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内部是怎么样的?会不会有生命存在?

张话乱谈


地球是一个构成鲜明的岩石质星球,传统的分层就是地壳、地幔、地核,地壳的厚度较为薄,只有大约30千米厚,是固态的。

再往下就是地幔结构,整个的地幔结构可以延伸至地下2900千米处,在地幔处的物质有液态的,也有固态的,也有介于两者之间的。

再往下就是地核结构了,地核也分为着外地核与地核,中间还有个过渡层,外地核在地下2900千米深至4700千米深处,主要是液态物质,而地下4700千米深至5100千米深处是外地核与内地核的过渡层,物质形态介于液态-固态间。

而真正的地核在地下5100千米深直到6371千米深处,主要是固态物质。

大致的地球构造就是这样了,那地球内部会不会有生命存在呢?

在浅层地壳之上,或许存在着一些微生物吧。再往下,随着温度越来越高,从几百摄氏度,到一千多摄氏度,再到三四千摄氏度,直至到地核中心处的六千摄氏度以上。

这样的高温高压环境,按照人类的经验来看,不可能存在生命。


一枚游戏科幻迷


地球内部是否有生命需要看深度有多少,目前我们在已知的最深环境中没有发现生命。地球内部主要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等结构组成,其中地壳当然就是固态物质,地幔与地核主要包含固态和熔融物质,还有是少量液态物质。根据目前人类对地球内部的探测情况来看,地球内部应该是不存在生命,这个是当前科学探索的结果。唯一有可能则是在地壳的表层存在微生物或小型的动物,而地壳以下的环境压力和温度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加。

科学家发现当超过十公里深,温度已达200摄氏度,在这样甚至更高的温度中几乎是难以存活生命。虽然人类目前已经通过前苏联的科拉超深钻孔了解到地下12262米的物质情况,但如果把地球比作一个鸡蛋,那么现在人类只是在蛋壳上敲敲打打,所以地球内部究竟存在什么仍需继续探索。

至于地球上可以在极端环境中生存的生物,不得不提的就是水熊虫。这种生物几乎能在地球上的各种极端环境中发现他们,例如在火山口上、雪山顶峰上以及深海高压环境中等等。它们不仅能够适应这些极端环境,并且通常寿命都比较长,可以存活上百年左右。而且它甚至被科学家带上了太空进行实验,即使将它们暴露在太空环境中也可以生存10之久,并且它也是人类目前发现的唯一一种不需要水也可以生存的生物,就算脱离了水依然可以生存上百年。


川陀太空问答


要回答这个问题,其实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开通一条隧道深入地底,一探究竟就可以知道。但是很遗憾,人类目前为止通往地底最深的隧道是前苏联时期著名的科拉超深钻孔,深度达到12千米多,而地球最表面的地壳也有35千米厚,地球半径达到了6371千米,所以很遗憾,想要到达地心“参观”在可见的未来都是不可能的。

所以从理性的角度看待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了解生命存在需要的环境条件是什么,其次是地球内部的结构环境到底是如何。对比两点是否吻合,就可以知道地球内部是否可能存在生物物种。

生命存在的必需条件,第一个应该就是水,没有水就没有生命。生物的代谢、能量的传导都需要水的参与,其次,生命物质,如蛋白质,核酸和酶的活力都和水紧密相关。

第二个条件是能量,一切生物能出现生命现象,都依赖于其能从外界获取能量,补充自己因为生命活动损失的能量。

第三个条件是温度条件。适合生物生存的温度,保证了生物体内代谢与反应的需要,过高、过低的温度都是不适宜生物生存的。

地球内部是同心状圈层构造。这是根据现代地震学、重力学研究得出的结果。从外到内为地壳、地幔和地核。

地壳就是覆盖在地球表面的一个坚硬的外壳,就像蛋壳,质量约占地球总质量的0.5%,又分为大洋地壳和大陆地壳。地壳的厚度是不均匀的,大陆地壳平均厚度约35千米,高山、高原地区(如青藏高原)地壳厚度可达60~70千米;海洋地壳较薄,平均厚度约6千米。

