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娃是家事也是國事?我國生育率已達低谷,你願意爲國家生娃嗎?

最近一段時間,無論是遼寧的人口老齡化問題還是生二孩問題都成為了大家關注的焦點,的確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的人口問題越來越成為風口浪尖的問題,8月6日,《人民日報》發表了評論員文章《生娃是家事也是國事 鼓勵政策不能畫餅充飢》再次把這個問題作為了討論的焦點。

現在,低出生率對經濟社會的影響開始不斷顯現。中國的人口紅利基本已經用完,老齡化加劇,用工成本上升,社會保障壓力大……要解決這些問題,不能僅僅靠家庭自覺,還應該制定更為完整的體制機制。說白了,生娃不只是家庭自己的事,也是國家大事。

這句話真的擊中了多少人的痛點,誠然,從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一孩政策成為了中國的重要政策,當時提倡的“晚婚、晚育、少生、優生”成為了那個年代特殊的記憶符號。從一孩政策實施以來的三十多年裡,中國少生了4億人口,從人口承載力的角度來說,有效地緩解了人口對環境資源的的壓力,對於中國經濟的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從那個歷史時期的角度來看,這個政策其實無可厚非。

01

生娃是家事也是國事?我國生育率已達低谷,你願意為國家生娃嗎?

其實,中國面臨的人口問題很多國家早就遇到了,為了鼓勵生育,這些國家也想了很多辦法。

比如俄羅斯,前幾年人口一度出現負增長,目前的生育率在1.77,仍舊落後於世代更替水平2.1,政府於是陸續設定了一些特別的“節日”。

PS:世代更替水平是指在某一國家或地區,某一年出生所有女性,在她們一生中生育的子女數與她們出生時出生的人口數相當,也就是要保證人口相對於上一代不增加也不減少。

2007年9月12日被定為“家庭接觸日”,全國職工們於是有了一天的假期進行“家庭接觸”。九個月後,也就是2008年6月12日,成為了“為俄羅斯生育一名愛國者日”。

在這一天,生寶寶的婦女將獲得獎勵,小到彩電,大到SUV——以此感謝他們過了一個卓有成效的“家庭接觸日”。

不僅如此,首都莫斯科的一個公園還推出了一款“愛之長椅”。這張長椅有一個弧度,可以讓情侶們靠得更近。

生娃是家事也是國事?我國生育率已達低谷,你願意為國家生娃嗎?

韓國也有相似的手段。韓國現在的生育率是1.25,比俄羅斯還低,一年才搞一次紀念日怕是不夠用,於是,衛生部頒佈,每個月都有一個週三被定為“家庭日”,職工們可以在這一天提早下班,據說辦公室還會強制熄燈把人趕走。

離韓國不遠的日本,生育率在1.26的低水平。2015年,豐田公司推出了一款機器人寶寶KiroboMini。設計師表示,希望機器人寶寶能喚醒一種情感的連結。

生娃是家事也是國事?我國生育率已達低谷,你願意為國家生娃嗎?

最新近的、最奪人眼球的舉措,大概要數西班牙了。西班牙目前的生育率是在1.49,落後於歐盟平均值1.58。沒有小孩的夫妻數量從1977年的150萬,上升到2015年的440萬。

政府為了抬高不斷下滑的生育率,就在去年3月份,設立了一個“性愛部長”的職位,由專家Edelmira Barreira擔任,希望藉此挽救國家人口。

生娃是家事也是國事?我國生育率已達低谷,你願意為國家生娃嗎?

當然,也有把這件事上升到國民義務的。比如丹麥,某旅遊公司前幾年發起了一場叫“為了丹麥,做吧!”的呼籲活動,稱“性愛可以拯救國家未來”。

生娃是家事也是國事?我國生育率已達低谷,你願意為國家生娃嗎?

低生育率的還有新加坡,為了鼓勵生育,2012年8月9日,新加坡政府舉行了“國家之夜”,鼓勵夫婦“釋放自己的愛國情懷”。此外,還對小型一居室的出租數量進行限制,以鼓勵人們住在一起……

現在,中國也開始了,《人民日報》在昨天的文章中說:“為保證鼓勵生育政策的落地,有些省份都表示要在鼓勵生育上制定政策,這無可厚非;但更應該注意的是,要把政策落到實處,而不是畫餅充飢。”

02

生娃是家事也是國事?我國生育率已達低谷,你願意為國家生娃嗎?

