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瞧瞧:歷史上幾個著名的京劇科班

“喜連成”——“富連成”

1904年1月5日,北京城內最大的京劇科班“喜連成”成立。“喜連成”有一套嚴格的《梨園規約》,學藝者必須遵守,此規則後來成為梨園行規。

來瞧瞧:歷史上幾個著名的京劇科班

喜連成創始人(右起)葉春善、蕭長華、唐宗成

最要:

後臺不得犯野蠻。撞闖祖師龕、鑾駕、供器桌、鬥毆拉賬桌、摔牙笏、砸戲臺、捅人名牌、掄箱板等情形,一律罰辦不貸。後臺座位管理各有次序,不得亂擾。管事人坐帳桌,催場人上下場,坐後場門旗包箱。生行坐二衣箱。貼行坐大衣箱。淨行坐盔頭箱。末行坐靴包箱。武行上下手坐把子箱。醜行座位不分。

最忌: 

後臺不得坐箱口。大衣箱上不準睡覺。箱案不得坐人。不得兩腳磕箱。上玉帶不得白虎。後臺不準幌旗。加官、財神、喜神,各臉不得仰面,戴臉不準照鏡說話。戴王帽遇草王盔不得同箱並坐。扮關公、神佛角色須淨身。後臺不得張傘,不準奕棋,不準合掌等。

譚鑫培

1847年生,湖北江夏(今武昌)人。幼在京習藝於金奎科班,初演武生兼武丑,後改老生。後加入喜連成,發展了京劇老生的表演藝術,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唱腔悠揚婉轉,世稱“譚派”。1900年前後,成為京劇藝術的主要代表人物,風靡一時。有“小叫天”之稱,故譚鑫培藝名一度為“小叫天”。1917年逝世。

來瞧瞧:歷史上幾個著名的京劇科班

譚鑫培在《轅門斬子》中扮演楊延昭

1912年牛子厚將科班倒給沈仁山接辦,改名“富連成”。1921年社址遷至虎坊橋。1935年由沈秀水接管,後因沈家破產抵債,葉春善病故後由其長子龍章繼任社長,科班自負盈虧,1948年終因入不敷出,無力延辦下去而宣告解散。

“喜連成”——“富連成”歷時長達四十四年,是自清咸豐、同治以來,延續時間最長、組織規模最大、培養人材最多的科班。先後培養出喜、連、富、盛、世、元、韻七科,共700餘人。

“崇雅社”

1916年“響九霄”田際雲於北平首創的女科班,共招收女學生57人,兼授京劇、梆子,培養了生、旦、淨、醜的各行女演員。出於此科班的有老生鐵寶山、李伯濤等,小生梁桂亭等,武生梁春樓、粱瑞樓等,旦角金少梅、福芝芳、常九如、張碧玉、鄭菊芳(武旦),淨角張子壽、範風茹、龔翠蘭等均曾享名一時;該科班於1916年8月14日於天樂園首次亮相,劇目為《池水驛》、《汾河灣》、《賈家樓》等,隨之又演出了《二進宮》、《青石山》、《惡虎村》等諸多劇目。

來瞧瞧:歷史上幾個著名的京劇科班

崇雅社

科班歷時三年,於1919拆散。後來金少梅、福芝芳等仍以崇雅社名義演於城南遊藝園。碧雲霞、秦雪芳、雪豔琴、孟麗君、孟小冬、雲飄香、於紫雲、於紫仙、蓋榮萱、蓉麗娟、李桂芬、李慧琴、方震濤;蘇蘭舫、郭瑞卿、任絳仙、章遏雲等相繼在此演出時,班底基本是原崇雅社演員,仍保持坤班的性質。田際雲晚年仍拄柺杖多次來此進行藝術指導。

斌慶社

北京著名的京劇科班之一,它位於宣武區和平門外大百順衚衕西口路南30號(今40號)。1917年由著名“俞派”武生俞振庭與果湘林合作於俞宅院內,當年振庭姐夫、名旦[[孫藕香]]亦為股東,曾任該社社長,其子孫毓堃幼承家學亦帶藝搭入此班。此班學生,以“斌”、“慶”、“永”三字排名。

來瞧瞧:歷史上幾個著名的京劇科班

俞振庭(中)

1919年,學生經過兩年多的學藝,便開始登臺實習演出,常演于吉祥園、三慶園、廣德樓等戲園。當時還有不少演員帶藝搭班演出。他們不按該科班之字排名。如:李萬春、藍月樓、耿長春,由於他們精湛的演技,有“斌慶三春”之譽。

