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孝東:走過父親修的路

何孝東:走過父親修的路

恩奉公路

2018年4月上旬,恩施作協到太陽河開展“紅色文藝輕騎兵”走進民歌之鄉主題筆會活動,我榮幸參加。

小時我多次聽父親講起太陽河,還講秦始皇12關趕山的故事。20世紀50年代末,父親在那裡修公路。

14日,我們乘車沿著父親修過、養過的恩奉公路,對水田灣、騾馬店、魚兒碑、上馬墩、插馬鞭、始皇睡過的油光石、三國時期12關楚蜀界碑等歷史古蹟進行實地採訪。

何孝東:走過父親修的路

(一)

清早走訪水田灣

父輩修路之艱難

清早走訪水田灣。

名曰水田灣,不見一丘田,灣倒是接二連三,只是坎邊一條咕咕流水的溪流吸引了我。

河道寬3-4米,河水清澈,魚翔潛底,河床到處都是大大小小的紅色油光石,怪石嶙峋,水流撞擊在石頭上濺起雪色浪花,河邊老大娘一邊悠閒地哼著民歌,一邊手持棒槌彎腰捶打著清洗的衣物,岸邊的杜鵑花紅得耀眼,蜜蜂在花叢中飛舞……

何孝東:走過父親修的路

大娘熱情的問:“是來這裡旅遊的吧?到我家去喝茶,老爺子在屋裡!”

大娘的父親鄧某89歲,戴一副老花眼鏡,手裡拿著報紙,見客人來,連忙搬椅子,盛茶水。

提及門口的路與河,他如數家珍,娓娓道來,原來他祖輩都在這裡住,自己也是當年修路人。

過去老百姓在河邊燒木炭,人們隨稱小溪“炭窯河”,後來覺得這名字俗,依諧音就喊“太陽河”。

何孝東:走過父親修的路

路叫恩奉路,是恩施至奉節的交通幹線。工程分兩段進行,白楊坪至12關由恩施負責,三角壩至12關由奉節負責,1958年動工,1960年通車。

鄧老回憶起修路時的艱苦歲月,顯得有些凝重,訪聽得知,一個雨後的日子,鄧老的哥哥與鄧老同在工地抬石頭,山坡陡然發生塌方,一塊巨石滾下,哥還沒來得及躲閃,石頭將哥哥壓成肉醬,鄧老和3名工人受傷。

那時國家困難,人民生活艱苦,尤其是1959年大幹旱,沒飯吃。儘管如此,工程仍未停,從全縣抽調1000多農民吃住在工地,無論嚴寒與酷暑、颳風與掃凌、天晴與下雨,都是起早貪黑,打鋼釺,抬石頭,挑土方,砌堡坎,肩挑背扛。

何孝東:走過父親修的路

鄧老的話勾起我對父親的追思。

父親是當年修路的民兵排長,工地在12關半山腰,30幾個民工分3個班管理,負責1公里路開挖。

那時沒有挖機、剷車等現代化工具,修路全靠勞力,生活十分艱苦。

恩施路段工程總指揮馮茂春,山東人,40來歲,參加過遼瀋戰役。軍人出身的指揮長將部隊的管理帶到地方,把工人按營、連、排、班的編制組建12關公路工程民兵營,實行軍事化管理。早上點名出操,白天干活,晚上還要召開班組會,彙報和研究工作。

父親讀過5年書,寫得一手好字,能說會道,最初在指揮部辦公室負責調度和後勤。1958年冬,一連一排馬排長在工地排啞炮時發生爆炸而不幸犧牲,指揮部就安排他接任排長。一連一排是尖刀排,負責最艱難的工地。

父親的工地在12關山口下,這裡灌木叢生,有野豬、豺狼、狐狸、刺蝟結群遊動,沒有人戶居住。工地上的工程工具、生活物資,要麼肩挑背扛,要麼騾馬託運。為防野豬、豺狼傷人,班、排配備了步槍、火槍、刀叉等防身武器。

何孝東:走過父親修的路

古路尚存

一排民工多半是燈塔、永紅、紅星、天橋、頭道、譚家等低山區鄉的中青年農民,兩個月才能回一次家,冬季不適應這裡的高寒氣候,沒辦法洗澡,缺衣服換洗,渾身長蝨子,手、腳、耳生凍瘡,鑽心的癢,摳了就流血、灌膿。

