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舍離:捨棄不了,就來點策略

斷舍離這個詞起源於山下英子的《斷舍離》一書,所謂“斷”,即斷絕無用之物;所謂“舍”,即捨去多餘之廢物;所謂“離”,即脫離對物品的迷戀。

人們多有囤積物品的習慣,這可能很大程度上是源於中國之前幾十乃至上百年物質生活的匱乏。

斷舍離:捨棄不了,就來點策略

我至今還記得小的時候讀過的一片作文,是講奶奶的針線包,作者說奶奶會收集各種小布頭、釦子、線頭等等存在這個針線包裡,當時小作者很好奇,直到有一次他的漂亮的新衣服上掉了一顆釦子,讓他很傷心,而這時奶奶不慌不忙地取出那個針線包,在裡面翻找一通,竟然找到了一顆能與新衣服想匹配的扣子,從此,作者知道了奶奶的針線包的作用,同時,奶奶的針線包也成為了奶奶艱苦生活中的生活智慧的象徵。集一切可用之物,在物質匱乏的年代,確實可以算作是一種生活智慧。

受此文影響,我也曾有一個針線盒,用以收集各種女紅用具,比如,繡十字繡剩下的綵線、舊衣服上拆下來的扣子、花邊等等,但很快這個小盒子就裝不下了。我們如今所處的時代與兒時讀到的作文中的奶奶所處的時代相比已發生太大改變。其一是我們的物質生活豐富了,物品的收集比以前容易很多;其二是我們的物質生活豐富了,我們不太需要自己準備材料去製作一些東西,所以,我們收集的一些原材料可能永遠都不會有能派上用場的那一天了,除非你願意花時間去專門做一些手工活,來專門讓他們派上成為一個工藝品的用場。

斷舍離,這個概念起源於20世紀末的日本,當時日本已經經歷過了經濟的高速發展,物質生活極大豐富,但是人們在最求高品質生活的物質享受的時候仍然保留著囤積物品的習慣,而物品的囤積多到一定程度就會影響到人們對生活的享受,提出“斷舍離”概念的山下英子是最早開始覺醒的人。

斷舍離:捨棄不了,就來點策略

斷舍離,這個概念在國內的流行還是近幾年的事情。我們也發展到了物質極大豐富的程度,物品的收集漸漸從一種生活智慧變成了一種生活困擾。於是,我們要開始思索如何捨棄我們生活中的不必需的物品。

要改變父母祖輩幾十年延續下來的收集物品的家庭習慣和思維習慣確實不容易,每當想要捨棄物品的時候,心中難免會覺得可惜。為了讓我們的生活空間更舒心,我們在捨棄物品的時候是需要講究一些策略的。

斷舍離:捨棄不了,就來點策略

日本的近藤麻理惠提出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法,她提出要以是否還有怦然心動的感覺來決定物品的去留。要能夠隨時捕捉自己的怦然心動的感覺需要一個人有著高度的自我覺察才能夠做到的。相信能夠做到以怦然心動為原則來決定物品的去留是一種非常高效捨棄物品的方法,可惜我至今都還做不到。

有極簡主義者提出以物品的使用頻率來決定物品的去留。以衣服為例,找出所有的衣服,如果有的衣服已經兩年都沒有穿過了,就應該果斷捨棄,因為兩年都不曾穿過的,在將來也基本不會再穿,所以應當果斷捨棄。從理性的角度去思考這個問題,確實有道理,但有的時候我們依然難以割捨一件物品,那是因為我們難以克服心懷可惜的念頭,難以忘懷物品所代表的那一段曾經的時光或者情感。

當我們因為覺得可惜而難以割捨一件件物品的時候,我們可以換個思維方式。比如不把可用之物直接丟進垃圾桶,而是把他們放到垃圾桶的旁邊,這樣有需要的人自然會來將他們取走,這些物品也將會被派上新的用場,依然是物盡其用,就不會覺得可惜了吧。亦或者是把尚有可用價值的物品捐贈出去,也是一個好辦法。

給總也捨棄不了但又失去怦然心動的感覺的物品找一個捨棄它的理由。我總會在出門去旅行的時候帶上幾件不太想再穿的舊衣服,讓這些衣服就做最後的一次使用。旅途中清洗衣物不方便,穿髒了就直接扔掉了,一來少了洗衣服的麻煩,二來減輕了行李的重量,三來自己的旅行照片給這些衣服最後的紀念。這條我自己想出來的策略是我執行得最好的策略。

斷舍離,也許也如每個人都要走的人生之路一般各有不同。別人的經驗可以借鑑,但是隻有自己想出來的,實踐中總結出來的才是真正屬於自己的好方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