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民國奇女子,居然是中國最大酒店集團的創始人

這個民國奇女子,居然是中國最大酒店集團的創始人

董竹君在錦江川菜館門前

新店開張,幸得貴人助

——儂,特吾顧來!

(喂,你過來!)

飯店裡裡外外全是人。有個人站在過道上,對著店裡的夥計大吼了一聲。

——儂今朝生意噶好,吃客搿能多,大老闆為甚伐出面?

(今天生意這麼好,顧客這麼多,店老闆為什麼還不來管?)

夥計一哆嗦。他認識這個人,是這家飯店的常客。這個人今天一早就來了,已經等了好一段時間,卻還沒坐上座位,終於忍不住發火了。

——儂幫伊剛一聲,來三伐?伊需要別個地方,吾好特房東剛額。

(你替我告訴她,如果需要房子,房東那邊我一句話。)

夥計趕緊把這話告訴了在樓上招呼客人的董竹君。

董竹君倒也不著急,仔細想了想:在上海這樣複雜又惡劣的社會里,錦江不過算是小商小販,不和這個人打交道是不行的。自己無任何靠山,又是個女子,想創業難,立足更難。要想長期維持下去,怎麼能拒絕這個人的好意呢?

因為這個坐不上座位的,不是別人,正是聞名上海灘的“三大亨”之一,大名鼎鼎的杜月笙。

杜月笙是錦江小餐的常客,幾乎沒有一天不來。但他每次到錦江,也不能例外,得在擁擠的隊伍裡等上很多時候才能就座。

這個民國奇女子,居然是中國最大酒店集團的創始人

上海灘“三大亨”之一 杜月笙

這是1935年3月份尋常的一天,這間小小的餐館又是客滿。

自從開業那天起,錦江的門口就擁擠得水洩不通,店門兩旁、馬路上都擠滿了顧客。店內過道、廁所旁邊,到處都添了座位,客人從頭頂上互相傳遞著菜餚和賬單。

即便是杜月笙這樣有身份的人,即便是上海軍政界有頭有臉的人物來這裡吃飯,也得等上很久。

來吃過飯的人都知道,這家川菜館的老闆是個女子。

這個女子名叫董竹君。

很多人並不知道這個名字。但是在上海灘這個江湖上,是她創辦了錦江飯店的前身。

在江湖之外,她是個極美麗的女人,智慧是她的鎧甲,才華是她的武器。

青年董竹君

人們對董竹君說——老闆娘,儂眼門前額鈔票辣特水一樣衝脫呀,可惜唻!

(店老闆,你眼前的鈔票像水一樣流掉了,多可惜!)

董竹君也明白,飯店需要擴大店面了。在杜月笙的幫助下,她迅速地將“錦江小餐”改建成了“錦江川菜館”。杜月笙還向法工部打了招呼,讓董竹君順利拿到了臨時特許營業執照。

一時間,社會上議論紛紛,人們認為她“神通廣大”。在創業之初,就有杜月笙這樣的名人施以援手,從此“董竹君”的名氣響徹上海灘。

在這個兵荒馬亂的時代,她一開業便是滿堂紅。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一個清貧的弱女子,終於在魚龍混雜的上海灘立穩了腳跟。

董竹君在錦江茶室門前

清倌人變身店老闆

在老上海的心目中,“老錦江”的招牌稱得上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在馬路上隨便找個本地人,問問他——爺叔,曉得錦江伐?(爺爺,知道錦江嗎?)

——錦江?曉得,曉得,伊是茂名南路浪向額伊間老飯店!客寧老多額!

(錦江?我知道,就是茂名南路上的那家老飯店,顧客很多的!)

“錦江”二字,自誕生之日起,便與董竹君的傳奇人生聯繫在了一起。

1900年,陰曆庚子年正月初五,董竹君出生於上海洋涇浜邊上的一個貧苦家庭裡。

幼年時的董竹君

董竹君的父親董同慶是個黃包車伕,母親李氏則在大戶人家做傭人,全家人省吃儉用,卻仍不得溫飽。小時候,父母叫她“阿媛”,人們稱她“小西施”。六歲那年,聰明的小竹君被父母送入私塾裡唸書。

在私塾裡,先生很喜歡董竹君,因為她背書背得最好,天性又機警,因此從未捱打過手心。但因為家境貧寒,吃不飽飯,小竹君心裡總有一個疑問,“為什麼我們會這樣窮苦呢?”誰也不曾想到,許多年之後,小竹君居然成了上海灘最有名的一位女老闆。

12歲那年,董竹君的家庭境況愈加貧困。為了維持生計,她被迫進入名為“清和坊”的堂子(當時的妓院)裡賣唱謀生,做三年的“小先生”、“清倌人”。

在堂子裡,慢慢長大的董竹君,開始留意起客人們談論的國家大事。她聽客人說,鴉片戰爭後簽訂南京條約,列強要瓜分中國,在廣袤的中國大地上,還有許多底層人民在受苦受難……

隨著時間的推移,小竹君愈發覺得,人是應該講自由平等的。她暗地裡告訴自己:“如果我會被富人,不管被什麼人欺負,我是受不了的,我要起來反抗。……不!我絕不能繼續做一片任人踐踏的落葉了!”