山上早晚溫差大,民工易傷寒,醫療衛生跟不上,父親就組織各班採挖薄荷、生薑、金銀花、紫蘇、陳皮泡水喝,預防流感。遇到傷寒重的病號,父親帶衛生員用銅錢刮背心療法處置。這辦法很痛苦,但很有效。病號把上衣脫完,胸朝下背朝上的躺著,旁邊燒一盆火,衛生員用夾子把銅錢烤熱,在銅錢上蘸桐油,再在病號背心來回地刮,颳得紫紅,痛得病人流冷汗,除去寒氣,病就好了。

那是差飯吃的年代,民工生活定量制,每人一天6兩糧食,三分之二的包穀三分之一的米,不足部分靠紅苕、洋芋、南瓜、蘿蔔來彌補,沒有肉吃,合渣是主菜。缺肉缺豬油,糧食供應不上,超負荷的體力勞動,民工個個都是黃皮寡瘦。儘管如此,沒有逃兵,沒有怨言,個個幹得還來勁。

何孝東:走過父親修的路

父輩修的路尚存

父親的工地大多是青石山,有三分之二的地方要開山放炮,最難的是打鋼釺,最危險的是築炮眼。

每個炮點要3人同時作業,1人掌鋼釺,2人持錘打,每打一錘,掌鋼釺的要把釺幹轉動一下,錘子落在釺把上,工人就喊一聲“嗨!”。工地到處都是“嗨!嗨!嗨!……當!當!當!......”的打炮聲,時而夾雜著民工的山歌聲:

“嘿約嘿約嘿……

炮聲像打雷!

嘿約嘿約嘿……

妹娃兒長得美!

嘿約嘿約嘿……

郎哥在打錘!

嘿約黑約嘿……

炮眼三尺三!

嘿約嘿約嘿……

石頭下了山!

嘿約嘿約嘿……

么妹兒臉好看!

嘿約嘿約嘿……”

……

在這深山老林連人戶都沒有,哪有妹娃?只不過是工人們疲勞時的一種精神寄託,想家想老婆想親人......

何孝東:走過父親修的路

打眼子很慢,一上午只打得1尺深,開山炮眼一般不低於3尺,這個進度,要一天半才能打一個。

炮眼打好後要洗眼子,方法是往眼子裡灌水,找一個木棒纏上布條,慢慢把眼子裡的水醬沾出來,直到眼子裡沒有粉末為止。

眼子洗淨後開始築炮,這是技術活,危險。

先往眼子裡放泥巴,再用木棒把泥巴築緊,深度1寸。接著放炸藥,深度9寸,用木棒慢慢築緊,再把裝上導火線的雷管輕輕放入,要放到眼子正中央,觸底後,一手拿火索,一手朝裡面灌炸藥,用木棒輕輕築實,深度一尺二,之後,再往眼子裡灌泥巴,邊灌邊用木棒築牢固,直到炮眼口。

炮眼築好就上報指揮部,每天下午四點半安排安全員警戒,手持小紅旗,口含小口哨,邊吹邊喊:“放炮囉!放炮囉!……注意躲避”,確認安全後,下午5點通知點炮員點火,6-10分鐘後,全線“嘭、嘭、嘭……轟、轟、轟……”的炮聲響徹雲霄,地動山搖,騰騰煙霧夾雜著硝煙味兒卷向石乳峰。

石頭炸開了,民工們分五個工種作業,抄石頭,碎石頭,抬石頭,挑泥土,砌堡坎,分工明確,各司其職。大的石頭要4至8個人抬,每人一根打杵,“嘿吙!嘿吙!……”的喊著號子,邁著同一的步調。碎石聲,吆喝聲,號子聲,此起彼伏,你爭我趕,好生熱鬧。

60年下春,指揮部來工地通知父親,說家裡有急事要他回去。父親心裡清楚,老母久病不起,這下肯定是生命危在旦夕。但工程正忙,副排長又受傷,帶兵的怎麼能離開?父親黑青著臉,撂下兩滴淚珠,沉痛的對通訊員說:“告知我家人,工地正處於關鍵時刻,老人的後事由兄弟做主辦理,等副排長出院後我再回家向老人請安!”