地幔分为上下两层,上地幔和下地幔。地壳底部与地幔上部的界面叫莫霍面。整个地幔的温度在1000~3000℃,这样高的温度足可以使岩石熔化。这里要介绍一个在地幔中的一个亚圈层——软流圈,软流圈在地表以下60—250千米之间,处于地幔上部内,岩石圈正下方。这里温度约1300℃左右,压力有3万个大气压,已接近岩石的熔点,因此岩石在温度、压力的长期作用下,以塑性状态(介于液体、固体之间)缓慢流动,故称软流圈。

地核是地球的核心。地核又分为外地核和内地核两部分。外地核主要由铁、镍、硅等化学元素组成,物质呈液态,液态外核会缓慢流动,地球磁场的形成可能与它有关。内地核可能是固态结构,铁、镍等化学元素组成,深度在5100km至6371km。地核内部不仅压力大,而且温度也很高,估计可高达2000-6000℃,它的最高温炙热程度可与太阳表面相媲美。

由以上分析可知地球的内部圈层,从外到内,总体趋势是,温度、压力、密度是在不断变大的,越往内部生命存在的可能性越小。那究竟生命在地底可以生存的极限深度是多少呢?

我们首先看温度,地球目前已知的最耐高温的生物是,生活在海底热喷泉附近的虾、蟹、鱼类和蠕虫等生物,它们可以在300℃的热水中生存繁衍。那地底温度如何呢,或许我们可以参考科拉超深钻孔,这个世界最深钻井,当时最深深度达到12千米时,钻头所能承受的最高温度为316℃。因此在地底10多公里左右,温度达到了已知生物所能达到的300℃温度极限。看来温度极限接近于地底10公里。

再看地球内部圈层水的含量变化。理论上来说,地下水可以一直往下渗透,最深可以达到岩石圈的底部,软流圈(熔融的岩浆)的上部,至少地下十几千米的位置。但是由于深度越深温度压力越高,实际上到这么深的深度含水量也很有限,供给不了生物生存。

从能量角度看,地底的热能确实可以给一些生物提供能量。在地球深海中存在许多生物,它们的能量来源与地热能,而不需要从阳光那里获取能量。所以地球内部的能量供给是足够的。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初步得出在地底10km以内,地壳内部是存在生命存在的可能性的。


科普团



好奇怪,怎么会有人认为地球内部有生命存在呢,地球内部高温高压,没有我们认知的生命形式存在。

地球太阳的行星之一,是岩态行星,地球内部就是岩石,但又分有很多层,这就是常说的地球圈层结构。早在几十年前,莫霍洛维奇和古登堡分别通过研究地震波的速度变化,发现了地球内部的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这两个界面由此把地球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地球的最外层就是地壳,一般海洋里薄些,高原厚些,地壳的平均厚度是33公里,地壳又由六大板块组成,板块交汇处地震多发。

地壳之下就是地幔,地幔介于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之间,这里是地球的主要部分。需要说明的是,地幔里存在一个软流层,这里的物质已接近熔融的临界状态,因此这里是岩浆的重要发源地。

地幔之下就是地核,就是古登堡面至地心的部分,地核是地球的核心部分,平均半径约3470 公里,这里高密度,温度也非常高,有4000到6800摄氏度。根据地震波波速的变化,地核又分为内核和外核,外核是熔融态或近于液态的物质组成,内核由固态的铁或镍组成,处于高速旋转状态。


震长


迄今,地球上最深的钻孔是在俄罗斯波罗的海地盾上的科拉半岛所打的cr -3超深钻 孔,其深度达12 262 m。然而,地球的地核则深达超过3 000 km以下。现今世界各地超过 万米的深井寥寥无几,它们也不过仅触及地壳的皮毛而已,至于地核内部是什么东西(尽管 科学家根据地震波推测是铁质),至今仍是一个不解之谜……现代地球科学探测结果把地 球分层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大部分关于地球内部的地核究竟是什么物质?地球科学界主要有“空心说”和“实心说”两大说法。此外,还有“多孔世界”、“镜宇宙”等理论。

空心说

早在20世纪20年代,俄罗斯著名的地质学家弗拉基米尔•奥布鲁切夫认为,很久以 前,宇宙中一颗巨大的陨星掉落到地球上,穿透了地壳,于是形成了一个空洞,里面很可能保 存着一个被遗忘的史前世界。

1968年11月23日,美国ESSA -7卫星拍摄的一张北极地区的照片,上面能见到一个 黑暗的大洞。1989年也拍了几张金星北极的照片,上面也有一个黑洞。觉得自己肾-需要补,对自己长度、時间都不太满意的朋友,嗖索:叶智谈往事,定会给你带来些帮助,科学家对这些照片 分析后大胆地设想,说不定地球的内部是空心的。既然有空洞,那么为什么不可以假定里面 生存有某种神秘的生物呢?