機緣巧合之下,董竹君結識了一個叫夏之時的革命黨人,時任四川副都督。看到夏之時經常穿洋裝,很是英俊大方,董竹君心生愛慕,一股腦把家境和押進堂子的經過都講給他聽了。

夏之時聽後,非常同情董竹君的遭遇,表示願意和她結婚,帶她離開這個不太清白的地方。於是董竹君裝病不做生意,藉機從堂子中逃跑,與夏之時結婚。那是1914年(民國三年)春末,她15歲,他27歲。

董竹君和夏之時的結婚照

此後,董竹君跟隨丈夫,輾轉於日本讀書。1917年秋,她跟隨夏之時返回在重慶西南面的合江老家。第二年全家遷至成都。

1919年上半年,夏之時被正式解除了軍職,在成都家中賦閒。在其後的幾年中,夏之時的脾氣越來越兇,夫妻二人的感情之間出現了巨大的裂痕,並且日益加深。

漸漸地,董竹君開始體會到,“生活在這種以男子為中心的的社會里,不管是富人還是窮人,女人總是沒有真正地位的”。1923年至1924年間,她一手開辦了“富祥女子織襪廠”;1926年,創辦飛鷹黃包車公司。

由於對少年時候貧困生活的印象太深,董竹君十分同情勞苦百姓。她曾經試圖說服丈夫,與她一起奮鬥:“我若能辦成這兩件事,為婦女、窮苦人做點事外,……顯示一下婦女同樣有賺錢的本事,和男子一樣可以獨立創辦企業”。但是夏之時仍然抽他的鴉片煙,打他的牌。

1929年春,正是蜀中時局最為動盪之際。董竹君感覺到黃包車公司和襪廠都有倒閉的風險,於是整頓家政和財務,將公司和工廠都關閉,把所有的資金暫時購置了田地。隨後,她獨自帶著雙親和幾個女兒由成都啟程,奔赴丈夫在上海的居所。

多年後,再次回到上海,眼前的景象早已物是人非。房子太小,一家人擠住在當時的法租界西門路,董竹君不僅要照顧一家老小,還要忍受丈夫時不時大發雷霆。

日子一久,董竹君多年來積壓在心中的怨憤再也不能容忍了。她決意提出離婚,自己幹一番大事業。

“我越忍讓,他卻認為我懦弱可欺,越是得寸進尺。”在那個離婚算是社會新聞的年代,董竹君毅然決然,向日益暴戾、囂張的夏之時提出離婚。

董竹君唯一一張全家福相片

直至1934年秋(民國二十三年),五年分居期後,夏之時來到上海。當時正遇董竹君的父親病重,夏之時對她說:“你父親病成這樣,你若是答應回川,我就拿錢出來給他治病,否則我就不管。”

董竹君深覺此人已無藥可救。幾天後,兩人正式離婚。

此事在社會上傳開,頓時一石激起千層浪。

然而,離婚後,由於市面不景氣,董竹君一度陷入了斷炊之危。母親去世,父親病重,失業,欠債,女兒們的養育費,以及社會輿論,壓得她喘不過氣來。為了生計,她到處奔波、籌集資本,經常出入於當鋪,孩子們也幾乎輟學。

正在她焦頭爛額之際,忽然來了一位不速之客。他自稱叫李嵩高,是四川人,對董竹君說:“你不認識我,對我突然來訪會感覺奇怪吧?因為你帶著孩子離開夏家後,四川社會輿論轟動一時,我也被這件事所吸引,欽佩你,故特來拜訪。”

李嵩高滔滔不絕地說了一番話。得知董竹君母女生活窘困,李嵩高願意從買槍支的款中支出兩千元,讓董竹君想辦法做點生意,把生活問題解決。

董竹君當時又疑又喜,覺得他很有俠義氣概,可是陌生人不知底細,怎敢接受。經李嵩高再三誠懇地勸說,她最終收下了這筆兩千元的資助,由此開辦了一家名為“錦江”的四川菜館,也就是錦江最初的原始資本的來源。

在錦江開始營業後,不到半年,董竹君開始向李嵩高匯去生活費用。除償清欠款二千元外,還接濟他生活費用一年有餘。李嵩高感嘆道:“想不到反而你給我幫助很大,難能忘懷!”1941年,董竹君得知,李嵩高回到四川后,被蔣介石擊斃,深為哀痛。

董竹君與女兒

靠川菜紅遍上海灘

——大老闆,敢問錦江搿兩額字,是從啥額地方來額?