父親回家時老人已入葬半月之久。他在老人墳頭,痛哭流涕,悲痛得暈倒在地……

父親這輩人就是這樣,先大家後小家,時時處處想國家。

正是有父輩們艱辛修路,前輩們辛勤養路,路在不斷改造升級,才有了今天鄧老門口這條柏油路。

恩奉路已成為恩施西北邊一條重要的旅遊路,正拉動著當地及周邊地區經濟快速發展。

何孝東:走過父親修的路

(二)

騾馬店街天井在

魚兒碑文故事來

上午,天空飄著霏霏細雨,山間雲霧繚繞,青山正是芽出鞘,嫩綠可咀。我們穿著雨衣、撐著雨傘參觀了離太陽河集鎮1公里的騾馬店、魚兒碑。

騾馬店就是過去馬伕住宿、吃飯、栓騾馬、休息的街坊。魚兒碑就是兩塊鑲有魚兒的石碑,石碑上的魚兒一尺長,雕有魚兒的兩塊石碑對稱的依附在墳墓的主碑兩旁。魚兒碑劉氏墳墓離騾馬店300米,在一塊洋芋地裡,墳大碑壯觀。

街坊一個90歲的老頭兒向我們講述了魚兒碑來歷的傳說。

相傳死者在生是鯉魚精轉世,某天,她在屋裡洗澡,一個傭人從門縫裡偷看,發現洗澡的不是人,而是一條鮮紅的大鯉魚,魚兒盡情的沐浴在燭光照耀下的木桶裡,輾轉反側,傭人一時納悶兒,慌作一團,驚慌中撞響了門,響聲嚇壞了沐浴中的魚,鯉魚陡然暈倒在盆中,室內頓時一縷青煙騰空而起,就再也沒有聽到動靜。家人趕到,發現主人已經氣絕於木桶。這樣,人們就認為主人是鯉魚精轉世,在給死者立碑時,就打了兩塊鯉魚石碑附在主碑旁。

碑文記載,劉氏祖輩在清朝乾隆年間從焦莊遷至於此,在這裡開飯鋪,建染房,置田土,由小做大,逐步發展,逐漸發展成熱鬧的騾馬店。

何孝東:走過父親修的路

魚兒碑

騾馬店老街長約300米,街道是條形油光石、青石鋪就而成,石面隱隱泛光。街寬3米,兩邊的木板瓦屋保存完好,街中段靠山邊的一棟四角天井老屋還氣勢,佔地300平米。房內居住的老人向我們講述他們對騾馬店所知曉的故事。

一個90歲的老奶奶引著我們走進一棟保存完好的四角天井屋,訴說著她14歲到這裡來做童養媳的心酸史。

在那兵荒馬亂的年代,這裡沒有公路,只有塊石鋪就而成的山間驛道,衣食住行的生活物資全靠騾馬和挑夫,這老街就是過客吃住的地方。從這裡爬山到12關山頂15華里,再從12關下山到三角壩15華里,從太陽河到雲陽240華里,肩挑背馱,萬分辛苦,若是在12關遇到搶犯,折財不說,性命難保。

何孝東:走過父親修的路

騾馬店

恩施、龍山、吉首、桑植等毗鄰鄂西南的縣鄉及貴州北部的部分地區缺食鹽,“要吃鹽上雲陽”成了老百姓的口頭禪。

湘鄂西邊界的商人或農民就把本地的茶葉、豬羊牛皮、生漆、木油、木炭、黑桃等土特產通過騾馬或挑夫運往雲陽和萬縣,再從那邊購回食鹽、大米、黃豆、布匹等。這條運輸線經恩施城,過龍鳳壩、白楊坪、太陽河,上12關山頂再下山,經三角壩到雲陽和萬縣。從騾馬店到三角壩的這30華里就是過去最難走、最危險的一個商業通道。

何孝東:走過父親修的路

四角天井屋

老人越講越激動,淚流滿面,彷彿回到那熱鬧非凡的舊市交易市場,回到她那不醒世事的風花歲月。

老奶奶看上去才70多歲,身體硬朗,顏容慈祥,一口白牙,滿頭烏髮,眼不瞎、耳不聾,記性好。可以推測,老人過去絕對是美女,秀美顏容不知醉倒多少匆匆過客。

歷盡滄桑的老人居然現在還這樣硬朗,這與太陽河的好山、好水、好生態息息相關。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說明太陽河很適合於人居住。

這街坊是過去太陽河最熱鬧的地方,無論白天黑夜,都是人來人往,人馬不斷,騾馬的駝鈴聲,挑夫的號子聲,小二的叫賣聲,還有么妹郎君對唱的情歌聲在山灣輾轉回蕩,老人的話語勾勒出太陽驛站的繁華。