早年舊規不但男女演員不能同臺演出,而且男女觀眾亦必須分開入座。1912年下半年,俞振庭曾由天津邀請女伶來京,首開男女合演之先例。當時計有“小月芬”、“孫一清”、“李鳳仙”等女演員,但好景不長,於次年即被禁止。約過半年左右,京師警廳又發明文允許男女同班,但只可“坤角與坤角配出”,“不得男女合配”之管理規則,這對戲曲發展有諸多不利。因俞振庭與肅親王有交往,便通過此關係,呈報廢除了此約。1930年初,俞氏特邀雪豔琴、雪豔舫姐妹至斌慶社,同時還請了不少名家聯袂演出,盛況空前,轟動京城。使觀眾耳目一新,既促進了京劇的發展,亦提高了女演員的地位。但男女合班不久,歷時13年的"斌慶社"終因經費等因素而報散。俞振庭另組“永評社”。

“斌”字學生:

于斌安、馬斌龍、王斌立、王斌蘭、王斌貞、王斌芬、王斌忠、王斌卿、計斌蕙(“小桂花”計豔芬)、劉斌升、劉斌武、朱斌仙、朱斌舫、孫斌武、孫斌恆(“小振庭”)、孫斌年、伊斌臣、陳斌雨、陳斌洪、杜斌信、沈斌如(小小樓)、蘇斌泰、楊斌昌、李斌祥、範斌祿、周斌秋、洪斌仲、趙斌芝、趙斌忠、徐斌壽、徐斌喜(徐碧雲)、高斌峰、殷斌奎(“小奎官”)、耿斌福、唐斌全、郭斌彥、謝斌甫、韓斌永、韓斌貴、彭斌連、靳斌桐等。

“慶”字學生:

於慶林、馬慶舫、王慶玉、毛慶來、白慶林、白慶祥、石慶順、劉慶義、劉慶寶、李慶才、李慶太、李慶奎、李慶森、張慶雲、張慶玉、張慶龍、蘇慶山、陳慶虎、周慶惠、孟慶友、殷慶瑞、趙慶平、趙慶蘭、趙慶奎、郝慶祥、鍾慶亮、郭慶永、郭慶鵬、高慶雲、崔慶福、黃慶奎、德慶海、戴慶勝等。

“永”字學生:

韋永茂、谷永來(谷玉蘭)、吳永桐、李永華、張永祿、楊永竹、賈永安、俞永興等。

厲家班

厲家班是京劇教育家厲彥芝於1936年在上海創辦的京劇科班。厲家班建立後不久,抗日戰爭爆發,於是厲家班由武漢乘船溯江而上,輾轉在湘、鄂、黔、滇、川各地,最後落戶紮根在重慶。20年間,歷經艱難坎坷,培育造就了一批傑出的京劇表演人才,編演過許多給廣大觀眾留有深刻印象的劇目,形成了獨樹一幟的厲家班舞臺藝術風格,為京劇藝術在西南地區的生根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是近代京劇藝壇上頗有影響的京劇科班之一。厲家班先後出過慧、福、天、來四輩學生。

20世紀30年代,厲家童伶演唱的京劇《岳母刺字》、《法門寺》等唱片風靡一時。《岳母刺字》唱片一出版,這些童伶在社會上傳開了,此延彼請,紅極一時,厲家班的雛型開始形成。

來瞧瞧:歷史上幾個著名的京劇科班

厲慧良

厲彥芝當時在上海是個頗有聲望的琴師,嗓音極好,會唱老旦。他有六個子女和一個視如己子的陳慧君。灌製《岳母刺字》唱片時,歷氏兄弟姐妹的年齡是:陳慧君(岳母)14歲,厲慧良(岳飛)13歲,厲慧敏(嶽夫人)12歲,厲慧森(書懂)9歲,厲慧蘭(岳雲)8歲。未參加灌製這張唱片的厲慧斌當年15歲,厲慧庚才5歲。

來瞧瞧:歷史上幾個著名的京劇科班

厲慧良

京劇藝術大師厲慧良為厲彥芝之子,1923年出生於江蘇海門。厲慧良家學淵源,天賦甚佳,1930年隨師劉曉香在上海練功,後向潘奎祥、李桂春、沈玉秋、敖伯言、羅孝可等請益。在南寧、上海等地演出時,被觀眾譽為“神童”。

厲慧良在17歲變聲前以演文戲為主,變聲後以武戲為主,唱、做、念、打皆精。尤其對於武戲的表演,基本功紮實,程式嫻熟,注重以武打程式刻畫各種不同人物,並善於不斷進行探索,根據劇情靈活運用程式,以至有所革新。1956年參加天津市京劇團,曾演出《火燒望海樓》、《六號門》等現代戲。

其代表劇目有《盜宗卷》、《問樵鬧府·打棍出箱》、《失印救火》、《八大錘·王佐斷臂》、《珠簾寨》、《戰太平》、《走麥城》、《豔陽樓》、《英雄義》、《賺歷城》、《鬧天宮》、《鐵籠山》、《長坂坡》、《挑華車》、《鍾馗嫁妹》、《金沙灘》等。

西南名醜厲慧森先生和著名刀馬旦厲慧敏女士,也是厲家班的兩位大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