“空心说”的科学论据之一是对地球表面面积和其重量的比较。如果地球内部全部是 由岩石构成,那它的重量就会比现在这个重量大得多。造成这种结果不外乎有两种情况:是 空心或是多孔。目前世界上物理学界就很盛行“多孔世界”这种说法。此外,还有一种“镜 宇宙”理论——空间在镜宇宙中以一种奇特的方式收缩,使得一个球形里面含有另一个球 形面,而且第二个比第一个的重量还大。这就是说,地球里面很可能藏有第二个地球。

实心说

长期以来,人们就认为,地球的内部即地核是固体的,然而时至今日这一观点尚未得到 证实。原因就是目前钻探到不了几千千米的深度。

几百年来,人们获知的地球并不是由冷却了的岩石构成的。现今世界各地活火山喷发 出的岩浆清楚地表明,地球内部除了固体岩石外,还有炽热的岩浆液体和高温气体。目前科 学家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不同深度传播速度的变化,推测在地壳平均33 km以下至 2 900 km是地幔层(密度3. 32〜5. 66 g/cm3,压力136. 8万个大气压,温度1 000 ~ 4 000 ^ ), 与整个地球的平均密度比较接近。在地幔圈层中就存在一个所谓的软流层,在那里熔化了 的物质占绝大比例。在更深的2 900〜6 371 km的地核圈层,由于地球内部的密度、压力和 温度,都是随着深度的加大而增加,推测地核,特别是近地心部分是由极其致密的物质组成 的。其密度(9.71 ~16g/cm3)比钢铁还要大得多,地心深度压力达360万个大气压,温度高 达4 000 ~ 6 000丈。然而,这只是科学推测而已。

1936年,丹麦地震学家莫格•雷曼女士证明,地球内部有个地核存在,它的外层是液状 的,而内核是固态的。但无法对这个理论作出确切的求证。甚至关于地核究竟是液态,或是 气态,还是固体的,科学界的专家学者仍是各执一词。

最近,美国加州大学的华人学者曹爱民和同事发现了强有力的证据,证明地球确实有一 个坚硬的、固体的核心。他们详细研究了 1980—1999年间在太平洋南部发生的20次较大 级别的地震数据;系统地分析了德国格莱芬贝格埃里记录的地震波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复杂 处理,然后与以有一个固体地核为出发点作出的理论预测结果对比,结果是两者惊人地 相似。

科学家们在寻找地核体性方面,是通过识别所谓的PKJKP相上。PKJKP相是通过地核 时会发生变化的地震波。它们在经过液体的地核外层时的形态是密集波或P波(类似声 波),进人地核内部后变成剪切波或S波。穿过地核重新返回地核外层再次变回成P波,因 为剪切波在液态中是无法传导的。国际研究小组的最新研究报告指出,曹爱民等人这项研 究成果可能会给地心研究带来根本性的转折。

内核是固体

科学家关于地球的内核是由固体的铁质构成的说法已经有60多年之久,但是为此寻找 直接的证据一直尚未找到。如果能够观察到一个地震波穿过地球液体的外核进人固体的内 核再传出外核,就能为地球内核是固体的提供直接的证据。

2005年4月美国《科学》杂志,发表了一项新的研究成果也许可为地球的内核是固体提

供了直接的证据种称为PKJKP地震波,它以字母的顺序描述地震波的运动:P波从

外核K传到内核J(在那里P波转变成S波)。当波传回到外核K时,它再转变为P波。在 这一项新的研究中,Aimin Cao和同事报告了观察到PKJKP的证据。这些研究人员搜集了 来自德国的高质量数码宽带地震仪阵列的地震数据,这些数据PKJKP的观察提供了前所未 有的机会。