奶奶的孃家在老街後面不遠,為了生存,她14歲就被這家收為童養媳,嫁給一個大她20多歲的武大郎式的矮男人。他一臉的麻子,黑黝黝的臉,幾顆齙牙老遠就瞅得見,說話不關風,結結巴巴,是一個醜男人。一個豆蔻年華的少女就這樣做了他的二房。剛進婆家就被矮男人的面孔嚇破了膽,害得她三天三夜不吃不喝。好的是這人心地善良,對小媳婦疼愛。

舊社會的規矩,童養媳是不能回家的,儘管眼前隨時可以看到父母親,但都不允許叫聲爹和娘,所以,當她看到媽老漢兒心裡就痠痛。

一個身體和生理還不成熟的姑娘接連為這個男人生了3個兒子。孩子可不像他爹,個個虎虎有生氣,臉蛋兒白皙,淘氣聰明,公婆見人就誇小媳婦兒漂亮能幹,是仙女下凡,帶人氣。

7年後太陽河解放了,共產黨廢除各種封建陋習,窮人當家做主,童養媳成了迷人的大少婦,她才頭次回家喊一聲爹和娘。

老人說,解放就好了,現在就更好了,不愁吃不愁穿,村村通公路,家家修新房,人人有手機,戶戶買小車,娃兒們上學不要錢,看病有醫保,貧困人員政府幫,老了有依靠。

何孝東:走過父親修的路

(三)

始皇趕山睡石古

傳說故事玄乎乎

雨在不停的下,可絲毫不影響我們踏青走訪之激情。

車沿著父親修的路走走停停,我們下車探訪沉睡於林中那棗紅的石階古驛道。插馬鞭、上馬墩等處的坡梯石階保存完好。條石坡階寬2米,坡度在20至30度之間,路面油光石的光滑已被青苔和落葉松針所點綴,古道兩旁的松樹、山茶樹及灌木競相廕庇,時而從林中躍出幾隻金黃色茸毛松鼠,時而幾聲鷹叫,還有路邊潺潺流水,本已無人問津的幽靜驛道更顯陰森,感覺這就是《闖關東》的實景劇場,頓生有被打劫的心裡畏懼。過去農民真是苦,在那民不聊生的舊社會,老百姓為了生計,既要與惡劣的自然環境相抗爭,還要與謀財害命的劫匪玩著命。

何孝東:走過父親修的路

插馬鞭

下午,我們驅車來到白果坪村的蠟燭臺,下車後前往大樅樹。一退休幹部介紹,秦始皇趕山睡過的大石頭就在這。

這裡過去有一根生長了300年的大樅樹,粗而高大,4人牽手合抱還圍不下,可見樹有好粗。挑夫、騾馬經常在樹下遮廕庇雨,還有男男女女的人在樹下對唱山民歌。可惜這樹在大躍進時期被砍,古松含淚充當了冶煉鋼鐵的木柴被扔進了火爐。

我們下車沿石階步行1000米,來到一塊巨石前,終於看到秦始皇趕山時睡過的油光石。

巨石為淡紅色,呈方體型,長5米,寬4米,高2米,呈南北狀橫臥於半山間,緊靠巨石的北面有一棟新式農舍,在巨石南角200米處有一棟100餘年歷史的木板房,房前道路鋪滿了紅色油光石,房屋陳舊不堪,老樣式,臨路開門窗,應是驛站舊店鋪。

何孝東:走過父親修的路

大油光石

大家紛紛爬上巨石,去尋找皇帝睡覺留下的影子。

石面已不光滑,長滿了青苔,但中間確有形似人手樣的凹陷痕跡,臂長80公分,一端似關節,一端似手掌。大家用腳扒開青苔,但怎麼也看不見其他的痕跡,這哪裡有什麼皇帝的身影呢?

我們帶著疑惑來到木房找到76歲的房東白傳斌。白某介紹,他祖輩從江西來這裡,他這代應是第五輩,祖輩們在驛道邊建房置業,做小買賣養家餬口。

白某自小就看見這塊紅色的油光石,傾聽長輩講述秦始皇趕山的故事。

何孝東:走過父親修的路

尋找影子

皇帝帶著神鞭,從四川往湖北到這裡,要把四川的山趕到湖北去填官渡口,在這裡遇到觀音娘娘,觀音娘娘與皇帝打賭,說在天亮以前把山趕到官渡口,就給皇上送100雙繡花鞋。始皇把山趕到吳蜀交界的12關時,已近黃昏。觀音娘娘使了個花招,安排老百姓打雞籠,一時山中雞鳴狗吠,始皇聽到雞鳴聲,頓感賭輸了,疲倦之極,不如躺在這平展的石頭上睡他一覺。始皇天亮起來時,發現自己的背影印刻在石頭上。

