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齣好戲|糾扯和矛盾中的「一齣好戲」

雖說在質量和完成度方面見仁見智,但是隻要看過電影的觀眾,應該很容易會達成這樣一個共識:

《一出好戲》是有追求的。

因為有黃渤和王寶強這兩位以喜劇著稱的演員坐鎮,電影的預告片也儘量截取逗樂的片段,小成本爆笑喜劇又是導演處女作不出岔子的安全牌,在中外都有著無數成功的模板。

一出好戲|糾扯和矛盾中的“一出好戲”

所以若是黃導簡單地就想拍一部歡天喜地博君一笑的搞笑片,哪怕是像《宿醉》那樣大玩屎尿屁的低級趣味,相信依舊會有很多粉絲買賬;沒準現今的口碑還會更加平整,而不是如此的兩極分化。

但是黃導不這麼簡單地想。

於一個創作者而言,處女作的意義通常是非凡的。我們常常會在一個大導功成名就之後去回溯他的起點,去比照第一部作品與名作之間的偏差和繼承,討論風格的發軔與成型,反思他到底是“成為了更好的自己”,還是“背叛了當初的自己”。

一出好戲|糾扯和矛盾中的“一出好戲”

從某種意義上說,絕大部分導演的確是“一生只拍一部電影”,雖說“出道即巔峰”的肯定是少數,多數人會在嘗試了多次後才能拍出一期一會集大成的名作;但是很多元素,比如貫穿創作生涯的主題,作品中反覆出現的人物,情節,意義雋永的小道具……都是在處女作中,就可以看出端倪。

作為向世人遞出的首張標有“導演”的名片,顯然黃渤不想只是膚淺地塗抹商業喜劇的背景。

他似乎有一肚子話要講,關於社會的思考,人的變異,似乎還想講得很深刻。

一出好戲|糾扯和矛盾中的“一出好戲”

他似乎又有很多顧慮,顧慮才華有限講不好,顧慮講得太深觀眾不接受,顧慮講得太黑暗又橫生枝節。

這些拉扯和矛盾在《一出好戲》中太過張揚,甚至不需要怎麼留心就能看出來。

荒島餘生,極端環境下的人性壓力測試,整個電影的框架設定在小民看來並不算是野心,反而是有追求保下限之後,打出的一張安全牌。

從小到大做膩了“假如你流落荒島……”之類心理測試題,看過了各種相似主題的電視劇和綜藝,8012年的現代人對這類故事的新鮮感和期待的閾值已經被拉高到一個難以想象的程度。

一出好戲|糾扯和矛盾中的“一出好戲”

所謂的同類相殘,身份倒置,黑化反轉……看似深刻刺激的橋段已經成為了人們心目中的標配,否則這類電影看什麼?真的像貝爺帶你闖天下一樣,看大家如何吃生鮮,野外生存麼?

更要命的是,流傳甚廣的荒島故事,或是極限環境中的求生傳說,大多都充滿了人類原始的獸慾與野蠻法則,所以要拍成電影,反倒是不怕太黑暗,只怕太聖母。

在《一出好戲》的評價中就有這樣聲音,荒島末世,大家居然還都能保持著安定的秩序和基本的文明法則,簡直有些不可思議的。

其實在電影裡,對於黑暗面並不是沒有涉及,比如王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選擇與劉總的暴力衝突,比如一筆帶過的關於島上男女的配對問題,稍微換個筆法,就是讓人細思極恐的情節。

一出好戲|糾扯和矛盾中的“一出好戲”

然而作為處女作,《一出好戲》雖不想做成完全不過腦的爆米花,但也無意去探查能否上映的底線。所以兩方暴力衝突的終點變成了主人公馬進上位的起點,而史教授憂心忡忡的繁衍問題,也被“愛情”的答案終結。

既要體現自己的思想和野心,不想做成流水線套路化的商業產品,又小心翼翼的打著安全牌的態度,決定了成品的進取,矜持和點到為止。在走出電影院時小民就想到了一個詞來概括《一出好戲》:

不通透。

一出好戲|糾扯和矛盾中的“一出好戲”

如同囫圇吞棗一般,相信絕大部分的觀眾看過電影后都會明白電影想講什麼,感謝九年義務教育,其實並無需別人再來為我們強調《一出好戲》中隱喻的社會變遷與進化,即便是沒有了解那麼多關於烏托邦的背景知識,學過了初中歷史,看多了古代戲的人大概也明白電影的深意。

但是似乎,深意明瞭了,還是不夠透。

又似乎,有點深刻了,還是不夠透。

《一出好戲》的觀影過程有點類似於看一場有劇本的真人秀,很難真情實感的跟著主人公體驗這一場如夢似幻的荒島旅程,從始至終都在戲外,欣賞關於進化的標本。

一出好戲|糾扯和矛盾中的“一出好戲”

但是必須要說,如同做人一樣,“通透”已經是至高的評價,而“不通透”實在是再正常不過。

即便是排除黃渤的觀眾緣,排除對於處女作的寬容,《一出好戲》也還是相當值得一看的電影。

畢竟在折衷,矜持之外,在片中也能看到追求,進取,和野心;外加挺多的笑點,加上完成得不錯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