1973年,中國開始在全國實行“晚、稀、少”的計劃生育政策。

上個世紀80年代,計劃生育被列為中國的基本國策,提倡“晚婚、晚育、少生、優生”。計劃生育政策實施以來,中國少生了4億人。

人口最直觀的的減少出現在2017年,中國出生人口1723萬人,比2016年減少63萬。人口出生率為12.43‰,比2016年下降了0.52‰。

《大國空巢》作者、人口學家者易富賢表示,即便現在完全放開計劃生育政策,將生育率穩定在1.2,那麼到2050年、2100年,中國總人口將降至10.8億、4.8億。

目前,中國人口減少帶來的負面效應已經越來越明顯。

易富賢稱,由於計劃生育,使得中國人口快速老化,中位年齡從1980年的22歲提高到2015年的38歲,並將繼續增加到2030年的46歲、2050年的56歲。

反觀印度和美國的中位年齡,1980年分別為20歲、30歲,2015年分別為27歲、38歲,2030年分別為32歲、40歲,2050年分別為40歲、44歲,今後的人口結構比中國要年輕得多。

另外,中國的勞動力/老人(20歲~64歲/65+歲)從1980年的10.3降至2015年的6.9,並將繼續降至2030年的3.6、2050年的1.7,勞動力短缺將使得中國經濟面臨下行風險。

再對比印度和美國,這兩個國家勞動力/老人2015年分別為10.0、4.1,2030年分別為7.1、2.7,2050年分別為4.4、2.4,今後勞動力比中國充足,養老壓力比中國要輕得多。

易富賢表示,中國需要生育率接近2.3(主流家庭有三個孩子)才能維持人口的世代更替和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然而,2000年、2010年人口普查顯示生育率只有1.22、1.18。

更重要的是,長期的計劃生育政策徹底改變了人們的生育觀念,社會經濟模式也都是圍繞主流家庭只有一個孩子而進行的,這種民不聊“生”的模式將慣性延續,中國要鼓勵生育,可能要比其他國家付出更多。

03

生娃是家事也是國事?我國生育率已達低谷,你願意為國家生娃嗎?

看到統計數據,很多人都會覺得很奇怪,被我們寄予厚望的二孩政策似乎真的沒能起到它該有的效果,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一方面,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口自然增長率會有著自然下降的趨勢。縱觀全世界經濟的發展歷程,我們可以看到,世界人口自然增長率有著一個歷史的下降趨勢,隨著一個國家經濟發展水平的不斷提升,人口自然增長率下降似乎已經成為了一個普遍性的趨勢,究其根源在於,經濟越發達人民的教育程度越高,從而對於孩子的養育也在不斷精細化,原先低質量的人口素質在不斷提升,最終大家都會不約而同地選擇少生孩子,這個趨勢在歐洲、日本、韓國等經濟較為發達的經濟體是普遍存在的,幾乎任何一個經濟發展的國家都在重複這個趨勢,所以即使沒有一孩政策,中國的人口自然增長率也會必然呈現出下降的趨勢來。

另一方面,隨著人口城鎮化的發展,孩子的養育成本也在逐漸攀升,原先在農村只是多一雙筷子的事情,但是在城市卻不是這麼簡單的事情,原因可以歸結於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城市所引發的高昂的人口養育成本。在經濟學上有一句很經典的名言“城市是最好的避孕藥”,誠然,隨著城市的不斷擴張,城市的人口規模不斷地放大,但是與之同時而來的就是人口消費水平的不斷提升。

僅以教育為例,中國是一個尊師重教的民族,我們從孟母三遷開始就從了都不會吝嗇在孩子的教育上進行投資,然而現在的所謂素質教育在某種程度上已經淪為了一場教育的軍備競賽,學校所能提供的教育僅僅是一個最基礎的教育,幾乎所有的孩子家長都會拼了命的在給孩子更多的教育機會和資源的投入。

二是已經形成的畸形的職場制度。由於中國的一孩政策,伴隨的是中國改革開放的進程,這就導致了中國現階段所有的職場制度都是根據一孩所決定的,大多數企業都沒有為企業的員工生二胎做好準備,對於企業來說,每個人都是企業的成本,如果你不能給企業帶來最直接的效益,企業就有一萬個理由放棄你這個人。

這件事在女性職場中更是明顯,如今隨著全面二孩的出現,職場對於女性的偏見正在與日俱增,對於未婚女性來說,你就是公司的定時炸彈,隨時都有可能結婚生子,對於已婚女性來說,你結婚生子的可能性日益增大,那麼企業將有可能在將近一年多的時間內支付給女性工資,卻沒有一個能夠正常工作的員工。所以,現階段職場對於女性的歧視正在無形中增加,這就是人口和職場制度的尖銳矛盾。

三是高房價擠壓的消費力。說到養育成本、說到職場制度這都是影響人口的重要原因,還有一個是房價,對於一個家庭來說,家裡增加了一口人必然需要增加居住的面積,然而這句話說起來簡單做起來難,之前由於長期一孩,二居室是標準的剛需住房,然而現在二孩了之後,三居室有可能才是真正的剛需,但是房地產市場高昂的價格,讓買三居室是一件談何容易的事情。

對很多年輕夫婦來說,大城市高企的房價更是難以承受之重。有網友無奈地稱,“房價是最好的避孕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