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稅模式」退潮 武漢多家保稅店關閉

來源:武漢晚報網紅爆款並非獨家,價格也打不贏跨境電商

“保稅模式”退潮 武漢多家保稅店關閉

“保稅模式”退潮 武漢多家保稅店關閉

15日上午9:30,記者走訪泛海城市廣場負一樓愛保稅進口商品交易中心,半小時內,偌大的店裡,除了記者外,都是營業員(如圖)。

同一天,記者調查發現,在百步亭金橋匯,位於二樓的東湖綜保區展示交易中心開出的分店已閉門謝客。今年4月,其常青花園分店也閉了店。在武昌區的中南天紫廣場,愛保稅中南店已經收縮了將近一半的規模。

業內人士透露,從去年下半年起,武漢的“保稅店”就關了4家,而剩下的大多都縮小了規模,謀求轉型。

三四年前“保稅模式”如火如荼

武漢開了近20家保稅店

三四年前,保稅店開始在武漢興起,進口商品加速進漢。2014年12月,東湖綜保區誕生武漢首家保稅店,隨後,武漢本地老闆投資的愛保稅進口商品交易中心在泛海城市廣場和中南路相繼開店;東湖綜保區展示交易中心在市內陸續開了3家分店;東西湖保稅區進口商品直銷中心接著開業;經發保稅商品交易中心在沌口開業;2016年1月,3萬平方米的全球保稅商品直銷中心在東西湖區開業,創下武漢保稅店規模之最。

不到兩年時間,武漢保稅店單店面積從一兩千平方米到數萬平方米,數量近20家。

“保稅”擦邊球打得多

進貨成本實際上並不低

武漢愛保稅進口商品交易中心人士告訴記者,以前,一個店一天賣184萬,現在一天才十萬左右。

東湖綜保區展示交易中心原營銷經理俞良翹剛剛離職幾個月。他告訴記者,該中心採用的是“保稅備貨模式”,是指跨境電商企業通過集中採購,統一將貨物從海外發至國內保稅倉庫,消費者網上下單時由物流公司直接從保稅倉庫配送至客戶。該模式大幅降低企業的採購、物流成本,同時降低進口貨品的價格。

實際上,武漢很多企業入局進口商品,多打的是“保稅”擦邊球。有的是與國內自貿區內企業合作,從上海、福建、廣州、天津等地自貿區進貨;有的擁有進出口權,直接國外直採;還有的其實就是通過進口分銷渠道的國代、省代、市代等多個層次,通過流通環節,最終到消費者手上。

也就是說,很多進口商品店雖然打了“保稅”的旗號,其實走的是一般貿易模式,進貨成本和流轉成本並不低。

貨品同質化嚴重

價格戰打不贏跨境電商

即使“保稅”血統純正,也同樣遭遇了市場的坎坷。俞良翹說,商品同質化就是其中重要原因之一。“我有的,你也有。”一度大打價格戰。

同樣縮小了經營面積的全球保稅商品直銷中心副總經理王雪也直言,各家走的渠道大同小異,貨品雷同,同質化越來越嚴重。“如果要推新品,就要用錢砸,而大眾樂於接受的爆款,又會出現‘撞衫’。”

擠壓實體保稅店的還有跨境電商。2015年至今,也是跨境電商高速發展的幾年,從海淘到跨境購,電商平臺為消費者提供了更多的選擇,進口商品價格也比一般保稅店更具優勢。

在泛海城市廣場愛保稅店裡,拿一款韓國麗得姿強化補水修復面膜10片裝來作比較,店裡促銷價格為99元;網易考拉上,價格為55元;天貓國際上,69.9元;唯品會上79元。可以看出,價格最低的,幾乎比實體店便宜了一半。

除了跨境模式的流轉優勢,諸多跨境電商在全國甚至海外建倉,將價格的控制權牢牢把握住。到目前為止,天貓國際、京東全球購、網易考拉、洋碼頭、唯品國際、小紅書等平臺都擁有海外倉庫。

競爭如此激烈,武漢的保稅店轉型不得不加快速度。“未來,可能會增加互動性,體驗感。”俞良翹認為。王雪說,尋求大的貿易商、品牌商進行合作,瞄準區域化也許是方向之一。文/圖 記者孫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