现了‘重公卫、轻临床’的现象,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绩效考核明显流于形式,大部分乡镇卫生院发展举步维艰。

乡镇卫生院的出路在哪里?

我曾经到过省外的普通乡镇卫生院,有些卫生院全院人员不足20人,医疗业务上仅有门诊、住院病房;医护人员不足10人,而且大多数人员从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每月业务收入基本够维持水、电、油等办公费用,人员绩效大多数依靠公共卫生经费、预防接种劳务费支撑着。全院职工工作积极性不高,工作得过且过,真的可以用“门可罗雀”来形容。有部分人认为,新医改政策出台以后,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使得原本靠药品加成维持生计的卫生院“雪上加霜”。我本人认为这样的说法是错误的,国家为什么要破除“以药养医”?取消“药品加成”?,就是为了达到“老百姓能看得起病、看得好病”的最终目的所作出的决策。

没有了药品加成,我们乡镇卫生院的管理人员,能否开拓思路,发展具有当地特色的医疗业务呢?(一)比如说中医适宜技术的开展,投入不大、成本低、而且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诊疗项目。(二)可以借助公卫入村随访的时间,组织临床医务人员将诊疗服务做到百姓家中去,同时也符合了目前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总体要求,两项工作一并完成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三)积极的与县人民医院搭建“医共体”模式,建立分级转诊,上下联动机制,更要接得住自上而下转入的病人。大家别认为我说的这些是“镜中花、水中月”不切实际,明确的告诉你们现在部分乡镇卫生院已经走在前面,而且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乡镇卫生院作为‘县、乡、村’三级服务体系的中间环节,地位相当重要。要说是否有出路?答案是肯定的,就是首先如何提升自身的服务能力,尤其是‘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治疗。其次真真正正的将公共卫生服务与临床医疗实现有机结合。放弃大量的纸质资料工作,把公卫服务做到百姓家中去,通过自愿的家庭医师签约服务,让更多的慢性病、常见病、多发病患者留得住在基层诊治,而乡镇卫生院能接得起这块服务工作。

乡镇卫生院的出路在哪里?

目前我所任职的这家中心卫生院的基本情况。辖区常驻人口4.5万人,全院职工总数156人(在编96人,聘用60人)其中副高级职称7人,中级职称15人,初级职称50人,28人从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编制床位99张,实际开放床位150张。2017年门诊95000人次,住院8732人次;目前已经实现一级分科,(内儿科、外科、妇产科、中医科、门急诊科)全年住院分娩628人次(破宫产323人次),外科手术488例(上腹部胆囊切除术、下腹部阑尾手术、腹股沟疝修补术、四肢骨折手术能够独立完成)。全院每个月的业务收入收支结余的50%用于发展基金,剩余50%作为绩效发放。其实介绍那么多,不是为了炫耀、显摆;(具有这一级服务能力的乡镇卫生院在全国还有很多)而是发自内心的说“乡镇卫生院要想留得住病人,必须提升自身的服务能力,打铁还需自身硬,这是唯一的出路”(如果大家对我提出的数据抱有疑问,请关注我,线下可以互相交流)。

乡镇卫生院的出路在哪里?

总而言之,乡镇卫生院作为“县、乡、村”三级医疗服务体系的中间环节,其重要地位是不可取代的,同时我们要积极的看待医改政策,要积极准备,更要接得住。因为我们是广大医疗战线上极其基础的一份子,我们从百姓当中来,更要将医疗服务认认真真的做到百姓家中去。(未完、待续)

(以上图片、来源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