溼氣不除,全身受罪,不知道溼氣加重的4個跡象,可能會催生百病

俗話說“溼氣在,百病害;溼氣除,百病無。”溼氣重的人,很容易被各種疾病困擾。

時時刻刻犯困、感覺嘴裡苦澀黏膩、頭昏昏沉沉……這些“症狀”可能都是因為溼氣悄悄鑽進你體內所導致的。

溼氣加重時,身體會有一些異常的跡象,如果能夠及時發現,做出應對,會大大的減輕溼氣對身體的危害。

溼氣不除,全身受罪,不知道溼氣加重的4個跡象,可能會催生百病

溼氣加重的五個跡象:

一:體型偏胖

中醫認為,胖人多痰溼。

因此,體型偏胖、動作遲緩的人多有內溼。

二:舌苔厚膩

如果發現自己舌苔很厚膩,或者舌體胖大,舌頭邊緣有明顯齒痕的話,那就基本可以確定體內有溼,這就是中醫的舌診。

如果還伴有面色晦暗且發黃,早晨起床時眼皮浮腫,或眼袋明顯,這些信號說明體內的溼氣較重。

溼氣不除,全身受罪,不知道溼氣加重的4個跡象,可能會催生百病

三:大便黏膩

正常的大便是金黃色、圓柱體、很通暢的,便後用一兩張手紙就能擦乾淨。

一旦發現大便稀薄、黏膩、不成形,就可能是有內溼。

四:狀態差勁

體內溼氣一重,就覺得胸悶氣短、身體沉、懶得動、不清醒,吃飯時沒胃口。

中醫講“溼重如裹”,一種被包裹著、動不了的感覺,就是身體對溼氣的感受,好像穿著一件用水洗過但沒幹的襯衫那麼彆扭。

溼氣不除,全身受罪,不知道溼氣加重的4個跡象,可能會催生百病

溼氣加重,六個部位最受傷:

頭部:溼氣侵入頭部,則出現頭暈、犯困、頭重如裹。

下肢:溼氣侵犯下肢,可出現下肢水腫、腳氣等症狀。

關節:溼氣侵入關節,則關節痠痛、沉重、活動不利,痛處固定。

消化道:影響食慾,不想吃東西,還會出現口臭,大便不爽,易粘馬桶壁。

泌尿系統:體內溼氣重,且喝水較少時,小便排出不暢,易導致泌尿系統感染。

皮膚:溼氣過大會刺激皮膚大力散熱,負擔加重,免疫力隨之降低。因此,痤瘡、皮炎、溼疹、癬都會不請自來。

溼氣不除,全身受罪,不知道溼氣加重的4個跡象,可能會催生百病

溼氣加重,怎麼去除?學習五個小竅門

第一個,利用調味料祛溼

家裡常用的調味料如姜、蔥、蒜,不僅可以用來調味,還具有不可替代的藥用價值。

比如,我們可以嘗試在家裡煮一碗熱薑湯,用薑湯將體內的溼氣逼散出來,待到全身發過汗以後,病症就會有所緩解。

很多人為了避免淋雨後得感冒,也會飲用熱薑湯幫助祛溼。

溼氣不除,全身受罪,不知道溼氣加重的4個跡象,可能會催生百病

第二個,泡個熱水腳

夏季暑多夾溼,脾最怕溼,溼氣阻滯在脾胃,就會出現沒胃口、愛犯困、精神不振等表現。

夏季人體陽氣最旺盛,用溫水泡腳(足浴)能更好地刺激經絡,振奮人體臟腑機能,有助於祛除暑溼,預防熱傷風,讓人精神振奮,增進食慾,促進睡眠。

先天脾胃不好的人更適合每天晚上泡個熱水腳。

溼氣不除,全身受罪,不知道溼氣加重的4個跡象,可能會催生百病

第三個,按揉祛溼穴

足三里、陰陵泉和三陰交都是很好的祛溼穴位,溼氣重的人平時可以多揉揉。

足三里穴位於外膝眼下10釐米,用自己的掌心蓋住自己的膝蓋骨,五指朝下,中指盡處便是此穴。

屈膝,在脛骨內側髁的下方的凹陷中,就是陰陵泉穴。

在內踝尖上用自己的手指4指之上,按壓有一骨頭,三陰交穴位於脛骨後緣靠近骨邊凹陷處。

溼氣不除,全身受罪,不知道溼氣加重的4個跡象,可能會催生百病

第四個,適量的運動

運動出汗是很好的去溼氣的方法。

一方面由於現在工作繁忙,很多人都處於亞健康的狀態,缺乏運動,容易招惹溼氣的侵襲。

另一方面,由於夏季開空調,長時間處於寒涼的狀態,導致身體很多水分來不及排出體外,造成溼氣過重。

適量的運動,能夠促進排汗,有助於溼氣排出體外,也是最有效的祛溼方式。

溼氣不除,全身受罪,不知道溼氣加重的4個跡象,可能會催生百病

第五個,注意室內通風

室內經常不通風是加重溼氣的重要原因。

長時間呆在密閉的房間,特別是房間內潮氣重時,要適當開窗透氣。

另外地板溼氣重,年輕的大朋友、小朋友們都儘量不要坐在地板上玩耍。

溼氣不除,全身受罪,不知道溼氣加重的4個跡象,可能會催生百病

如果體內溼氣重的人,想要改善水腫、肥胖的體質,最好用飲食的方法健脾祛溼:

烏草根梔子茶:火麻仁、梔子、砂仁、甘草、陳皮、茯苓、藿香、薏苡仁、冬瓜、人參、白扁豆、顯脈旋覆花(烏草根)、萊菔子、紫蘇、佛手、葛根、桔梗、淡竹葉、紅豆、枸杞。

溼氣不除,全身受罪,不知道溼氣加重的4個跡象,可能會催生百病

每日水煎熬煮,當茶水飲用。不想煮或沒有時間煮的,可用烏草根梔子茶包,直接用開水沖泡5分鐘左右,即可飲用。

每天早中晚喝一杯,堅持一兩個禮拜,你會發現身體輕鬆了很多。

1、火麻仁含有豐富的親水因子,能夠鎖住糞便中的水分,避免大便乾結,起到潤腸通便的作用。

2、砂仁是一種健脾祛溼中藥,昧辛,性溫,歸脾、胃、腎經,能化溼開胃、溫脾止瀉。

溼氣不除,全身受罪,不知道溼氣加重的4個跡象,可能會催生百病

3、藿香中含有的揮發油,有促進胃液分泌、解痙止痛的作用,對小腸的蠕動功能有雙向調節的作用。

4、甘草是中藥中應用率最高的一味藥材,能消癰腫,利咽痛,解百藥毒,除胃積熱,去尿管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