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復台灣的施琅是他舉薦,但他卻讓康熙覺得完全是自己做主

收復臺灣的施琅是他舉薦,但他卻讓康熙覺得完全是自己做主

很多人在工作生活中會因為說話得罪人,把好事變成壞事,把能辦成的事搞砸,這很可惜。

有的人甚至還會標榜自己說話直,或真或假地沾沾自喜,倒好像這真是天大的美德,比什麼都值,大家都會無條件地理解你,為你讓道似的。

事與願違,人際關係糟糕的苦果,只有斯人自知。

說話這件事其實並沒有那麼深奧,說不好,大多數時候更加不是因為笨,而是我們不夠重視,不過腦子罷了。

如果這事關你的前程、生死,你試試?

如果你面對的是君王,你試試?

所以古代那些善於說話,善於勸諫的大臣,就比比皆是。

清朝的李光地,雖然是進士出身,學問能力都是一流,在康熙平三藩、徵臺灣中都出過大力,但他作為漢臣,在康熙朝到底也是一個異數。

他多次因為過錯遭到大臣攻擊,被人彈劾,但康熙總能網開一面,特別照顧。

他就是因為一篇文章,被康熙斥為假道學,有過降職,但也能夠很快復職,得到提拔。

康熙十九年,李光地為父守孝三年回京,一般人都得等候安排,但康熙卻立刻下旨,李光地不必候缺,即升任內閣大學士。

康熙三十三年,李光地母親又去世,但康熙卻只給了他九個月的假,說提督順天學正很重要,李光地可在任上守制。就好像大清只有李光地可用似的。

李光地最終官至文淵閣大學士,這就是宰相,大清文人最高的地位,李光地晚年一再辭職,想回老家,康熙也沒有準許。

他說,舊臣中,像你這樣的,現在也就一二個在朝了,如今朕也老了,實在不忍多說。

這竟是老友那般的感情。

李光地康熙五十五年死在任上,康熙派去弔唁的是親王允琪,還送去黃金千兩,就是後來的雍正,也曾加贈他為太子太傅,把他的牌位送入了賢良寺,李光地誠可謂榮耀一生。

而這,沒別的,除了李光地有學問,有能力,能做事之外,就是他城府深,會說話,會做官。

這後一點甚至更為重要,因為大清比李光地學問高,能力高的人,多了去了。

當然,李光地的會說話,會做官,不是諂媚奸猾那種,他心正行正,只是更為藝術一些。

李光地當初舉薦施琅,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施琅,原本是鄭成功父親鄭芝龍的部下,後來鄭芝龍降清,他又成了鄭成功的左膀右臂。

他徹底降清,是因為他藉故殺了得罪他的同僚曾德之後,鄭成功又殺了他的父親、兄弟。

施琅這個人的才能是非常超出的,這一點只需看看鄭成功長子鄭經,在捉到他兩個兒子之後怎麼做的,就很清楚。

鄭經不但不殺他那兩個兒子,還待之如上賓。

鄭經為什麼要這麼做?

因為他最怕的就是施琅出京,擔任福建水師提督,他只有這樣,才能使施琅投鼠忌器,康熙有所猜忌。

事實證明,鄭經這一手是很管用的。

康熙當時儘管已經下定了武力統一臺灣的決心,並將反對派原福建水師提督萬正色調任,而施琅也有福建總督姚啟聖等人一再舉薦,他也拿不定主意。

萬一施琅有二心怎麼辦?

這件事卻是到康熙十九年二月後,才有了轉機。

收復臺灣的施琅是他舉薦,但他卻讓康熙覺得完全是自己做主

那年鄭經在姚啟聖打擊之下,終於不得不放棄東南沿海地盤,全面撤入臺灣,他此時探知施琅的兩個兒子暗中與姚啟聖互通消息,知道不能為自己所用,於是就做了一件非常失策的事,殺了他們。

消息傳到,姚啟聖立刻上報朝廷,康熙也為之心動,但是大臣們卻擔心這個消息是假的。

姚啟聖無奈之下,只好專門組織了一個聯合調查組,全力調查此事,他總之是無論如何,也要為施琅上任掃清障礙。

最後,姚啟聖終於調查清楚,拿到了二十多個人的證詞,然而,這事卻還是擱置了下去,康熙和大臣們依舊有顧慮。

姚啟聖的前期工作已經做得這麼好了,康熙依然猶豫,可見任用降將施琅是多大的事,這件事最終卻只能靠李光地來完成。

李光地與施琅都是福建同鄉,他因為在京城跟施琅有過多次交談,深知施琅是收復臺灣的不二人選,所以也一直很想舉薦。

但是李光地要舉薦施琅,不只是為國,他還是有私心的。

施琅出任福建水師提督,這對保護同鄉利益,家鄉父老利益非常有利。

同鄉加好友,施琅又是那樣一種敏感身份,如果方式方法不當,這不但會影響國家大計,還會影響施琅與自己的前程、命運,所以李光地的舉薦就必須謹慎從事。

時間到了康熙二十年二月,康熙眼看與鄭經的談判不好進行,終於與李光地有了第一次談話。

姚啟聖的調查報告已經做的那麼紮實,康熙在這時仍舊問了一句,施齊(施琅兒子)果真是因為內附(暗中通清),被海上(指鄭經)所殺嗎?