(店老闆,錦江這兩個字,是從哪裡來的?)

某一天,杜月笙吃完飯,和董竹君閒談時,突然問起了店名的來歷。

——杜老闆,儂曉得四川額錦江伐?(杜老闆,你知道四川的錦江嗎?)

杜月笙搖搖頭。他確實不知道,在成都的東門外,真的有一條江水繞城而過,名叫錦江。

經杜月笙這麼一問,董竹君想起了一家人還住在四川時,她經常帶著孩子去江邊散步。錦江上還有一座望江樓,景色優美,是川中名勝之一,名叫“吟詩樓”。據史書記載,時任唐朝女校書的薛濤曾棲身於此,詩作存世90餘首,名叫《錦江集》。

董竹君曾站在這座樓上,記過一首詩:“望江樓上望江流,人自望江江自流。人影不隨江水去,江聲不斷古今愁。”

《錦江圖局部》

早年,董竹君還呆在丈夫那個大家庭裡的時候,人事很複雜,充滿了封建氣氛,家庭規矩也嚴。家裡面雖然僕人很多,但是一切家務的操作,像燒飯、洗衣、縫紉、繡花、做糖果、糕點、蜜餞、各種泡菜、過年臘肉、酒菜等等,都要媳婦們親自動手。

本來,董竹君做慣了“清倌人”、闊太太,於這些物事一概不會做。但這些事,都被夏家人看在眼裡。

家裡的丫頭告訴她:“老太太在和我們老爺(指夏之時)講,你是賣唱出身的姑娘,有傷門風,不能做正太太。叫他把你退掉,另外娶一個。”

董竹君內心說不出的氣憤。於是,她開始學習洗衣、做飯,並抱定用這樣的態度對待夏家人:第一,一切事情都以大公無私的精神處理,寧可自己吃虧。第二,跟著她們勤勞地操持家務。第三,凡事忍耐再說,儘量做到讓人們稱自己是賢妻良母。

由此一來,因為頭腦聰明,又生性要強,董竹君在夏家的幾年間,活生生練出了一手廚藝,能夠做得一桌好菜。夏之時也承認,董竹君的川菜做得十分正宗。

於是,手裡有了李嵩高給的兩千元,又決定要在上海開飯店以後,董竹君心裡有了打算,她想要在上海開一家川菜館。她認為川菜花色品種繁多,各菜各味,可惜當時在上海識者不多,實屬遺憾。

當年,上海的餐飲業尚不發達,能得到上海各界人士、旅客和外僑等讚揚的,只有廣東菜,四川菜則次之。“新雅”、“杏花樓”等廣東菜在當時的上海可稱首屈一指,但卻脫離不了一般餐館的吵鬧、庸俗氣氛。當時川菜有“陶樂春”、“聚豐園”等菜館,但因其味過濃,麻辣又重,故座上客除少數四川人外,當地人很少去光顧,因而生意清淡,盈利不多。

朋友聽到以後,便笑她說:“店還未開,計劃、希望一大堆。”還再三向她潑冷水,“你為什麼去搞油炒米飯?沒有流氓作兄弟,要在上海開設這類行業是自討苦吃呀!什麼企業不好做?偏要去吃這碗飯?”

董竹君反而胸有成竹,還把燒好的碗、碟給朋友看。瓷器潔白,式樣大方,上面還有疏疏落落的藍色竹葉花紋。朋友看過以後,覺得她心裡頗有想法,便也不再冷嘲熱諷。

他們誰也沒想到,這個小餐館,竟然會成為日後上海錦江飯店的雛形。

雖然手裡從李嵩高那裡得來的兩千元資助,但這些數目的錢,在當時的上海,只夠開一間規模較小的餐室。董竹君精打細算,到處尋找房屋便宜,又能鬧中取靜、位於中心區的店面房子,最後選定了上海法租界大世界附近的華格泉路,有一排坐南朝北的很普通的平房。

朋友看這條馬路十分冷清,又勸告董竹君:“這個地點不適宜開餐館,你看西蜀(隔壁一家川菜館)門前人稀生意淡。”

董竹君卻說:“我的看法正和你們相反。此地相當理想,經商一樣但方法各有其道,我不怕。”見她如此有主見,眾人便不再言語。

於是,董竹君就在“西蜀”隔壁,租下了一幢單開間、一底三樓、三個亭子間帶曬臺的店房,門牌是31號。

當時,樓下店堂擺四張小桌、賣客飯,二三樓大小各一間,大小桌座僅四五張。以家庭形式化,命名為“錦江小餐”。

董竹君是一個很有生意頭腦的人,當時還在報紙上登了廣告。

“錦江小餐”於1935年3月15日正式開業。

報紙上登的開業啟事

沒想到,錦江小餐營業第一天便是開門紅,盛況轟動了整個上海灘。此後,店裡每天都是座無虛席,連杜月笙、黃金榮、張嘯林這樣的人物,以及當時南京政府和上海軍政界的名人來吃飯,都要排上很久的隊。