白某說他小時候常在石上玩,看到石面有人影。過去這裡窮,沒有場壩打黃豆、曬糧食,附近農戶都把巨石當曬場,尤其是用連蓋(一種土家竹器)打黃豆、打麥子,加上多年日曬夜露的風化,石面磨損嚴重,現在基本上看不到人影了。

誰都知道,說秦始皇來這裡趕山時睡一覺留下背影,這是天方夜譚。但這故事在坊間的確流傳了幾百年,玄乎其玄。

恩施是個旅遊勝地,尤其是太陽河,處處皆風景。那麼,何苦硬要說這是真的呢?這自古皆傳說!重要的是我們怎麼去利用這些傳說來挖掘具有本土氣息的旅遊文化資源來增強太陽旅遊文化神奇色彩,以拉動本地旅遊產業發展,提升太陽河的旅遊品味,帶動本地農民發展經濟,增加人民群眾經濟收入,這才是根本。

筆者建議,當地旅遊部門可以借傳說之力,借風揚帆,請藝術大師修復始皇背影,把這裡作為民歌之鄉的一個得力景點進行打造,以滿足廣大遊客的獵奇心理。

何孝東:走過父親修的路

(四)

十二乳峰直雲霄

吳蜀界邊有匪盜

中餐後,我們仍然乘車沿著恩奉路來到茅店子。

群眾介紹,這裡過去叫穿心店,是驛道上的一個關卡,過關的人、挑夫和騾馬要在這裡休息補給,人馬撐飽肚子後才有力氣爬上石乳峰。

這次採風,我聽說到關於12關地名的兩個傳說版本。

一個版本,山上最高的幾個山包,圓潤飽滿,長得像豐潤婦女的兩個乳房,隨曰石乳峰或石乳關。

另一個版本,三國時期吳、蜀兩國交界的老百姓在這裡爭山界,兩國各派6個官員到山頂關口確定吳蜀界址,雙方共12個官員來這裡處理好界限,後來老百姓就稱這裡叫12官(關)。

何孝東:走過父親修的路

這不像兩個乳房嗎?

車子經過茅店子就進入石乳關隧洞,洞內燈火通明。鄉黨委書記張麗紅介紹,這隧洞是恩施、奉節兩地政府2007年5月合建,2011年1月竣工通車,全長2580米,恩奉兩地通行縮短14公里,從此結束了恩施、奉節兩地人民翻越12關天塹的艱難歷程。

說起父輩修的路,應該是從石乳關山頂到茅店子、從茅店子到太陽河、從太陽河到九根樹、從九根樹到白楊坪一線的白奉公路。

隧洞的通車,極大的方便恩施與奉節、巫溪、陝西鎮平、西安等地人民群眾的交往,加速了周邊地區經濟發展,尤其是近幾年太陽河至三角壩一帶旅遊業發展。

何孝東:走過父親修的路

我們乘車穿過隧洞進入奉節三角壩,再從三角壩上12關。

奉節三角壩境內,山大人稀,森林茂密,寬敞規範的柏油路通到山頂,可見奉節縣在打造旅遊景區上的巨大投入。

在山頂的一個三岔路口,我們看到一塊標牌,標牌標註石乳關1788米。從這裡往東去的一條坑坑窪窪的機耕路就是去湖北恩施。我們從這裡乘車走5分鐘就看到路邊古老的1塊界碑。界碑東面刻有“吳”字,西面刻有“蜀”字,灰黑灰黑的界碑尤顯古老。史志辦的同志介紹,這就是三國時期吳國、蜀國的分界線。由此看來,太陽河人過去是孫權的臣民。

何孝東:走過父親修的路

吳蜀界碑

何孝東:走過父親修的路

我們下車觀望四周。從這裡往南面山上看,有4個山包並排直聳雲霄,綠色的灌木厚厚的覆蓋著山體,山包渾圓,中間的兩個山包稍微高點,勻稱的連在一起,看上去確像孕婦的兩個乳房直挺雲端,這應該是12關的最高峰。大山西面是奉節縣興隆鎮(三角壩),繁華的集鎮就位於山谷下面的平地裡。大山東面為恩施市太陽河,溝壑縱橫,地勢沒有三角壩那樣平整。