他竟到這時仍還懷疑,這顯然是個焦點。

李光地回答,施琅來此,是海上所畏懼的,他們善待施琅的兒子,正是為使我生疑,怕為我所用。他們既然知道施齊必不能與他們一心,當然要殺。

李光地貌似只是從情理上說事。

康熙又問,施琅果有什麼本事?

李光地道,他自幼在軍中,經歷多,海上路熟,鄭經那邊的事也知道的很詳細,所以海賊們都很畏懼他。

李光地依舊沒有把施琅的才能全盤托出,這只是一般事實,康熙點點頭,於是這第一次談話,就算完了。

康熙因為姚啟聖的一再舉薦,這時候對施琅的任用已經非常認真,他所顧慮的,不過是施琅是否真有能力承擔如此大任,以及他的忠誠是否可靠罷了,李光地雖只是蜻蜓點水,但卻都在圍繞著這兩個問題說話。

施琅的兒子確實被殺,施琅與鄭經的大仇已經結下,施琅率兵征服臺灣有別人沒有的條件。

他既然不渲染,不急切,你問我答,一點沒流露出舉薦施琅的意思,康熙當然不會懷疑他們的關係,李光地是否有什麼用心。

收復臺灣的施琅是他舉薦,但他卻讓康熙覺得完全是自己做主

其後朝廷與鄭經的談判仍在進行,姚啟聖是主戰派,他一點不慣鄭經毛病,所以這事再次被卡住。

轉眼到了七月,康熙再次召見李光地,問道,海賊可招安否?

李光地堅決道,不能。

為什麼?

因為他們依恃海濤之險,一再說不削髮,不登岸,不稱臣,不納貢,約為兄弟之國。豈有國家如此盛大,肯為兄弟之理?

那麼此時可以用兵嗎?

可以,如今鄭經死,軍師陳永華也死,正在其時。但是不能用滿兵,因為他們不習水戰,上船就暈,去不得。必須南兵習舟楫,知其形勢,才可用。

李光地這次是真正在為福建,為施琅做鋪墊了,但這也是實情。面對康熙這樣一個皇帝,你玩不得虛的。

康熙於是再問,你心中可有相識之人可以任為將帥的?

李光地裝樣,命將大事,皇上聖明神武,臣何敢參與。

康熙很滿意,沒事,你心中若有可信任之人,就不妨說來。

他竟是連催了三次,李光地才說了一句,此非小事,容臣回家思想數日,斟酌妥了,再來複旨。

人家都巴不得有這樣的機會舉薦自己人呢!康熙越發覺得李光地老成持重,沒有私心雜念,於是又點頭。你說的很是,好,你回去想。

深得信任的李光地此時只要舉薦的不是別人,這事還有懸念嗎?僅過了幾天,康熙就忍不住了,他竟把顯赫一時的大學士明珠派了過來。

這一次李光地再不客氣,他舉薦施琅,一下子說了四大理由。

一,施琅全家都死在鄭成功父子手中,這是永遠不可調和的世仇。(此事在當時非常關鍵)

二,沒有人比施琅更瞭解海上那夥,獨一無二。

三,施琅智勇雙全,決不是一勇之夫,他絕對是不可多得的帥才。

四,那邊所怕的惟有施琅一人,施琅一出,不用打,敵人士氣就先被奪去。

李光地這樣一說,康熙頓時心定,他最後只有一個顧慮,那就是施琅一旦坐大,會不會成為鄭成功第二,所以他在下旨之前,就又問了李光地一句:

你能保施琅沒有其他嗎?

李光地可不負這個責,他當即把球又踢了回去:

若論才略,實無其比。至於成功之後,如何處置他,那還不是您一句話的事嗎?

用他不用他,以後怎麼辦,那都是皇上您的事啊,我只是遵旨實話實話而已,我又不是千里眼,誰肚子裡的蛔蟲。

甚至,你也別以為我跟施琅特別熟,我是想了好幾天才想出來的。

施琅收復臺灣之後,不但沒有任何報復行為,反而祭祀鄭成功,稱揚他的歷史功績,這是我們都知道的事。大清最終沒有放棄臺灣,而在臺灣設府縣屯兵,也是因為他的呼籲、堅持。

施琅收復臺灣,不是報一家之私仇,他兵不血刃率軍入臺,完成的是國家統一,他後面更無野心表現,這再加上康熙的確為聖明仁厚之君,所以這狡兔死走狗烹的事就終於沒有發生。

這步棋,李光地或許也是看到了的,他對施琅和康熙當然都非常瞭解。

但要說李光地一點擔憂沒有,那肯定也不可能,有擔憂,還仍舊要這樣做,這才是李光地的可敬之處。

他不會輕易把自己送入虎口,但事關國家民族的大事也決不會退縮。

不管怎樣,他總之都是收復臺灣的積極派,主戰派,如果只為自己考慮,有些事他本來不必做。

這再歸結到說話上來,那就是你必須要知道自己是誰,對方是誰,你要做什麼,要完成什麼,達到什麼效果。

做人,就必須要對自己,對結果負責。

END

文 | 九鴉

圖 | 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