由於生意火爆,董竹君有了進一步發展的想法。這時候,杜月笙伸出了援手,飯店擴展出幾幢房屋,改名為“錦江川菜館”。

擴建後,川菜館依舊門庭若市。董竹君一下子成了街頭巷尾的紅人。

雖然飯店的面積增加了幾倍,但是“訂座牌每日上、下午滿座,至少三天前訂座。汽車停放從華格泉路東頭,直到西面轉彎南京大戲院路口。”

杜月笙經常到董竹君的飯店裡吃飯,有時候天天都來。

十里洋場的一代梟雄,竟也會流連於華格泉路上一家小小的川菜館子。

當時的上海灘

在婆家的幾年裡,董竹君就練得了一手好功夫。開辦錦江後,她更是繼承了川菜“一菜一味、百菜百味”的傳統,講究刀法,注重輕辣,使得南北顧客的口味都能適合。

在錦江以前,還沒有一家飯店真正做到過菜餚色、形方面的裝置美化。錦江開門後,董竹君就身先士卒,做了第一次改良:在一大碗雪白的燕窩當中,放入一粒蜜餞的大紅櫻桃。在香酥全鴨的盤邊周圍,嵌上花鳥式樣的有色蔬菜。諸如此類,使食客有精緻美妙之感,從而食慾倍增。這在當時,現代烹調學還尚未成型的年代,實屬錦江的創舉。

很多吃客,本來只知川菜猛辣,不喜川味,嘗過“錦江菜”以後,才體會到微微辣的好吃之處。

錦江菜不僅好看、好聞、好吃,店內的香酥雞、紙包雞、筍乾燒菜等招牌菜,更是聞名中外,以至於1955年,著名演員卓別林在日內瓦與中國外交人員會面時,說他喜歡吃香酥鴨子,因為他來上海時,到錦江吃過這個菜。

開店之初的董竹君

在錦江川菜館開業之初,董竹君曾在店堂的東牆上,寫下這樣一句話:

“君若滿意,請告訴朋友;君若不滿,請告訴我們。”

由於曾經在日本求學,又受過“五四”後新文化思潮的浸潤,在董竹君看來,裝修設計的原則,應是“繼承我國固有的美學傳統,適當吸取日本、西方的優點,將中西方的文化有機地結合。”因此,她親自監製了室內外的裝修工程,並主持設計了錦江專屬的色彩、用具和格調。

店內上下左右二十幾間大小房間,均是曲折雅趣,連貫串通。店面上下四層全用光亮黑色瓷磚鑲嵌,店堂約三十平方米,銀灰色牆壁。店堂屋頂中央吊一盞蘭花水晶大燈,幾幅油畫將小小的店堂點綴得玲瓏精緻。

董竹君認為:即使是最好的陳設佈置,若無鮮花點綴,氣氛就會陷於沉鬱。因此,錦江的各個房間,都有色彩協調的盆景和花草來“錦上添花”。

錦江飯店內景

為了清潔、衛生起見,錦江的筷子都是以松木製成,外面套上紙套,裡面夾著各種饒有趣味的彩紙詩條,為顧客餐前助興。這種筷子使用時一掰成二,用後不復再用。這樣的“一次性筷子”,一時領了上海灘的風氣之先。

“連放牙籤,我都經常教夥計把雙手洗淨,把它倒在臺布上,挑揀小頭插進牙籤筒,大頭露外,符合衛生要求。”店面開張後,董竹君更是事必躬親——監廚、上菜、燙酒、泡茶、換臺布、洗擦碗碟、玻璃杯等,無不帶頭示範。

中年董竹君

自古以來,便是“求人不如求己”,做人須得“人窮志不窮”。在這個戰火紛飛的年代,董竹君以一個弱女子之身,在十里洋場的上海灘立住了腳跟,使得錦江的生意蒸蒸日上。

各界名流到上海,無不以品嚐錦江菜為一大樂事,無不想一睹店老闆的芳容。

時至今日,脫胎於當年“錦江小餐”的錦江國際集團,已經管理和經營了酒店7000餘家,客房總數超過70萬間,全球酒店集團排名第五、亞洲第一。

而這一切,正是源自於八十三年前,一個叫董竹君的“清倌人”,離了婚,拿著借來的二千塊錢,在華格泉路31號開的那家川菜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