何孝東:走過父親修的路

石乳峰

我們在界碑前合影留念,盡情遐想一兩千年來人們在這條吳蜀驛道上艱難穿行的生活歷程,更遙想到解放後吾父輩在這裡頂烈日戰冰雪修路時那揮汗打鋼釺、冒雨抬石頭的堅強背影:這是在共產黨的領導下,於解放後的20世紀50年代末,恩施、奉節抽調幾千農民曆時2年修通了恩奉公路,結束了“蜀道難難於上青天”的千年歷史。

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7年前石乳關隧洞通車,這條父輩修的石子子路完成了他40餘年的歷史使命。

合影後,我們繼續沿著父輩修造的路從關口往下走。自隧洞通車後,這老路就少有人走了。道路多年未維修,路面損毀嚴重。就路而言,這與山西面的奉節相比,感覺恩施的旅遊戰略意識有待提升。這裡山大人稀,森林茂密,氣候宜人,又有古時的老驛道,沿途有這麼多歷史軼事和神話傳說,這都是提高旅遊附加值的眾多含金量元素,那麼,就該注重老公路、舊驛站的維護和修繕工作,這對太陽河的社會經濟發展,對恩施市西北邊鎮旅遊業興盛,對當地百姓脫貧致富都具有實質性意義。只要方法得當,措施得力,3至8年期間,這裡將會成為人們避暑旅遊的好去處。

何孝東:走過父親修的路

道路崎嶇不平,車輛顛簸不斷。但車上同志還在聚精會神的聽史志辦的講述舊社會12關匪患擾民的故事。

據當地一個還健在的88歲陳老介紹,解放前12關這裡有搶犯,劫匪出入川鄂邊界,劫財害命,人心惶惶,凡是出入12關的,總是膽戰心驚。陳老記得,本地黃氏三兄弟,老大、老么均是土匪,老么還是保長,由於他耳朵大、腳跛,所以老百姓又叫他“大耳朵”或“真跛子”。

大耳朵嗜賭如命,經常在沈大地主家打牌賭博,輸錢了就帶著一幫搶犯持槍上12關,幹起傷天害理的事。土改時期,老大老么都被政府鎮壓。

這只是劫匪的一個小縮影,追溯古遠,這裡不知發生了多少恐怖、殘忍的打劫案件,所以民間說:“不怕蜀道難,就怕匪上關”。

1949年11月至1950年底,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武裝剿滅了長期騷擾關口一帶的唐氏土匪幫,匪患才得以根本消除。

何孝東:走過父親修的路

梭布埡石林

客車沿著父輩修造的石子子路下山後,我們還參觀了山水秀麗的雙河嶺和天下一絕的梭布埡石林。

太陽一日遊,走過父親修的路,感慨有二。

一是激發我對父輩這些勞動人民的敬仰之情。

父親離世28年了,父輩的撫育與教誨終生不忘,很想寫點什麼表達兒子對父親的懷念,但一直沒動筆。這次筆會,走過父輩修的路,感悟修路的艱辛,認識到政府修路的重要意義。現在看來,要是沒有千千萬萬前輩的艱苦奮鬥,哪有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革命如此!社會主義建設亦如此!作為新時代中國勞動者,要不忘初心,珍惜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發揚艱苦奮鬥的工作作風,砥礪前行,實現偉大中華民族復興夢!

何孝東:走過父親修的路

石林巨獸

二是太陽河是個美麗的地方。

這裡旅遊資源極其豐富,前期開發的梭布埡石林,已廣為人知。有待開發的自然景觀有雙河嶺、李爸溝等,人文景觀有騾馬店、12關鹽商古驛道、秦始皇趕山在太陽河境內的系列傳說等。

歷屆鄉領導都看到旅遊強鄉的巨大潛力。為加速太陽河旅遊業發展,這屆鄉領導力主創新驅動,大打組合拳,齊頭並進,在鄉村大力開展全民體育活動、山民歌演唱活動,鄉黨委書記張麗紅還被評為2017度“全國群眾體育先進個人”,張麗紅在天津受到中央1號首長的親切接見。這些創造性的工作,已對推介民歌之鄉的旅遊業發展起到積極作用。

在人們心中,大美太陽河已越來越充滿生機與活力!

何孝東:走過父親修的路

太陽河歡迎你

何孝東:走過父親修的路

何孝東:走過父親修的路

何孝東,男,恩施市人,1990年畢業於湖北民族學院中文系,曾在旗峰壩鄉政府、恩施市公安局工作,現供職於恩施市發改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