地核由固体金属组成,它包括一个大小与月球相当的直径为2 400 km的铁质内核和直 径3 900 km的液态外核。科学家们认为,内核在产生地球磁场的地球动力学中发挥了重要 作用,来自地球动力学的电磁转矩导致内核相对于地幔和地壳旋转。

最近,科学家们发现,地球内核的旋转速度每年要比地幔和地壳快〇. 3°〜0. 5°,也就是 说,地球内核比地球表面构造板块的运动速度快5万倍,大约每900年就要多转一圈。这一 新发现有助于科学家解释地球磁场是怎样产生的。显然,地球磁场相互作用则是导致这一 不同旋转速度的“罪魁祸首”。早在1996年,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宋晓东教授和哥伦比亚大 学保罗•理查德,通过对穿越地球的地震波的分析,第一次提出了地球内核的旋转速度比其 他部分快的观点,但这一观点有部分地震专家提出怀疑(数据有误或为假象)。2005年8月 26日出版的美国Science杂志上发表了这一新发现,从而结束了一场为期9年的争论。

海洋“黑洞”

海洋调查发现,在位于西太平洋海底,有一个与北大西洋百慕大三角区相似的死亡三角 海域,也曾有无数船只、飞机在这个海域内神秘失踪,而且也未留下任何踪迹。据历史记载, 在1 000年前,日本人就已知道有这个危险海区的存在,并把它称为“魔之海”,因为几个世 纪来,不断有日本渔船在那里神秘失踪,所以渔民们认为该海域底下有海魔和恶龙,经常出 没海面吞睡过往船只,所以也有人把这儿称作“龙三角”

龙三角是从东京以南的日本东岸海域,沿着东南方向直到145°E左右的太平洋海面,然 后转向西南方,经过小笠原群岛,到关岛与台湾岛以西的雅浦岛,然后沿北东方向回到东京 湾。而百慕大三角则是从佛罗里达海峡走北东方向到百慕大,然后南到小安的列斯群岛,再 折回到佛罗里达。

人们可以从地球仪上发现一些有趣的事实:这两个三角区正好分别在地球的两面,几乎 是面对面的相互呼应。如果我们沿着百慕大三角西侧的50°W北上穿越北极,再往下走,正 好经过龙三角。这两个三角海区都位于大陆架的东缘,坡度陡降,因此海水较深,海底火山活动频繁,泎底强劲。海床的变化较大,有浅滩、丘陵、谷地、海山,也有全世界最深的海沟。 龙三角海区的马里亚纳海沟深达11 034 m,如果把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放进去,其峰顶 距海平面还差2丨85.87 m。海洋科学家也曾猜测,在如此深的海洋“黑洞”里,很有可能存 在人们无法想象的生物或神秘力量。


pos2d8


在地壳较浅的深度内,比如3公里、5公里,还是会有生命存在的。但如果深入地下几十几百公里,很难有生命存在,高温足以摧毁所有生物系统。



地球不可入,至今地球上被人类钻出的最深的洞是俄罗斯科拉半岛的科拉超深钻坑,在深度达到9500米的时候,温度就已经达到了177℃,在这个温度下,地球上绝大多数的生命已经无法生存了,并且深度每增加1公里,温度就能升高30℃。只有部分海底热泉喷口处的极嗜热细菌能够忍受,其他种类生物在那种环境中多半是要被蒸熟的。

地球内部,因为压力、放射物质分裂等因素,温度逐渐升高,在地壳(平均厚度33公里)以下的地幔中,温度就能达到1000℃以上,岩石被融化成为岩浆,在这样的环境中不可能再有地球生命存在了。如果再往内部,巨大的地核温度能达到6000℃,很显然,在那样的环境中肯定也没有地球生命存在了。地球生命都是碳基生物,在那种温度下至少也是完全碳化的结果。

地球生命能够适应的环境复杂多变,但不包括地球内部那种极端的环境,不过地球生命也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脆弱,在马里亚纳海沟1万多米的深海中,依然有生命存在,在一些酸性极高(pH<0.2)的环境中,也还是有生命存在。


来看世界呀


地球的内部是地核与地幔,地核与地幔为了维持自身的能量,分别以不同的高速旋转,是不会也不可能有什么生命存在的。

地壳是小行星撞击地球产生的岩层。有生命存在以来,大规模的小行星撞击至少已经发生了五次。生命就是小行星撞击地球产生的金属态氢离子聚合的氨基酸形成的有机体。有机体的生存离不开金属态氢离子聚合的水、黏土、无机盐;生命更离不开阳光(金属态氢离子经过磁场释放电子——光)以及光和作用产生的淀粉等等。可见地球的岩石圈之上,大气层之下,才是生命的乐园。








金童希瑞


地球按现代科技的解释,一共分三层。外层地壳,中层地幔,内层地核,但老夫不这么认为,老夫认为,地球是中空的,内部世界,叫地心世界,也叫阿加森地心世界,这个地心世界的出口在两极。60年代,驻北美美军,有一位空军少校,曾无意间驾机从北极闯入地心世界,受到地心世界人类的热情款待,回到地表后,该少校叙述了他的特殊经历,此事引起美国军方极大震动,拼命掩盖此事,致使该事件尘封多年以后,才得以披露于世,为世人所知。


夜朗草介


当下,电视电脑已走进了寻常百姓的家庭,手机网络几乎是幼儿园小宝宝都上网了!对科技知识的普及都已相当普遍!对于人类居住的地球的内部构造,这个问题恐怕小学生都已经知道了吧!地球是由地表层,也就是地幔到地壳,地心,到地核组成!而从地壳到地核半经有三千多公里!那里是时时刻刻奔流涌动的岩浆!地核温度最高!在高温,高压下四处涌动不息!如果地壳有薄弱的地方,它随时都有可能冲破地壳的阻力,喷发出地面形成壮观的火山!如在海底喷发,就会形成威力巨大的海啸!所以说,地球内部,那里是生命的禁区!是根本不可能会有生命存在的!


岁寒之友9


地球分为三层,地壳,地幔,地核。


1910年,前南斯拉夫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契"发现,地震波在传到地下50公里处时,有折射现象。他认为,这个发生折射的地带,就是地壳和地壳下面不同物质的分界面。1914年,德国地震学家"古登堡"发现,在地下2900公里深处,存在着另一个不同物质的分界面。人们为了纪念他们,就把两个面分别命名为“莫霍面”和“古登堡面”根据这两个面,把地球分为三个圈层。
至于说地球内部有没有生命?可以说,以各种生命形式存在于地下的可能性非常非常大!普遍认为有生命存在于地下关点的论述,都是局限在地壳中的碳基生命。比如"库鲁伯亚拉的洞穴",“阿加尔塔长廊”,"阿尔泰山地下长廊","缅甸森林洞内城市"等等,这里就不多说了,大家可以百度了解。现在我想和大家说的是,能够生存于地幔和地核中的其他生命形态的生命。


硅基生命:38亿年前,他们就有可能生存于地球上,后来由于环境的变化,适者生存!他们随岩浆慢慢向地下寻求生存空间。英国遗传学家约翰·波顿·桑德森·霍尔丹曾提出"在一个行星的深处可能发现基于半融化状态硅酸盐的生命,而铁元素的氧化作用则向它们提供能量"。如果真实存在,那他们硅基生命的某些物种,就有可能发展了将近四十多亿年!大家耳熟能详的UFO可能就是他们的交通工具!
生命形态会有无数种

!金属生命形态,有无法解释的可能性,就生存于,金属液态状的地心里!(请不要用常理去理解它能承受的高温高压!就是中子星,也有中子生命存在的可能!中子星上的生物身高约半毫米,直径约半厘米,体重却有70万到100万吨!这是因为他们由简并物质所组成。他们的新陈代谢是基于核反应而非化学反应,因此一切生老病死和思维的速率都比人类快100万倍!)

经过测算,地球的现有重量是60万亿亿吨,假如地球内部某些部分不是空的,那它的重量将远远不止于此!前不久看到一篇报道,说美国NASA收到地下传来的神秘电波!是可以破译的文明电波,明白意思后,不知什么原因,他们吓得不敢回复!有时感觉我们人类真的好象,坐在井底,天天都快乐着的青蛙!那也未尝不是好事,当知道太多,而又无能为力时!那种抓狂和无奈的感受真的会让人受不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